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

消化道出是指十二指肠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起的出,习惯上不包括、肛裂起的出,其临床表现以便血,轻者仅呈粪便潜或黑粪,出量大则排出鲜便,重者出现休克。(一)常见病因:上消化道出病因序列在老年人中以溃疡、贲门撕裂症、胃炎食管炎、癌肿、道出源性常见。其中消化道溃疡并出者占40%。消化道出病因中,老天人常见的是癌肿、......
目录

病因

(一)常见病因:上消化道出病因序列在老年人中以溃疡、贲门撕裂症、胃炎食管炎、癌肿、道出源性常见。其中消化道溃疡并出者占40%。消化道出病因中,老天人常见的是癌肿、憩室、结肠炎,其中80岁以上老年结肠憩室炎所致占50%。

1、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的首要病因,在老年足以溃疡多见,而且溃疡保守治疗控制出的效果比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差。老年溃疡患病率高可能与下述因素有:①硬化黏膜萎缩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②蠕动减慢,容物潴留时间长,③幽门括约老化,不能有效阻止胆汁和肠液反流。

2、急性黏膜病变 老年人由于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和黏膜下硬化,易出现以黏膜糜烂、出之急性浅表性溃疡成为特征的急性黏膜损伤病变。在老年患者中,药物是起本病的最常见原因,其中以抗凝、非甾体抗炎药、泼尼松多见。即使应用小量(50mg/d)肠溶阿司匹林,43—482d(平均171 d)后也可发生上消化道出,因此,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如有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不宜长期应用小量肠溶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药物治疗。此外,老年人各种应激如感染、休克烧伤、颅病变、呼吸衰竭、尿毒症等疾病亦是起急性黏膜病变的常见原因。

3、恶性肿 在老年上消化道出中,恶性肿所致占25%,以胃癌最多见,其次为食管癌、直肠癌、结肠癌。有报道,在600例老年胃癌中显性失为30.5%,大量出占38.8%,这与既往认为胃癌为持续少量出的传统观点有所不同。

4、食管张破裂 老年人由食管破裂所致的上消化道出仅占6.2%—11.5%,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16%—34%)。值得注意的是1/3食管张患者的上消化道出是并存的消化道溃疡黏膜病变所致,而非张之静破裂。

5、Dieulafoy病 又称黏膜下恒径动脉,是老年特有疾病,亦是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的原因之一,平均发病年龄64岁,病死率为23%是近来颇受重视的老年性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贲门部小弯侧食管连接处的6cm,偶尔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及降结肠。病灶微小,可呈2—5mm糜烂,中央可见直径1—3mm的动脉突出,呈喷射状出,可富有栓、如无出镜或手术中不可能发现。其发病机理不明,有者认为是黏膜下动脉先天发育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另有人认为是黏膜微小灶性缺损或糜烂累及恒径动脉破裂出,临床上若遇到老年人原因不明的急性上消化道出,尤其是动脉,应高度怀疑本病。确诊要靠镜,但检出率仅为37%,镜下可见:①贲门区喷射性出,②黏膜微小病灶因被鲜覆盖而难以发现③偶尔可见病灶中央搏动性小动脉。本病治疗首选外科手术,但不能盲探查或大部分切除,以防遗漏贲门部出灶,导致术后再出。若没有手术条件时,可试用镜下硬化疗法或电凝。

6、结肠憩室炎 随着增龄,结肠带和环状增厚,老年便秘增加肠腔压力,均可诱发结肠憩室炎症。多数患者可无症状,<5%有少许腹痛便血可能是唯一的特点。而且可从粪便潜试验阳性中进一步检查获得确诊。通过纤维结肠镜可见左半结肠及乙状结肠憩室有出

7、其他 慢性结肠炎、肠道息肉息肉病、肠道管畸或肛裂等亦是消化道出的常见原因。

(二)其他病因

1、食管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炎、食管异物损伤、食管放射性损伤。

2、 慢性胃炎黏膜垂、手术后病变(胆汁反流性口炎与残胃炎、复发性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其他肿(平滑平滑肉瘤淋巴神经纤维息肉等)和管改变(窦部管扩张、十二指肠动静等)。

3、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炎、钩虫病十二指肠憩室炎。

4、结石道蛔虫病、胆囊管癌、肝癌腺癌、急性腺炎等。

5、小肠 急性出坏死性肠炎、缺性肠病。

6、结肠 放射性肠炎中毒肠炎,其他肿(肉瘤淋巴平滑脂肪等)及管病变(肠系膜管栓塞、发育不良等)肠套叠肠扭转等。

7、直肠肛管

创伤溃疡、特发性溃疡直肠炎、直肠类癌

8、全身性疾病 严重感染、管意外、尿毒症、播、某些液病、结缔组织病、传染病(流性出热、肠道结核等)及急性应激状态(烧伤、外商、大手术后、休克、缺氧、力衰竭等)。

诊断

消化道出大多数是消化道疾病本身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出现象,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是必要的诊断步骤。一般来说,出部位越高,则便血色越暗;出部位越低,则便血色越鲜红,或表现为鲜。这当然还取决于出的速度和数量,如出速度快和出数量大,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短,即使出部位较高,便血也可能呈鲜红色。仔细收集病史和阳性体征,对判断出的原因很有帮助,如鲜在排便后滴下,且与粪便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或直肠息肉;中等量以上便血多见于肠系膜门静成、急性出性坏死性肠炎回肠结肠憩室和结肠炎,甚至上消化道病变出也可表现为大量便血,在诊断时加以区与粪便相混杂,伴有粘液者,应考虑结肠癌、结肠息肉病、慢性溃疡结肠炎;粪便呈脓样或便伴有粘液和脓液,应考虑菌痢、结肠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结肠结核等;便血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应考虑肠系膜管栓塞、出性坏死性肠炎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伴有部肿块者,应考虑结肠癌、肠套叠等。便血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征象者,要注意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病、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症等情况。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临床诊断困难,需作下列一些检查:

(一)管吸 如抽出的液而又有胆汁,则可肯定出来自下消化道。

(二)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 可直接窥视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Hunt统计55%结肠癌和4.7~9.7%腺瘤息肉可由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

(三)纤维结肠镜检查 窥镜检查前已广泛应用于肠道出的诊断,具有直视的优点,并能在检查过程中作活检及小息肉摘除等治疗,也可发现轻微的炎性病变和浅表溃疡。在急性出期间仍可进该项检查,但在严重出休克病例宜稍推迟待病情稳定后再进窥镜检查发生假阳性的机会要比双对比造影的少得多。上海医科大华山医院放射科曾对115例便血病例进窥镜、结肠双对比造影与手术和病理检查的比较,窥镜和双对比造影总的诊断符率分为93.9%和86.1%,但对结肠息肉的诊断符率分为94.9%和93.2%,结肠双对比检查漏诊的病例大多数为浅表的粘膜和粘膜下病变,说明窥镜检对浅表的炎症病变的诊断要优于双对比造影。但窥镜检查不能完全取代钡灌肠检查,特结肠双对比检查,因为窥镜检也有其受限的面,如结肠镜有时不能完全抵达回盲部,观察时也存有盲区,在肿、炎症起肠道狭窄的情况下致使结肠镜不能通过,本组115例中有9例因之造成肠镜检查不完全或失败,占7.8%;国外文献报道肠镜不能抵达回盲部可达20%左右。因此,窥镜检查和双对比造影检查可互为补充。

(四)钡灌肠和结肠双对比造影 钡灌肠不能显示结肠微小病灶,如在注入钡后,自肛管通过气囊1,000ml左右,在透视下观察肠扩张满意后即可拔除肛管,让病人作数次360°翻转,使结肠成良好的双对比显影,采用分段摄法,包括直肠侧位、乙状结肠仰卧、俯卧及斜位,一般摄10~15张,除能显示病变轮廓外,还能观察结肠的功能改变,后者是窥镜检无法观察到的。

(五)选择性管造影 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出的检查。1963年Nusbaum在犬实验中实:肠道出速度达0.5ml/min时通过选择性肠系膜动脉动脉造影可以显示造影外溢现象,1989年上海医科大华山医院放射科在22条家犬实验中,表明来自动脉的出待其速率达1ml min时才能见到造影的外溢现象;在27例消化道出病人,24例选择性管造影见有异常发现,其中15例显示出部位造影外溢,9例显示异常管改变,余3例为假阴性,诊断符率达88.9%。但选择性管造影须通过动脉插管的操作,属于损伤性检查,是其缺点。

对于急性消化道出的诊断,应先作纤维结肠镜检查,钡灌肠和结肠双对比检查仅适用于出已停止的病例。但在急性大量出的情况下,特是在肠腔大量积时,窥镜检查常受到一定限制,且肠镜也难到达小肠

无法检出小肠的出病变。放射性核素显像虽对显示肠道出的敏感性很高,但其特异性太差,其显示的出部位常不确定,故实用价值不大。凡钡灌肠、双对比造影以及窥镜检查未能找出消化道出病因时,尤其是急性大量肠道出以及肠道管畸发育不良等病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其指征,且在某些病例还可进介入放射治疗。

鉴别

消化道出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管和管的出。上消化道出肝癌常见并发症,可发生于晚期肝癌患者,也可发生于硬化并早期

癌患者,是肝癌要死亡原因之一,据报道,112例老年肝癌患者中上消化道出的并发率为13.39%,上海医科大肝癌研究所住院病人中上消化道出占26.97%。约有15%-28%的患者直接死于上消化道出,该并发症包括:食管底静破裂出、盲动膜糜烂或溃疡肠道转移性肿破裂出等,起的门静高压。部膜损伤有,具体机制如下:

1.门静高压、食管张破裂出 肝癌硬化或肿压迫门静,导致

门静高压,门一体静交通支放,导致食管张,当门静压力在短时间显著增高或外力造成静破裂,则起上消化道出,此种出速度快、量大,临床上病人常迅速出现休克表现。

2.门静高压性部膜病变 肝癌患者常因并有硬化或门静癌栓,导致门静

压,肠道静不能顺利地门静,造成肠道淤

3.凝功能障碍 晚期肝癌患者,因癌细胞的广泛浸润和所并的硬化,导致凝

成减少,凝功能障碍,加之肠道淤,可有少量的渗或广泛的出,难以自起黑便、呕血,或休克,且止治疗疗效欠佳。

4.肝癌十二指肠转移 转移性肿表面破溃坏死,管破裂,导致出

5.门静癌栓导致门静高压 门静癌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门静,使其压力升高,

也是导致门静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6.肝癌手术切除、结扎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等肝癌治疗手段,可导致门静流不畅,使门静压力增高,致食管张破裂,起出

消化道出大多数是消化道疾病本身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出现象,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是必要的诊断步骤。一般来说,出部位越高,则便血色越暗;出部位越低,则便血色越鲜红,或表现为鲜。这当然还取决于出的速度和数量,如出速度快和出数量大,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短,即使出部位较高,便血也可能呈鲜红色。仔细收集病史和阳性体征,对判断出的原因很有帮助,如鲜在排便后滴下,且与粪便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或直肠息肉;中等量以上便血多见于肠系膜门静成、急性出性坏死性肠炎回肠结肠憩室和结肠炎,甚至上消化道病变出也可表现为大量便血,在诊断时加以区与粪便相混杂,伴有粘液者,应考虑结肠癌、结肠息肉病、慢性溃疡结肠炎;粪便呈脓样或便伴有粘液和脓液,应考虑菌痢、结肠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结肠结核等;便血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应考虑肠系膜管栓塞、出性坏死性肠炎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伴有部肿块者,应考虑结肠癌、肠套叠等。便血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征象者,要注意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病、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症等情况。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临床诊断困难,需作下列一些检查:

(一)管吸 如抽出的液而又有胆汁,则可肯定出来自下消化道。

(二)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 可直接窥视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Hunt统计55%结肠癌和4.7~9.7%腺瘤息肉可由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

(三)纤维结肠镜检查 窥镜检查前已广泛应用于肠道出的诊断,具有直视的优点,并能在检查过程中作活检及小息肉摘除等治疗,也可发现轻微的炎性病变和浅表溃疡。在急性出期间仍可进该项检查,但在严重出休克病例宜稍推迟待病情稳定后再进窥镜检查发生假阳性的机会要比双对比造影的少得多。上海医科大华山医院放射科曾对115例便血病例进窥镜、结肠双对比造影与手术和病理检查的比较,窥镜和双对比造影总的诊断符率分为93.9%和86.1%,但对结肠息肉的诊断符率分为94.9%和93.2%,结肠双对比检查漏诊的病例大多数为浅表的粘膜和粘膜下病变,说明窥镜检对浅表的炎症病变的诊断要优于双对比造影。但窥镜检查不能完全取代钡灌肠检查,特结肠双对比检查,因为窥镜检也有其受限的面,如结肠镜有时不能完全抵达回盲部,观察时也存有盲区,在肿、炎症起肠道狭窄的情况下致使结肠镜不能通过,本组115例中有9例因之造成肠镜检查不完全或失败,占7.8%;国外文献报道肠镜不能抵达回盲部可达20%左右。因此,窥镜检查和双对比造影检查可互为补充。

(四)钡灌肠和结肠双对比造影 钡灌肠不能显示结肠微小病灶,如在注入钡后,自肛管通过气囊1,000ml左右,在透视下观察肠扩张满意后即可拔除肛管,让病人作数次360°翻转,使结肠成良好的双对比显影,采用分段摄法,包括直肠侧位、乙状结肠仰卧、俯卧及斜位,一般摄10~15张,除能显示病变轮廓外,还能观察结肠的功能改变,后者是窥镜检无法观察到的。

(五)选择性管造影 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出的检查。1963年Nusbaum在犬实验中实:肠道出速度达0.5ml/min时通过选择性肠系膜动脉动脉造影可以显示造影外溢现象,1989年上海医科大华山医院放射科在22条家犬实验中,表明来自动脉的出待其速率达1ml min时才能见到造影的外溢现象;在27例消化道出病人,24例选择性管造影见有异常发现,其中15例显示出部位造影外溢,9例显示异常管改变,余3例为假阴性,诊断符率达88.9%。但选择性管造影须通过动脉插管的操作,属于损伤性检查,是其缺点。

对于急性消化道出的诊断,应先作纤维结肠镜检查,钡灌肠和结肠双对比检查仅适用于出已停止的病例。但在急性大量出的情况下,特是在肠腔大量积时,窥镜检查常受到一定限制,且肠镜也难到达小肠

无法检出小肠的出病变。放射性核素显像虽对显示肠道出的敏感性很高,但其特异性太差,其显示的出部位常不确定,故实用价值不大。凡钡灌肠、双对比造影以及窥镜检查未能找出消化道出病因时,尤其是急性大量肠道出以及肠道管畸发育不良等病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其指征,且在某些病例还可进介入放射治疗。

预防

积极治疗原有病变,避免饮,避免损伤消化道黏膜食物,药物的摄入,必要时急躁应用黏膜保护或抗酸食管张者,避免吞粗糙食物,服药须磨粉,可用萘洛尔加硝酸盐类降低门压。大肠息肉患者注意保持大便质软、通畅。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腹部包块

下一篇 小三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