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羊角拗

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s (Lour.) Hook. et Arn.,:阳角右藤、牛角橹、断肠草羊角藤、大羊角扭蔃(广西);鲤鱼橄榄(厦门);羊角黎;黄葛扭;猪屎壳。是华南山坡常见的野生灌木全缘聚伞花序生,花冠漏斗状,裂延伸成长线状,黄色。全株有剧毒,中毒症状跳紊乱,呕吐腹泻神经性失语,幻觉志迷乱。有毒成分为羊角拗甙,毒毛旋......
目录

形态特征

羊角拗灌木,高达2米,全株无毛,上部条蔓延,小,棕褐色暗紫色,密被灰白色皮孔

薄纸质,椭状长,长3-10厘米,宽1.5-5厘米,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或有时略带微波状深绿色,浅绿色,两面无毛;中脉面扁平或凹陷,在略凸起,侧脉通常每边6条,斜上升,叶缘前网结;叶柄短,长5毫米。

聚伞花序生,通常着3朵,无毛;总花梗长0.51.5厘米;花梗长0.5-1厘米;苞片苞片线状披针,长5-10毫米;黄色花萼筒长5毫米,萼片披针,长8-9毫米,基部宽2毫米,端长渐尖,绿色黄绿色,面基部有腺体;花冠漏斗状,花冠淡黄色,长1.2-1.5厘米,下部筒状,上部渐扩大呈钟状,面被疏短柔毛,花冠黄色外弯,基部卵状披针端延长成一长尾带状,长达10厘米,基部宽0.4-0.5厘米,裂面具由10枚鳞片组成的花冠,高出花冠部,白黄色鳞片每2枚基部合生,生于花冠之间,截形或微凹,长3毫米,宽1毫米;雄蕊藏,着生在冠檐基部,丝延长至花冠筒上呈肋状凸起,被短柔毛,花药箭头,基部具药隔部渐尖成一尾状体,不伸出花冠部,各药相连,部粘于柱头上;子房半下位,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柱状,柱头棍棒状,端浅裂,每心皮胚珠多颗;无花盘

蓇葖广叉,木质,椭状长端渐尖,基部膨大,长10-15厘米,直径2-3.5厘米,外果皮绿色,干时黑色,具纵条纹;种子纺锤、扁平,长1.5-2厘米,宽3-5毫米,中部略宽,上部渐狭而延长成长2厘米,轮生着白色绢质种毛;种毛具光泽,长2.5-3厘米。期3-7月,果期6月-翌年2月。

生长环境

野生于丘陵山地、路旁疏林中或山坡灌木丛中。

适宜于热带、南亚热带候,不耐霜冻。土壤以微酸性肥沃的砂质土壤为宜。

分布范围

产于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种子扦插繁殖。春、秋季播种或春季扦插育苗, 5~6月雨季初期定植,2m×2m,抽藤时搭架或使攀缘于其他树上。

化学成份

羊角拗羊角拗均含有强甙。所含强甙中属于迪可甙元的有:迪可甙元-3-O-L-夹竹糖甙(deco-genin-3-O-L-oleandroside);属于沙门甙元的有:沙门甙元-3-O-L-夹竹糖甙(sarmentogenin-3-O-L-olea ndroside)即羊角拗甙(di-varicoside),沙门甙元-3-O-L-地芰糖甙(sarmentogenin-3-O-L-dig-inoside)即羊角拗异甙(divostroside),沙门甙元-3-O-D-洋地黄糖甙(sarmentogenin-3-O-D-digitaloside),沙门甙元-3-O-D-葡萄糖基-L-夹竹糖甙(sarmentogenin-3-O-D-O-glucosyl-L-oleandroside),沙门甙元-3-O-D-葡萄糖基-L-地芰糖甙(sarmentogenin-3-O-D-glu-cosyl-L-diginoside);属于沙木甙元的有:沙木甙元-3-O-D-洋地黄糖甙(sarmutogenin-3-O-D-digitaloside);属于毕平多甙元的有:毕平多甙元-3-O-L-鼠李糖甙(bipindogenin-3-O-L-rhamnoside)即铃兰新甙(lokundijoside);属于沙门洛甙元的有:沙门洛甙元-3-O-6-去氧-L-塔洛糖甙(sarmentologenin-3-O-6-deoxy-L-taloside)即沙门洛甙(sarmentoloside),沙门洛甙元-3-O-L-鼠李糖甙(sarmen-tologentin-3-O-L-rhamnoside)

成分

羊角拗花(1)所含强甙中属于沙门甙元的有:羊角拗甙,羊角拗异甙,沙门甙元-3-O-D-葡萄糖基-L-夹竹糖甙,沙门甙元-3-O-D-葡萄糖基-L-地芰糖甙;属于沙木甙元的有:沙木甙元-3-O-D-葡萄糖基-L-夹竹糖甙(sarmutogenin-3-O-D-glucosyl-L-oleandro-side),沙木甙元-3-O-D-葡萄糖基-L-地芰糖甙(sarmutogenin-3-O-D-glucosyl-L-diginoside);属于沙门河甙元的有沙门洛甙元-3-O-6-去氧-L-塔洛糖甙。

(2)含沙门甙元-3-O-D-葡萄糖基-L-夹竹糖甙,沙门甙元-3-O-D-葡萄糖基-L-地芰糖甙,沙门甙元,橡醇(dambonitol)由愈组织培养的新生羊角拗中含有10种强甙,其中7种原植物中已有,另含2种新化物:17βH-羊角拗异甙,17-βH-羊角拗甙和沙门甙元-3-O-D-葡萄糖基-D-洋地黄糖甙(sarmento-genin-3-O-D-glucosyl-D-digitaloside)。

鉴别

种子呈纺锤而扁,长约2厘米,宽约5毫米,基部钝,先端尖,部留有着白色丝状细长毛的痕迹,脐点在种毛附近的稍下种脊位于一侧,白色线状,微凸起,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并微有扭。易折断,断面灰白色,角质,以手指挤压,有油脂溢出。

,略弯,多成30-60cm的长段;表面棕褐色,有明显的纵沟及纵皱纹,粗皮孔白色,横向凸起,嫩密布灰白色皮孔;质硬脆,断面黄绿色,木质,中央可见部。对生,皱缩,展平后呈椭状长,长3-8cm,宽2.5-3.5cm,全缘中脉于下面突起。以幼嫩、多者为佳。

主要价值

性味用法

性味含强甙等,苦,,有毒。

①《本草求原》:苦,,有毒。

②广州空军《常用草药手册》:味苦,性,有大毒

用法:外用:捣水洗或研末调

功能

羊角拗功能治祛湿,通经络,解疮毒,杀虫。治湿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跌打损伤,疮,疥癣。

1、《本草求原》:“止瘙痒,治疥癞热毒。”

羊角拗2、《陆川本草》:“解疮毒,去瘀血。治疮及跌打损伤。”

3、《岭南草药志》:“外用杀虫,拔肿毒,通痹,续。”

4、广州空军《常用草药手册》:“强消肿,止痒杀虫。”

5、《福建草药》:“祛湿,通。”

注意

1、《本草求原》:有毒,能杀人,不可入

2、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有剧毒,不能服。

药理作用

羊角拗1、对心脏的作用

羊角拗甙(Divasidum)能使冷、温动物的心脏收缩加强、率减慢、传导阻滞;对水氯醛、戊巴比妥钠、氰化钠、二硝基酚等所致之力衰竭有治疗作用,不仅使收缩力 加强,而且使输出量增加,静压下降,对碘酸所致之衰竭则无效。它的强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甙K相似,但稍弱而持久。其中所含纯甙(D-毒毛旋花甙-Ⅰ)的强作用亦得到实。羊角拗甙对电图的影响,与一般强甙基本相似。对冠状动脉的作用,一般量影响较小,中毒量则使之显著收缩,于临床应用时遇有严重冠状动脉疾患之病人,应予注意。

2、吸收、蓄积与消除

肠道吸收缓慢而不很规则,给药后4、5小时吸收量最多,羊角拗甙蓄积性很低,5天后已全无蓄积。肝脏在其解毒上起一定的作用。其在体破坏较毒毛旋花子甙G略慢些,消除速度为0.006mg/kg/小时。

3、生物效价

羊角拗甙的毒性比毒毛旋花子甙G约小1/2,其治疗指数及安全范围则略狭窄,但从临床角度看,其治疗量的宽度(有效量和中毒量的间),却比后者为宽。每一批羊角拗甙,由于提取的法不同及其它原因,生物效价可能有差异。因此,必须选定一种标准法进检定。另一法是鸽法检定较猫法。

4、其它作用

(1)镇静作用:羊角拗甙略具镇静作用。

(2)利尿作用:对麻醉犬及正常大白均表现利尿作用。

(3)对平滑作用:在家兔离体、在体子宫子宫瘘管的实验中明它与毒毛旋花子甙K相似,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对离体肠管可增加张力及运动。

用药

羊角拗1、治湿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疥癣:羊角扭适量,汤温洗。(广州空军《常用草药手册》)

2、治多发性脓肿鞘炎,毒蛇咬伤,跌打骨折羊角扭粉末适量,用水调和温患处。(广州空军《常用草药手册》)

3、治乳痈初期:羊角拗、红糖同捣烂,烤热外。(《福建草药》)

中毒治疗

(1)不良反应机制

羊角拗全株有毒,含强总苷,系多种强苷的混物。其中毒机制则同强苷类药物,如洋地黄等。

(2)中毒症状

初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继而上肢出冷汗面色苍白搏不规则、瞳孔大、对光不敏感,继而痉挛、昏迷跳停止而死亡。

(3)治疗

一、羊角拗中毒后早期可催吐、洗,中晚期可导泻。服蛋清、牛奶药用炭维生素C等,并大量饮

二、注射硫酸阿托品、静输人5%葡萄糖溶液。对烦躁不安或痉挛者给镇静服水氯醛或苯巴比妥钠。环衰竭时用兴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肺门阴影增多

下一篇 羊角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