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肺部转移

部转移一般指恶性肿发生恶化,转移到部。是全身流的必之地,其丰富的毛细管床是一高效过滤器,成为各种恶性肿转移的好发部位。死于恶性肿者20~54%有转移,15%部是唯一的转移部位。转移的发生,一般认为是肿细胞停留在的小动脉毛细管的分叉部位,黏附在毛细管的成凝块,并穿过管壁进入管外的结缔组织,然后细胞增生,成为小的体,成转移性肿转移的途径可以是......
目录

病因

转移的途径可以是淋巴道转移或邻近器官直接侵犯。以绒毛膜癌乳腺癌多见,恶性组织肝癌肉瘤腺癌次之;还有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和胚胎癌等。

诊断

部转移症状、体征较少,细胞及气管镜检阳性率较低,故应强调对原有肿的病例,无论有无症状,都必须早期X线检查胸部,特对位于心脏尖、底或门部位、纵隔等隐部位不易发现的病灶做胸部薄层CT检查及MRI检查,以确定有无转移,并澄清和鉴是否真性肿,是否转移,有无外转移,以便制定治疗案及评估预后。

1 X线表现

转移灶的数、大小和态分为粟粒型、孤立型、多发型、弥漫型、淋巴管型、混型、其他型。

1.1 粟粒型

野弥漫分布粟粒状阴影,直径0.5cm以下,大小不等,分布于中下野且较均匀,尖部稀少。

1.2 孤立型

病灶呈,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个边缘毛糙。

1.3 多发型

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两个至数十个不等的结状阴影,单侧者病灶数一般较少,病灶一般呈,直径大多为0.5~0.6cm,轮廓无分,越大者边缘越光滑,两中下野分布较多,上野较少。

1.4 弥漫型

表现为两较广泛分布的转移灶,病灶较小,多在1cm以下,呈密度不均,边缘欠清的小结影,两中下野较密集。病灶密集处可以互相融,呈密度不均的小状影,均为双侧性,亦可一侧分布较局限。

1.5 淋巴管

表现为以门为中野放射的条索状及网状致密影,其间可见较广泛小点状致密影,整个野透亮度减低,两下外侧可见Kerley B线,淋巴结增大。

1.6 混

上述两种或以上的组

1.7 其他征象

文献报道转移癌有4%成空洞[4],其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肿长大部缺坏死并与气管相通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可能与肿细胞本身有些特性和生长式有一定系。有时空洞见液平。还有的表现为气胸胸腔积液、右膈肌升高等。

传统X线能解决大部分患者的诊断,但对位于心脏尖、底或门部位、纵隔等隐部位,不易发现病灶,则应作胸部CT 扫描,CT因能发现更多的部结而成为最敏感的法 。

2 CT表现

2.1 转移

(1) 病灶分布以下外围出现率较高,可到达胸膜下最边缘的组织; (2) 肿多为多发灶;(3) 肿多大小不一,小的可呈粟粒样结,甚至更小,可互相融; (4) 轮廓清楚锐利; (5) 可发生坏死空洞,空洞壁多薄而规则。

2.2 淋巴性转移

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癌性淋巴管炎。CT表现: (1) 自门向放射状排列的线状或索条状阴影,外围纹理增粗,尤以两下多见; (2) 小间隔增厚,可见小间隔线,以Kerley’B线最为普遍且易于观察; (3) 小结颗粒状阴影要分布在末梢气管管周围,呈珠状; (4) 胸腔积液,癌性淋巴管炎常常是胸腔积液成的重要机制,胸腔积液的出现是提示癌性淋巴管炎的重要征象; (5) 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2.3 胸膜播种性转移

胸腔积液胸膜面细小结,直径约2~3mm ,位于胸壁和纵隔胸膜时,表现为凹凸不整的细小结样阴影,位于胸膜时,则表现为胸膜区域多发结状阴影。

2.4 道转移

(1)大段性实变,类似肺炎,可伴气管相征,病变呈进性进展,临床上早期无明显症状; (2) 炎症性表现,转移灶不成肿块或球状体,病变轮廓不清; (3) 在病灶的周围并与之相隔一段离,斑状或模糊结样阴影,有时为单侧或两弥漫分布。

转移具有来源的多源性及影像表现的多样性,往往多种转移式并存,以病灶小而多发为其特点,直径多在1~3cm,CT检查对转移的检出和诊断率明显提高,尤其是HRCT能发现间隔不规则增厚或呈珠状改变,而且能发现0.4cm以下的微小结和显示部一些盲区以及门纵隔较小的淋巴转移。与普通CT相比,螺旋CT,特是MSCT能发现更多的部结而成为最敏感的法。

鉴别

1.转移:多发是转移特征(在多发中,转移占70%~80%),表现为两多发结灶,边缘多清楚、密度均匀,以两中下野、外周常见,67%见于胸膜下,

25%发生在野外1/3。较大的病灶可达10cm以上,较小的病灶为粟粒病灶,小结及粟粒病灶多见于甲状腺癌、肝癌腺癌及绒毛膜上皮癌转移;多发及单发的较大结及肿块多见于肾癌结肠癌、黑色肉瘤原细胞等的转移。

2.淋巴道转移:淋巴转移以癌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多见于胃癌乳腺癌。HRCT是诊断淋巴道转移的重要法,当胸正常时,HRCT间有典型表现。表现为气管管束增粗,并有结,小间隔呈珠状改变或增粗,小有结灶,并有胸膜下结。可并有淋巴结增大,以单侧为

3.肿直接侵犯:纵隔、胸膜和胸壁的恶性肿直接蔓延到部,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转移灶。CT和MRI可以显示转移灶与原发灶的系和肋骨胸膜的侵犯情况。

临床常遇到非典型转移,就需与其他部非恶性疾病相鉴

其放射表现包括:空洞、钙化周出气胸、含间隙病变、肿栓塞、气管膜转移、单发转移、管扩张、灭活性转移(sterilizedmetastases)、良性肿转移。

治疗

外科治疗

过去的观点认为,转移属于肿晚期,不宜手术。近年来,国外对部分选择性转移患者进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前针对转移的手术适应征,已基本达成共识(1) 原发肿得到控制或能够被控制; (2)患者的功能可耐受计划中的切除; (3) 影像检查实所有的转移灶可被完全切除; (4) 除手术外,无已实的更有效的治疗法; (5) 不存在外转移灶。对部转移的手术式亦趋向统一:(1)对周边部位的孤立病灶,选用局部或楔段切除术,这样可保留未受累的组织。(2)对单叶多发性转移,选用切除。(3)对双侧转移可选用分期手术,先切除病变较轻的一侧,也有采用正中切胸骨双侧胸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转

胸手术则可显并用手探查全,避免遗漏转移灶。常用的胸骨正中切或后(前)外侧切各有优缺点,前者可以一期完成双侧胸腔探查和切除术,且术后疼痛较轻,但某些部位暴不佳;后者暴好,但一次只能对一侧胸腔进手术,很少同期实施双侧胸,且术后疼痛较明显。对于单侧病变者,具体采取何种手术路径前尚存争议,Thomas建议采用正中切以探查对侧胸腔,但也有持反对意见者。对于双侧病变,能够耐受双侧同时手术者,可选用胸骨正中切或“蛤式”切,否则采用后(前) 外侧切分期手术。

胸腔镜(VATS)一般仅作为转移的诊断而非治疗手段,其原因可能为(1) 在VATS 中不能用手触摸,往往仅能发现胸膜下的病灶,而遗漏自表面不能看见或术前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病变;(2)不能保足够的肿切除边缘; (3) 标本取出时易造成胸膜转移。

4 预 后

黑色多发性转移外,其他各种病理类型的转移预后均较理想。 前认为,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是转移是否被完全切除 ,而年龄、性以及症状的有无与预后之间并无明显联[15]。一般认为,DFI(无间歇期,Disease Free Interval) 较短往往提示肿恶性程度高、易出现转移、预后差;DFI 长则相反[16]。但也有研究发现, DFI 对转移的预后并无影响,而转移的数与预后之间的系同样也存在争议。前认为对于DFI 较长、转移灶数较多的患者,应慎重手术,可随访3~6 个月,若无新的病灶出现,再考虑手术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部转移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采取以手术切除为的综治疗,才能有助于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羊血

下一篇 羊舌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