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气喘

气喘 气喘为病,在古籍中有两处代指,一是各种呼吸困难候的统称,包括实喘虚喘两类。见《景岳全书·喘促》。二是指七情所伤而导致的气喘。见《医入门·喘》。《治准·喘》:“七情郁结,上气喘急,宜四磨汤四七汤。”《张氏医通·喘》:“有因而喘者,遇恼便发,必沉弦。此气滞也,苏子汤。”病,1、各种呼吸困难候的统称,包括实喘虚喘两类。见《景岳全书·喘促》。2、指七情所伤而导致的气喘。......
目录

概念

,1、各种呼吸困难候的统称,包括实喘虚喘两类。见《景岳全书·喘促》。2、指七情所伤而导致的气喘

解读

一、各种呼吸困难候的统称

气喘是指气逆息急。《中国医大辞典》说:“促促气急,窈翁声,张抬肩,摇身撷肚也。”其轻者呼吸迫促;甚者胸胀息涌,翼扇动;严重者促倚息,不得平卧,胀睛突,心悸浮肿,面色苍白甲青紫。

,职司呼吸,为人身之橐籥,一呼一吸,消息自然。若六淫,侵袭人体,郁遏;嗜食肥甘,运不健,积湿;饮食生冷,损伤中阳,不能运化,停留为饮,而致失宣降,道窒塞,管狭窄,气机上逆为喘。此外,久咳伤无所色欲伤失摄纳,亦可致喘。

治疗气喘,首当分虚实实喘多发病急骤,声高粗,形体不衰。表实者,宜宣肺窒壅者,宜化痰虚喘多起病缓慢,呼吸短促,形体羸弱。在者,宜益定喘;在者,宜培元纳喘证屡止屡发者,多为正虚伏,或外动宿,纯补则壅,纯攻则,应据其虚多少,或多虚少,灵活施治。

二、指七情所伤而导致的气喘

中医》中将其归为实喘气郁痹型。忧思结,情怀不遂,失条达,失疏畅,气郁,失于宣发;或郁怒伤肝气上逆于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于上致喘。

中医应用

一、气喘分型论治

1、风寒外侵,气郁

病机司宣发肃降,外皮毛。如感受风寒卫,被遏,宣降失常,道不利,上逆作喘。《辨证录》说:“盖外感之喘,乃风寒,从府而直入于。”

:喘促胸闷咳痰稀薄,头痛鼻塞热无汗,苔薄白,浮紧。

治法:解表宣肺定喘。

麻黄定喘汤(录自《症因治》)。

药物:麻黄、苏子、橘红杏仁壳、桔梗甘草

义:麻黄宣肺泄卫,平喘;杏仁桔梗开泄橘红理气化痰;苏子降平喘;甘草甘缓和中,以制宣泄太过。

加减:喘甚多,加紫菀旋复花化痰

2、风热气逆作喘

病机风热,侵袭于,热灼津液,壅塞道,气机上逆,发为喘促。《临指南医案》说:“温邪中自,始而入为咳喘。”

:喘促粗、黄粘稠,胸闷心烦,身热,微恶风寒尖边红,苔薄黄,浮滑数。

治法:疏风泄热,化痰平喘。

:桑杏贝桔汤(自拟)。

药物:桑叶连翘杏仁浙贝母牛蒡子桔梗前胡冬瓜仁、瓜蒌皮、薄荷甘草

义:桑叶连翘薄荷风热杏仁平喘;浙贝母、瓜蒌皮、冬瓜仁、牛蒡子前胡桔梗甘草

加减:热甚者,加生石膏清热解肌

3、风寒

病机:素有热,留伏中,复感风寒合邪膹郁,道壅塞,而致喘促。《丁甘仁医案》谓:“素有热,风寒外束,腠理塞,恶寒发热,无汗,咳呛气急。”

咳嗽气喘,吐色黄,胸中烦闷,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渴,溲赤,舌质红,苔边白中黄浮滑数。

治法:宣肺,清热涤

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药物:麻黄、生石膏、法半夏甘草大枣生姜

义:麻黄生姜发越外寒石膏清泻肺热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枣安中,以防发泄太过。

4、风寒束表,水饮

病机痰饮留伏,外感风寒动宿疾,肃降无权,气逆致喘。周禹载说:“素常有饮之人,一感外,伤皮毛,,停于下,而上下之不利焉,喘满咳呕,相因而见”(录自《成切用》)。

:咳逆喘急,甚至倚息不得卧,多清稀,恶寒发热,无汗,舌苔白滑,浮紧或弦滑。

治法:解表,温蠲饮。

加味小青龙汤(《医体用》)。

药物:清麻黄、淡干姜橘白杏仁、法半夏桂枝旋复花白芍茯苓白果、清草、北五味细辛

义:以小青龙汤外疏风水饮。加杏仁宣肺平喘;橘白化浊和茯苓利窍导饮;旋复花化痰饮,降逆白果定喘。此乃师祖王香氏据仲景小青龙汤加味而成,为治饮咳喘,遇辄发之良

五、盛,壅塞

病机:饮食失,过食肥甘,失健运,聚湿,上壅于,或肺火素盛,炼液成,窒塞管,气机失利,而成喘促。《中医》说:“失健运,生,上干于,壅阻,升降不利,发为喘促”。

息喘促,多粘腻,胸中窒闷,脘满纳差舌苔腻,弦滑。

治法:化痰,肃平喘。

:肃法(《丁甘仁用药113法》)。

药物:紫苏子、姜半夏杏仁橘皮、蜜冬、蜜紫菀旋复花包煎)、冬瓜仁、管石、枇杷叶赭石茯苓、薏苡仁

义:苏子、旋复花赭石、法半夏化痰降逆;杏仁紫菀、冬枇杷叶平喘;橘皮茯苓、薏苡仁健脾湿管石益平喘;冬瓜仁利浊涤

加减:热黄稠,苔黄,数,去管石、法半夏,加全瓜萎、黄芩,清寒痰稀薄,苔白滑,去瓜仁、薏苡仁、枇杷叶,加桂枝干姜,温脾虚纳少,舌质淡,细滑,去冬瓜仁,加党参、佩兰,补脾气虚弱,气短汗出,细滑,去冬瓜仁、枇杷叶,加黄芪党参,补

6、久咳伤无所

病机,职司呼吸。若大病元受伤,年老体虚,咳嗽服宣、泄降药过多,或久咳伤无所,肃降无权,上奔作喘。《明医指掌》说:“若太虚,不能布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短气,此虚之极也。”

喘息气短,语声低微,易于出汗,精神疲惫,面色无华,淡苔薄,虚弱。

治法:补,降逆化痰

:补定喘汤(自拟)。

药物:党参山药、苏子、陈皮、蜜冬茯苓管石、沉香后下)、炙甘草

义:党参山药炙甘草补脾;苏子、陈皮沉香降逆化痰款冬管石益平喘;茯苓湿

加减:汗多微,加高丽参须五味子,益肺阴不足,舌红少津,细数,去陈皮茯苓,加麦冬、石斛,养阴润

7、不足,摄纳无权

病机,古人谓。如年迈肾衰,久病伤,或房室不,耗伤精气本不固,失摄纳,发为喘息。《医贯》说:“真元耗损,喘出于之上奔。”《王旭高临医案》谓:“为纳肾虚不纳,则气逆而生喘。”

:喘促气短,不得接续,动则喘息更甚,气怯声低,疲,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细弱。

治法:补,纳平喘。

:补汤(自拟)

药物:熟地黄枸杞子、胡肉、山药、山萸肉、茯苓五味子、苏子、广陈皮沉香后下)、蜜远志

义:熟地黄枸杞子、胡肉、山药;山萸肉、五味子收摄元;苏子、沉香平喘;茯苓利浊;远志化痰陈皮化痰疏滞。

加减:肾阳不足,下肢水肿,肢冷迟,加肉桂、附车前子,补肾阳而利水;肾阴亏损,,手足心热舌红无津,细数,去陈皮远志,加麦冬女贞子滋阴

二、指七情所伤而导致的气喘

候:每因情志刺激而发,发时突然喘促憋,中如窒,但声不著,胸闷胸痛;常伴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舌苔薄白,弦。

候分析:本肝郁气逆,上冲犯不降为病机。忧思恼怒伤肝气冲逆犯气郁,肃降无权,故突然喘促憋,中如窒;本系不大,故声不著,或无声;肝郁气滞,胸中不和,故胸闷胸痛气郁失调,故出现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白、弦为肝郁且无、热、之征。本以喘促憋,中如窒,遇情志因素而诱发为辨证要点。

治法:开郁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气郁较甚者,加柴胡郁金青皮香附疏肝理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失眠心悸者,加枣仁、合欢皮、远志夜交藤等以养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即六磨汤之意;气逆喘剧者,加旋覆花赭石以降镇逆;气郁者,加苏子、杏仁厚朴开郁化痰、降平喘。并导病人性格朗,遇事莫怒,配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情绪性哮喘

下一篇 犬吠样咳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