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野火球

野火球,中药。为豆科植物野火球TrifoliumlupinasterL.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及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具有止咳,镇痛,结之功效。用于咳喘,淋巴结核,痔疮体癣。全草。味苦,性平。归肝经。止咳,镇痛,结。用于咳喘,淋巴结核,痔疮体癣。1、治咳嗽野火球6g,黄芪12g,桔梗8g,水服。2、治失眠多梦野火球6g,缬草9g,水服或二者等量共研粉,每服3g,每日3次......
目录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平。

归经

肝经

功效

止咳,镇痛,结。

主治

用于咳喘,淋巴结核,痔疮体癣

相关配伍

1、治咳嗽野火球6g,黄芪12g,桔梗8g,水服。

2、治失眠多梦野火球6g,缬草9g,水服或二者等量共研粉,每服3g,每日3次。(1-2出自《哈萨克药志 第2卷》)

用法用量

服: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水洗;或鲜品取汁

采集加工

秋季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干。

形态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粗壮,发达,常多分叉。直立,单生,基部无,秃净,上部具分枝,被柔毛。掌状复叶,通常小5枚,稀3枚或7(-9)枚;托叶膜质,大部分抱呈鞘状,先端离生部分披针状三角叶柄几全部与托叶合生;小披针至线状长,长25-50毫米,宽5-16毫米,先端锐尖,基部狭楔形中脉在下面隆起,被柔毛,侧脉多达50对以上,两面均隆起,分叉直伸出边成细锯齿;小叶柄短,不到1毫米。头状花序着生端和上部腋,具20-35朵;总花梗长1.3(-5)厘米,被柔毛;花序下端具1早落的膜质总苞长(10)12-17毫米,萼钟,长6-10毫米,被长柔毛,纹10条,萼齿丝状锥尖,比萼筒长2倍;花冠红色紫红色,旗瓣,先端钝,基部稍窄,几无瓣柄,翼瓣,下有一钩状龙骨瓣长,比翼瓣短,先端具小尖,基部具长瓣柄;子房狭,无毛,具柄,花柱丝状,上部弯成钩状;胚珠5-8粒。荚果,长6毫米(不包括宿存花柱),宽2.5毫米,膜质,棕灰色;有种子(2)3-6粒。种子卵形,直径1.5毫米,橄榄绿色,平滑。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湿地、滩甸边、林缘、草甸草原、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及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药材性状

全草长30-60cm。分枝略呈四棱,表面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掌状复叶托叶膜质,鞘状抱。小5,多皱缩,卷,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或狭,长2.5-4cm,宽0.5-1.2cm,边缘具细锯齿,两面侧脉隆起,下面中脉有稀疏柔毛,近无柄。有时可见暗红紫色头状花序及线状长荚果微,味淡。

药理作用

本品有镇痛作用,本品淋巴结核有效。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镇静、止咳、止的功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野火绳

下一篇 梅毒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