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玉米黑粉菌

玉米黑粉菌(CornSmut)又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ustilagomaydis)所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孢子堆的小大、状不定,多呈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分布很广,北比南发生较普遍而严重,而此病在中国报道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没......
目录

形态特征

  玉米黑粉菌虽属局部侵染性病害,但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间皆可发生。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后发病迅速增多。植株地上部幼嫩的雄花序、果穗乃至均可受害,受害组织因受病原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病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薄膜,后转呈灰白色或灰黑色,病成熟时外膜破裂,出黑粉,此即为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此为本病症状的最大特点。病大小差异悬殊,通常在叶片叶鞘上的病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果穗上的病似鸡蛋或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或同一部位多个病聚集成堆。雄穗的小花染病长出囊状或角状小,常数个聚成一堆;雌穗受害多见于上半部个小花染病生,其余仍能正常结籽;也有整个雌穗受侵染而不结实的。上的病多生于腋芽上的病多生于叶片中肋两侧,细如豆粒,密集成。病株杆多扭、矮小,早发病的植株果穗少而小,甚至不结穗。本病能侵染植株任何幼嫩部位而成肿出黑粉,这与玉米丝黑穗病仅侵染雌、雄穗并产生杂乱的黑色丝状物症状明显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

  

症状特点

  黑粉菌从幼苗到成株各个器官都能感病,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成大小状不同的状物。状物是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的菌,它外面包有由寄表皮组织成的薄膜,初为白色浅紫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成熟后,外膜破裂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

  

危害程度

  近两年因天干旱,雨热反常,玉米黑粉菌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常年发生率在5%-10%,对于我国的玉米生产区,尤其对陕西、华北、东北地区玉米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玉米发病面积在180万hm2,绝收的不低于3万hm2。一般病田病株率达20%-30%,平均减产10%-30%,有的地块发病率高达85%,如何控制防治玉米黑粉病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发病规律

  玉米黑粉菌的病原菌为真菌(担孢子菌),病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土壤中、地表、病残体上、土杂粪肥中越冬。越冬的冬孢子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病原,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雨、流传播到玉米叶片、腋、雄雌穗等幼嫩分生组织,在组织生长蔓延,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病。病成熟破裂,又出黑粉(冬孢子)进再次侵染。冬孢子休眠期,在玉米生育期可进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穗期蔓延较快,成发病高峰期,直到玉米老熟后停止侵染。

  

环境条件

  玉米黑粉菌病菌寄范围要是田间土壤、地表、病残株上以及土杂粪肥中。发病的环境条件雨水多和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低温、干旱、少雨的地土壤中的冬孢子存活率高,存活时间长,发病重,因为微雨、夜就可以满足黑粉病孢子萌发和侵染需要。玉米在全生育期都可以染黑粉病,尤其以抽雄期前后,天干旱,植物抗病力强,易感黑粉病。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旱湿交替出现,延长染病期,易发病。过度密植或灌溉的间隔时间长,造成水分时缺时足,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而使病害发生较重。

  螟害、雹、暴雨以及人工去雄作业等造成伤,也利于病害发生。

  

经济价值

  此菌分布极广泛,是玉米要的病害之一。幼嫩时可以食用,也有生食,有甜味,食另有味。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在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此菌可加工药用,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收集(孢子粉)炼蜜,备用。其性、味甘,利肝脏和解毒作用。又治衰弱小儿疳积。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作香料工业中麝香类的原料。其菌液对小白肉瘤有抑制作用。另生产一种异生长素,吲哚乙酸,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

  

药物价值

  药玉米黑粉菌

  来源:为菌类植物药黑粉菌科玉米黑粉菌的全草。  功效:益养阴,补,补中解毒。

  治:用于血虚、或津液不足,口干,或热病阴两伤,烦倦渴者。用于不安、失眠多梦者。用于胃虚弱、倦怠食少、脘作痛或食物、药物中毒者。

  性味归经:甘,。入大肠

  用法用量:服:汤,6-9克。

  玉米黑霉、棒子包(辽宁)、稔头(《植物实图考》)

  动植物资源分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拉丁:原植物玉米黑粉菌Ustilagomaydis(DC.)Corola.

  考: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中药化成分:全草含谷氨酸氨酸、赖氨酸、丙氨酸、蚓哚乙酸、黑松菌酸。

  

综合防治

  防治此菌病采用控制减少菌源、选用抗病良种为,化防治为的综防治措施。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的病残株,带出田外深埋,以减少菌源,防止再侵染;实秋翻地、深翻土地,把落在地表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施用腐熟厩肥或不施;轮作、倒茬,重病地段实三年以上轮作,可与大豆等其它作物倒茬种植。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抗黑粉病自交系材料,配制杂交种用于生产。前,综3487系、803系、5005系等易感黑粉病,农大108、户单2000、农大81、郑958等品种较抗黑粉病。

  化防治在玉米出苗前对地表喷施杀菌作用的除莠;可用15%粉锈宁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在玉米快抽穗时,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有一定保护作用;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0-800倍喷雾,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

  加强栽培管理,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在抽雄前后易感病阶段必须保水分供应足,以及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均可减轻发病。

  运用农业措施和药处理种子土壤等,这只是停留在防治的水平上,不能从本上解决菌源的危害,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抗性,配制培育抗病品种,推广抗病良种,才是彻底解决黑粉病的本途径。

  

研究实验

  德国家Voll的研究组近来利用体交换/荧光成像同步测量技术,研究了玉米黑粉菌感染后玉米叶片的光性能和碳代谢。结果发现,玉米黑粉菌感染病变部位的二氧化碳响应线、二氧化碳补偿点和酶活性在各个发展阶段均表现出C3作用,C4代谢在感染的组织被抑制。他们将玉米黑粉菌株SG200的细胞悬浮培养液注射入7日苗龄的玉米幼苗干。用同体积的水注入对照植物,然后分测量绿素含量、碳水化物、氨基酸、酶活性和作用等参数。通过利用德国WALZ公司的高度4通道光仪GFS-3000与调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MINI-探头)的连用(见上图),同步测量了体交换和绿素荧光成像。

  玉米黑粉菌感染株仍有绿色区域,通过分析表明仍有较多的绿素存在。通过体交换测量,发现感染叶片的最大同化速率显著降低,同时CO2补偿点显著增高,而此时模拟侵染的叶片CO2补偿点却降低。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也降低,同时,叶片病变部位NADP-苹果酸酶(C4环的键酶)的最大活性也减少了6倍多。从C4环的相酶活性降低始,发现C4中的代谢产物和丙氨酸含量均低于模拟感染的叶片。光速率的降低伴随着二氧化碳气孔导度的下降。另外在萎黄色间的绿色区域,体交换很难测量这些区域,而利用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则十分简单,侵染叶片的病和未受影响区域能够直观的从其吸光度上区分出来。与模拟侵染叶片相比,在感染4天时Fv/Fm就已显著下降,病间的未受影响区域与对照差异较小。与健康叶片比,处非光化灭、PSII复体中过剩光能的调性能量耗均较低。这个影响伴随着非调性能量耗的增加和电子传递速率的降低。所有这些影响在感染6天时比感染4天时明显,表明部位尽管光化活性受到抑制,却仍然保持了光活性。

  

中药材

  【称】玉米黑霉

  【拼音】Yù Mǐ Hēi Méi

  【】稔头、棒子包、玉米乌米、玉米黑粉、灰包谷、苞米乌米

  【来源】

  药材基源:为黑粉菌科真菌玉米黑粉菌寄生玉米上所成的孢子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Ustilago maydis(DC.)Corda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新鲜时(老熟前)采摘,或者熟时收集冬孢子,备用。

  【原态】孢子堆可在寄的地上部任何部位,成各种状大小不同的,直径可达10m以上。初期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的膜,其中混杂着寄组织,后期破裂出紫褐色的粉状孢子堆。孢子或不规则黄褐色,表面有明显的刺,直径8-12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寄生玉米上。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

  1.性状鉴 本品为玉米黑粉菌寄生玉米成的孢子堆。孢子堆呈状,直径0.4-15m,白色、淡紫红色或灰色,外被薄膜,破碎后可见众多黑色粉末(冬孢子)。微,味淡。

  2.显微鉴孢子类球或不规则,具钝刺,直径8-12μm,黄褐色。

  【化成份】玉米黑粉菌含糖脂(glycolipid),单糖,脂类化物,核酸,氨基酸氨基酸中以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含量较高,还含羧酸。此外,还含角鲨烯(squalene),2,3-环氧角鲨烯(2,3-epoxysqualene),4,4-二甲基麦角甾-8-烯-3β-醇(4,4-dimethylergosta-8-ene-3β-ol),24-亚甲基-24,25-二羟基羊毛甾醇(24-methylene-24,25-dihydrolanosterol),羊毛甾醇(lanosterol),4-甲基麦角甾-8,24(28)-二烯(4-methylergosta-8,24(28)-diene),麦角甾醇(ergosterol)等。脂解酶类(lipolytic enzyme),色素(ferrichrome),色素A。

  【药理作用】玉米黑粉菌产生的蛋氨酸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及保持氮平衡所必须的氨基酸之一。在代谢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即其含有可以转化的甲基(-CH3),参与对机体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甲基转换过程。通过甲基化与硫基转化作用,将各种有毒物质解毒。玉米黑粉菌能成一种异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可刺激高等植物生长。此外,玉米黑粉菌还可以产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业中麝香类的原料。也具有某种抗菌作用。

  【性味】甘;平

  【归经

  【功能治】健脾;利;安炎;肠道溃疡消化不良疳积失眠

  【用法用量】服:食,每次3g;或入,小儿减量。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起搏频率增高

下一篇 情绪性感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