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脐突

脐突是先天性发育的常见类型,是因先天性发育不全,在脐带周围壁缺损,导致出的新生儿畸。由于本病与染色体异常,病儿在患有脐膨出的同时还可能伴有其他器官的畸。处理不当死亡率很高。绝大部分病儿需生后立即手术,否则由于局部皮肤破溃、坏死、感染,病儿很难继续生存。少数病例由于囊膜逐渐纤维成瘢痕,从而保护了脏,避免了早期死亡。本病死亡率与治疗时间有,有条件时应尽早......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因

脐膨出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体腔过程停顿所起。胚胎早期原肠由卵黄囊分化而来,原肠的中段与卵黄囊之间由卵黄管相接。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生长较快,当轴增长时,放的脐带腔周围的壁向中央成类似荷包样的褶皱,由外周向中央紧缩。其中可以分为4个区:

①头襞,体层将成胸壁、上壁和膈肌;

②尾襞,其体层和尿囊将成下壁和膀胱

③两个侧襞成两侧壁。

这4个襞向中央汇,尖部成脐环。在此过程中,卵黄管逐渐变细小,但仍连接在卵黄囊与中肠之间,对中肠起着牵作用。由于肠道生长速度较壁快,在胚胎第6~10周,肠管及其他器官暂时被牵脐带中,成为生理性暂时性脐疝胚胎10周后,腔容积迅速扩大,壁皮肤与肉从侧向侧迅速生长,中肠和腔脏器再回纳腔。胚胎第12周时,中肠完成正常的旋转,同时壁在中央汇成脐环。如果壁在上述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发育过程中某个环发生障碍,4个襞中某一体层发育受到限制,压增高,脐带的牵及前壁近脐带部遗有缺损,且由于4个襞中发育受抑制程度的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脏膨出畸,如头襞发育缺陷:脐膨出膈疝胸骨缺损及异位;侧襞的发育缺陷:脐膨出腹裂;尾襞发育缺陷:脐膨出膀胱外翻、小肠膀胱裂、肛门直肠锁等。

(二)发病机

据缺损的大小,可将脐膨出分为小型和巨型2种。

1.巨型脐膨出(胚胎脐膨出)

体壁的发育停顿发生在胚胎第10周之前,缺损的直径大于5cm,因此在10周以前移到体腔外的中肠不能回纳入容积较小的腔,在整个胎儿期留存腔外生长脐带壁缺损往往较下为多,故腺等均可以突出到体外,尤其是肝脏,因体积较大、位置靠前更易膨出,是巨型脐膨出的一个标志。脐膨出脏有一囊膜包裹着,此层囊膜为羊膜和相当于壁层腹膜膜融组成,在二者之间有一层冻样的结缔组织(warthon冻),囊膜略带白色透明,1~2mm厚,薄厚不均。在巨型脐膨出囊膜下半部或接近下缘处可见有脐带的残株。

2.小型脐膨出(胎儿脐膨出)

壁的体层于10周后出现发育停顿,壁的缺损小于5cm,此时体腔已有相当容积,部分的中肠能够还纳入腔,脐带的残株在囊膜的中央,这个囊即是扩大的脐带基底,又称脐带疝。囊膜有肠袢,而脏均未突出于体外。

3.伴发畸

1986年Moore报道,在490例壁畸脐膨出占287例,54%有伴发畸,与遗传有。中国医科大报道56例脐膨出中有17例伴发其他畸,占30.4%,伴发2种以上畸者7例,占12.5%。

脐膨出可以并存在卵黄管未、Mcckel憩室、脐尿管末结肠缺如、膀胱外翻、肠重复畸膈肌发育不全及缺损、胸部不完全连体畸等与发育停顿有的疾病,而肠旋转不良为最多见的并发畸

另外,脐膨出可发生很多染色体综征,如13-15、16-18和21-三体性染色体综征。40%脐膨出患儿可以并其他的先天性畸唇裂、多指、先天性心脏病等。如脐膨出伴有巨舌,同时身长、体重超过正常水平,则称为脐膨出-巨舌-巨体综征,有时还伴有糖症和脏肥大(Beckwith-Wiedemann综征)。

Contell五联征是脐膨出的另一种类型,它是由头襞发育停顿造成。表现上脐膨出伴有胸骨远端裂,前中线膈肌缺损,心包腔相通,发育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征等)和心脏向前移位。通过透明的囊膜可见到心脏跳动,有时肠袢可膈肌缺损疝入心包。Breakline

检查

1.巨型脐膨出

壁的缺损环的直径超过5cm,有时可达10cm以上,膨出部分的直径往往还要大,可在部中央突出如馒头样的肿物,脐带连接于囊膜的部。出生后通过透明膜可以见到囊器官,囊容物除了小肠结肠之外,还有肝脏腺甚至膀胱等。6~8h后由于囊壁液供应缺乏和暴于空之中,囊膜变得浑浊,水肿增厚。2~3天后变得干枯,脆弱,破裂、甚至坏死。囊壁的破裂可以导致腔的感染和囊脏器的出,严重者可以招致患儿死亡,故应在早期及时处理。

约1%患儿囊膜在产前或产程中破裂,导致出。囊膜一旦在宫破裂,出的脏器由于长时间浸泡在羊水中,肠壁水肿、增厚、表面无光泽,并有炎性渗出物覆盖,表面有许多胎粪色纤维素,继发感染,死亡率极高。如果分娩时囊膜破裂,脏及肠管色较鲜红,没有黄色纤维素覆盖,紧急处理,患儿可获挽救。虽然囊膜破裂的时间不同,但均可找到残余囊膜。囊膜基底部的皮肤可以沿囊膜的表面爬,最终于囊膜痂下成结缔组织覆盖于囊膜的表面。皮肤与囊膜连接部易发生感染,并可扩腔(图3)。

2.小型脐膨出壁缺损环的直径小于5cm,在部中央突出如子,甚至橄榄样的肿物,因为膨出部分的直径往往较壁缺损环大,所以可部中央带蒂样物。囊容物大多只有小肠、有时可有横结肠分娩接生时,如发现脐部扩大,应在脐带结扎,防止将肠管结扎在其中,起肠坏死。

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脐突的鉴诊断

脐突需与腹裂相鉴,两者鉴的要点在于脐膨出无正常脐部结构,在肠脏之间可找到破裂残存的囊膜。而腹裂,脐、脐带的位置和态均正常,只是在脐旁壁有一裂缝,肠管由此突出外。术前应做X线胸部透视及其他检查,了解有无伴发畸,以便手术中一同处理。母孕期定期部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脐膨出,以便产后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1.巨型脐膨出壁的缺损环的直径超过5cm,有时可达10cm以上,膨出部分的直径往往还要大,可在部中央突出如馒头样的肿物,脐带连接于囊膜的部。出生后通过透明膜可以见到囊器官,囊容物除了小肠结肠之外,还有肝脏腺甚至膀胱等。6~8h后由于囊壁液供应缺乏和暴于空之中,囊膜变得浑浊,水肿增厚。

2~3天后变得干枯,脆弱,破裂、甚至坏死。囊壁的破裂可以导致腔的感染和囊脏器的出,严重者可以招致患儿死亡,故应在早期及时处理。约1%患儿囊膜在产前或产程中破裂,导致出。囊膜一旦在宫破裂,出的脏器由于长时间浸泡在羊水中,肠壁水肿、增厚、表面无光泽,并有炎性渗出物覆盖,表面有许多胎粪色纤维素,继发感染,死亡率极高。如果分娩时囊膜破裂,脏及肠管色较鲜红,没有黄色纤维素覆盖,紧急处理,患儿可获挽救。虽然囊膜破裂的时间不同,但均可找到残余囊膜。囊膜基底部的皮肤可以沿囊膜的表面爬,最终于囊膜痂下成结缔组织覆盖于囊膜的表面。皮肤与囊膜连接部易发生感染,并可扩腔(图3)。

2.小型脐膨出壁缺损环的直径小于5cm,在部中央突出如子,甚至橄榄样的肿物,因为膨出部分的直径往往较壁缺损环大,所以可部中央带蒂样物。囊容物大多只有小肠、有时可有横结肠分娩接生时,如发现脐部扩大,应在脐带结扎,防止将肠管结扎在其中,起肠坏死。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明确诊断。Breakline

缓解方法

母孕期定期部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脐膨出,以便产后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由于小儿脐部发育不全,或啼哭过多,剧烈咳嗽等,造成压增高,以致肠管向脐部压迫所致。绝大多数可以自愈。但年龄超过二岁则应作脐疝处理,考虑用手术切除、修复。

脐突的治疗以外治为,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应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

一、脐湿

候:脐带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不干,或微见发红。

分析:脐部为水湿或尿液浸,或为秽毒之所侵袭,壅于表,故局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常用药: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

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黄清热解毒

二、脐疮

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分析:秽毒之侵入脐部,壅于肤,经络受阻,凝滞,发为脐疮。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流溢。交织,攻,则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

治法:清热解毒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水牛角甘草清热解毒防风荆芥牛蒡子,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解热毒。局部外用金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频繁吐黏液

下一篇 野慈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