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是指由希氏束分支以下起搏点提早产生的室激动,又称室性异位搏动,为小儿最常见的律失常,由折返或自律性增高所致。频发(>6次/分或30次/小时),持续呈联律的,连续发生2-3次早搏,呈多源性或短阵动过速者。QRS波群畸显著或时限>0.14秒者。室性期前收缩:①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②期前的QRS波增宽(年长儿>0.12s,婴幼儿>0.10s)畸,其后的T波向与之相反,......
目录

病因

室性期前收缩:①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②期前的QRS波增宽(年长儿>0.12s,婴幼儿>0.10s)畸,其后的T波向与之相反,如起搏点在房室束邻近,则QRS波接近正常。③代偿间歇为完全性。

电图同一导联中,期前收缩态不同,联律间期不等,为多性期前收缩。每间隔一个窦性搏动之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二联律,每隔2个窦性波动之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为三联律如此类推,四、五联律等期前收缩每分钟在5次以上称为频发期前收缩,5次以下为偶发。

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期前收缩的发生机制也有了一些新认识,但到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给予完满解释。据晚近的文献报道,要有以下几种说:①折返激动。②异位律点自律性增高。③触发活动。④并律。

诊断

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年长儿可有心悸前区不适,跳不规则或感到胸前撞击心脏,突然下沉或停顿,心脏病患者发生期前收缩症状多明显。心脏听诊发现两次离很近的搏之后有较长的间歇,与搏间歇一致。期前收缩的第1音多数增强,第2音减弱

并发症: 一般无并发症如并发于心脏疾患后,心悸症状多较明显

诊断: 期前收缩的诊断要依靠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在健康儿童较常见。仅有室性期前收缩,并非有心脏病,如何评估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应了解患儿有无伴随症状,如心慌头晕晕厥发作,以及有无心脏病,需进必要的检查。

鉴别

对良性期前收缩与病理性期前收缩鉴要点:

(1)病理性期前收缩(器质性期前收缩):①多有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或有代谢紊乱及药物中毒病理状态。②联律性或连发性期前收缩。③多源性或多性期前收缩。④呈并律的期前收缩。⑤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显著增宽>0.14~0.16s。⑥各型期前收缩并存。⑦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搏T波发生改变。⑧R-on-T型期前收缩。⑨频发期前收缩。⑩运动后期前收缩次数增多或运动负荷试验阳性。⑪电图有损害征象,如ST段、T波改变。⑫伴有其他律失常如动过速、动过缓、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的期前收缩。⑬起源于左室的期前收缩。

(2)良性期前收缩(功能性期前收缩,也有人称为单纯性期前收缩):①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多偶然发现②临床多无明显症状活动不受限界不大,无器质性心脏杂音。③期前收缩在夜里或休息时增多,活动后率增快时期前收缩次数减少或消失。④期前收缩呈单源性,联律间期固定无R-on-T现象,无短阵室性动过速,无Q-T间期延长及ST段T波改变,无传导阻滞等其他电图异常。

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年长儿可有心悸前区不适,跳不规则或感到胸前撞击心脏,突然下沉或停顿,心脏病患者发生期前收缩症状多明显。心脏听诊发现两次离很近的搏之后有较长的间歇,与搏间歇一致。期前收缩的第1音多数增强,第2音减弱

并发症: 一般无并发症如并发于心脏疾患后,心悸症状多较明显

诊断: 期前收缩的诊断要依靠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在健康儿童较常见。仅有室性期前收缩,并非有心脏病,如何评估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应了解患儿有无伴随症状,如心慌头晕晕厥发作,以及有无心脏病,需进必要的检查。

预防

健康小儿应注意劳逸结,避免过劳、精神过度紧张等以预防期前收缩的发生。积极预防先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肠疾患。甲状腺功能异常症、尿毒症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起的过期前收缩动。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PAS染色阳性

下一篇 益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