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野凤仙花

凤仙:Impatiens textoriMiq.)是凤仙科,凤仙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90厘米。直立,互生或在部近轮生,叶片稀宽披针,边缘具锐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近无柄,基部稍钝。总花梗生于上部腋,花梗细,苞片卵状披针至三角状卵形大,淡紫色紫红色,具紫色斑点,侧生萼片卵形暗紫红色线形花药卵形,子房纺锤蒴果纺锤状,种子褐色,8-9月......
目录

形态特征

野凤仙花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直立,多分枝,通常带淡红色,上部小和总花梗被红紫色腺毛

互生或在部近轮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稀宽披针,长3-13厘米,宽3-7厘米,端渐尖,基部楔形,稀钝,边缘具锐锯齿齿端具小尖,侧脉7-8对,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沿被多细胞毛;叶柄长4-4.5厘米,上部渐小,近无柄,基部稍钝。

花梗生于上部腋,斜上,长4-10厘米,具4-10花梗细,长1-2厘米,基部具苞片苞片卵状披针至三角状卵形,长3-5毫米。大,淡紫色紫红色,具紫色斑点,长3-4厘米;侧生萼片2,宽卵形暗紫红色,长7-10毫米,宽5-6毫米,端尖;旗瓣卵状,直径约12毫米,端具小尖,中肋龙骨状突起,翼瓣具柄,长约2厘米,2裂,基部裂卵状长,上部裂状斧部具明显的小唇瓣钟状漏斗,长达2.5-3厘米,口部斜上,宽15-1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长1.5厘米向面具暗紫色斑点。线形,长3-4毫米,花药卵形端钝。

子房纺锤,直立,蒴果纺锤状,长1-1.8厘米。尖。种子少数,,长4毫米,褐色,具小状突起。期8-9月。

产地生境

产中国吉林(长白山)、辽宁(庄河、宽甸、桓仁等)、山东(蒙山)。生于山沟溪流旁,海拔1050米。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生长习性

该种极易成活,民间栽培非常普遍。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组织编写的《救荒本草》中收录凤仙曾云“人家园圃多种,今处处有之”。《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种之炕,亦生苗”。其果实很特,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来。喷洒出去的种子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栽培技术

野凤仙花凤仙的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如果是在“国庆”观,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小过于拥挤时进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至4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过50天至60天,凤仙就会绽放出娇美的朵。

病虫防治

斑点病

为害症状凤仙斑点病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一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流和雨水传播,进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①及时清除病落。②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

霜霉病

为害症状上病斑初为褪绿斑块,常为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后期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可见白色霉状物,较厚密,严重时覆满全,致叶片枯焦,影响观赏。

发病特点:在南,病菌以孢子囊进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病害周年环,无明显越冬期。在北,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溅射传播,孢子萌发后进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流传播,进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来。

动态温15-17℃、高湿或昼夜温差大、雾大重、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易发病;夏秋阴雨连绵、雨日多、降雨量大发病重或大流

防治:①栽植凤仙时,应注意选择地块,理密植,养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②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600-700倍液、72%克湿性粉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为害症状凤仙结线虫病是南、北普遍又严重的病害,要为害部。线虫侵入侧根须根后,成很多大小不--的,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卷,皱缩枯萎,苞黄枯或不放。

结线虫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几小时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根尖,由根冠侵入定居在生长,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结。在生长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卵块,进入土中进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植物抗性衰退时,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10分钟致死。

动态: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凤仙生长,也适于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其为害砂土中常较粘土重,适宜土壤pH4-8。

防治:①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②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③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④用药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法同上。也可施用5%灭克颗粒,每平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为害症状要为害叶片染病菌丝体生在两面,白色放射状毡状斑,后来相互融成大,病斑上布满白粉。秋末,病部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近年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受害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病原菌

野凤仙花发病特点:病菌以囊壳在病残枯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病部成分生孢子雨传播,进多次再侵染

动态:温适宜,空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包头7-9月发生、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通不良,发病重。

防治法:①秋季搜集枯,集中烧毁。②养护,凤仙属长日照卉,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有利于花芽,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增强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近种区别

该种与东北凤仙I. furcillataHemsl. 很相似且常易混淆。但以大,紫红色,长3-4厘米;唇瓣暗紫红色斑点,具粗大卷,与后者不难区。该种还有另一白变型:白I. pallescens(Honda) Hara 白色,仅唇瓣侧具紫色斑点与原变种相区。产中国辽宁(桓仁)。日本也有。

主要价值

药用来源:凤仙植物凤仙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该植物块根霸王七)亦供药用。

性味《陆川本莩》:"性,味苦。"

功能治:解毒敛疮。恶疮溃疡

各家论述:《陆川本草》:清凉,解毒,去腐。治恶疮溃疡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或水洗。

成份:全草含大波菊甙(cosmosi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金圣草素-7-葡萄糖甙(chrysoeriol-7-glucoside)。

植物文化

凤仙如其。清代康熙皇帝命士汪灏等成的《广群芳谱》记述凤仙:“桠间,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其在百中的地位虽不比、兰、竹、菊、牡丹和芍药,甚至曾被苏门四士之一的张耒贬为“菊婢”,但凤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总有爱之人对凤仙情有独钟,更有文人不吝笔吟咏凤仙。

唐代诗人李贺在《宫娃歌》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房夜捣红守宫”,又吴仁壁有咏《凤仙》:“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再如宋代杨万里的《凤仙》:“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染作工”。此外,元代杨维桢、明代瞿佑、清代刘灏等均有以凤仙为题的诗句。

清人赵敏所著《凤仙谱》是一本园艺特色的著作。在赵敏的眼中,其它草如罂粟、虞美人、鸡冠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质陋,然凤仙无二者之病,故当为著专谱”可见其对凤仙的喜爱之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气过水声

下一篇 水泻伴低血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