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羊耳菊

羊耳菊,中药。为菊科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Buch.-Ham.)DC.的及全草。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祛行气利水,化痰止咳,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神经头痛痛,湿腿痛,跌打肿痛,月经不调,白带吸虫病。及全草。味辛、甘、微苦,性温。归。祛行气利水,化痰止咳,消肿止痛。风寒感冒,咳嗽神经性......
目录

入药部位

及全草。

性味

味辛、甘、微苦,性温。

归经

功效

行气利水,化痰止咳,消肿止痛。

主治

风寒感冒,咳嗽神经头痛痛,湿腿痛,跌打肿痛,月经不调,白带吸虫病。

相关配伍

1、治产后伤风羊耳菊18g,华荆芥9g,木芙蓉12g,服。(《常用草药》)

2、治结石胆囊炎:羊耳菊草、牛皮消各15g,连钱草30g,石菖蒲6g。水三次分服。(《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服:15-30g。

使用注意

用药期间忌食酸、辣食物。

炮制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割全草,春、秋季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炮制

将原药材除去杂质,淋水,切碎,干,筛去灰屑。

形态特征

灌木粗壮,多分枝直立,高70-200厘米,粗壮,全部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棉状密茸毛,上部或从中部起有分枝,全部有多少密生的;下部落后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棉毛的腋芽多少展,长或长披针;中部长10-16厘米,有长约0.5厘米的柄,上部渐小近无柄;全部叶基或近楔形端钝或急尖,边缘有小尖头状细齿或浅齿,上面被基部状的密糙毛,沿中脉被较密的毛,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绢状厚茸毛;中脉和10-12对侧脉在下面高起,网明显。头状花序倒卵,宽5-8毫米,多数密集于端成聚伞花序;被绢状密茸毛。有线形的苞总苞近钟,长5-7毫米;总苞约5层,线状披针,外层较层短3-4倍,端稍尖,外面被污白色或带褐色绢状茸毛。小花长4-5.5毫米;边缘的小花短小,有3-4裂,或无而有4个退化雄蕊;中央的小花管状,上部有三角卵冠毛白色,约与管状花冠同长,具20余个糙毛。瘦果,长约1.8毫米,被白色长绢毛。期6-10月,果期8-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 等地。

性状鉴别

全草

长90-150cm,,少分枝,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有细纵纹及凸起的皮孔叶痕明显,半月皮层易剥离。质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叶片落,常卷,展后呈狭或近倒卵形,边缘有小锯齿,先端渐尖或钝形,基部浑或广楔形,上表面黄绿色,具黄色粗毛,下表面黄白色,被白色绢毛。偶带有生或腋生的头状花序组成的伞房丛。小,为管状瘦果具棱,有冠毛香,味辛、微苦。

头部残留短小地上,有分枝,长2-5cm,直径0.3-1.5cm。表面灰黑色黑褐色,有稀疏须根须根落残痕。皮薄,刮去表皮则呈灰褐色而有油性。质坚硬,切断面木质部黄色,有黄色油点在,头部中央有,呈海绵状。有特殊香,用手刮擦部嗅之更香。味辛、微苦。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相关论述

《广西实用草药新选》:“祛止痛,调,补解表治跌打损伤,骨折湿疼痛,月经不调,贫血腹泻痢疾气管炎等。”

附注

本品气味浓郁,单用服往往呕吐,通常配猪骨煲服或配应用,可免呕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羊肉

下一篇 羊耳朵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