玉
详细释义
基本字义
1.石头的一种,也可理解为美丽的石头,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2.美,尊贵的,敬辞: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别人的照片)、玉宇(a、天空;b、瑰丽的宫阙殿宇)。亭亭玉立、金科玉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比喻洁白美丽:亭亭~立。
4.姓。
6.英汉互译:jade pure fair beautiful handsome
详细字义
〈名〉
1.象形字,像一根绳子穿着几枚玉片,供以把玩。因为“玉”字与“王”相似,便在玉上加了一个点,以示区别。
2.同本义 [jade]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东汉·许慎《说文》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饱读节寰公(袁可立)所藏经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书。――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3.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泛指玉石的制品 [jade]。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指玉制的乐器 [jade instrument]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sth.resembling jade]。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8.比喻美德、贤才 [virtue;moral excellence;worthy person]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2.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形容美好 [beautiful]。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形容洁白 [pure as jade]。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正韵》鱼欲切《集韵》《韵会》虞欲切,音狱。《说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杨,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韵》烈火烧之不热者,眞玉也。《易·鼎卦》鼎玉铉。《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
又《说卦》乾为玉为金。《疏》为玉为金,取其刚之淸明也。《诗·大雅》金玉其相。《礼·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淸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隂之隂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
又水玉,水精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水玉磊砢。《注》水玉,水精也。
又美貌也。《公羊传·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记·丞相世家》如冠玉耳。
又珍食曰玉食。《书·洪范》惟辟玉食。《释文》汉书云:玉食,珍食也。
又时和曰玉烛。《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疏》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又地名。《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闲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鍚。《注》凡六邑。
又河名。《正字通》後晋天福中,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著行程记。言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疏为三河,一白玉河,二绿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涨,玉随流而至,多寡视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谓之捞玉。
又关名。《前汉·张骞传》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注》玉门关在龙勒界。
又星名。《後汉·郞顗传》从西方天苑趋,左足入玉井。《注》参星下四小星为玉井。
又鸟名。《前汉·司马相如传》鴐鵞属玉。《郭注》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
又观名。《前汉·宣帝纪》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注》晋灼曰:属玉,水鸟,以名观也。 又蚌名。《尔雅·释鱼·蜃小者珧注》珧,玉珧,卽小蚌。
又姓。《史记·封禅书》济南人公玉带。《注》公玉,姓。带,名。《风俗通》齐濬王臣有公玉冉。
又爱也,成也。《诗·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谏。《注》玉,宝爱之意。《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又《广韵》息逐切。《集韵》息六切,音肃。《广韵》朽玉。
又琢玉工。《集韵》或作璛。
又姓。《史记·封禅书公玉带注》索隐曰:玉又音肃。《後汉·光武纪》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注》玉,音肃,京兆人。
又《五音集韵》许救切,音齅。篆玉工也。
又《韵补》叶音域。《汉费凤》体履柔和,温其如玉,修孝友于闺门,执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坚不可得。尽我筋力,胝茧为疾。
又叶音迂。《洞颂》韫产宝玉,叶含耀明珠。 《说文》王象三王之连,丨其贯也。《注》徐曰:王中画近上,王三画均。李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王也。《类篇》隶始加点,以别帝王字。《六书精蕴》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画相均,象连贯形。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义,加点于旁以别之。
考证:〔《尔雅·释天》时和谓之玉烛。〕 谨照原文时字上增四字。〔《左传·哀十二年》宋郑之闲有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锡。〕 谨照原文锡改鍚。〔又虫名。《尔雅·释虫》玉蛈蜴。《注》卽螲蟷,似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 谨按尔雅原文作王蛈蜴,误引入玉字下。谨将又虫名三字省去。以尔雅释虫至呼蛈蜴二十六字移入下条王字注又虫名下。
字源演变
甲骨文、二例,像以繩串玉之形。金文玉三例:像三玉串聯,省略上、下結繩;承自甲骨文,最為明顯;像串玉呈半圓的樣子,不失玉之形體。戰國文字一、二例多了飾畫,不影響其音、義;第三例顯然承自金文,最為簡明,為篆文玉之所本。字經隸書,形變作、、,右側多了一點或兩點,是為了和「王」字有所區別。楷書沿自隸書第一例而定體。《說文》古文作,兩側僅多了繩飾而已。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字形书法
音韵方言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声符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拟音 | 声调 | |
---|---|---|---|---|---|---|---|---|---|---|
上古音系 | 屋 | ŋoɡ | ||||||||
广韵 | 鱼欲 | 疑 | 烛 | 烛 | 入声 | |||||
蒙古字韵 | ɦy | 入声 | ||||||||
中原音韵 | 影 | 鱼模撮 | 鱼模 | 入声作去声 | ||||||
洪武正韵 | 鱼欲 | 一屋 | 东 | 入声 |
【玉】的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备注 |
魏 | 屋 | juk | ||||
晋 | 屋 | ju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屋沃烛觉 | jok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沃烛 | jwok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沃烛 | jwo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ŋ | i̯wok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ŋ | ǐwok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ŋ | juok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ŋ | iuok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ng | jwok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ŋ | ǐuk |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释义 | 索引 |
---|---|---|---|---|---|---|---|---|---|---|---|---|---|
玉 | 广韵 | 通 | 入 | 烛 | 疑 | 合 | 三 | 次浊 | 鱼欲切 | ŋjuok | 461.18 | ||
集韵 | 流 | 去 | 宥 | 晓 | 开 | 三 | 次清 | 许救切 | xiəu | 611.9.6 | |||
通 | 入 | 屋 | 心 | 合 | 三 | 次清 | 息六切 | siuk | 641.11.2 | ||||
通 | 入 | 烛 | 疑 | 合 | 三 | 次浊 | 虞欲切 | ŋiok | 655.5.4 | ||||
韵略 | 入 | 烛 | 虞欲切 | 19.1 | |||||||||
增韵 | 入 | 烛 | 鱼欲切 | 19.1 | |||||||||
中原 | 入去 | 鱼模 | 影 | 全清 | iu | 6.1 | |||||||
中州 | 入作去声 | 鱼模 | 于句切 | 1.1 | |||||||||
洪武 | 入 | 屋 | 疑 | 五 | 次浊 | 鱼欲切 | ŋyuk | 29.1 |
参考资料
方言用词
客家话:ngiuk5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