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角膜色膜环

角膜色膜环是胆汁硬化的临床表现之一。胆汁硬化系由于长期胆汁滞留,或道更阻所起。前者称为原发性胆汁硬化,后者称为继发性胆汁硬化。该病90%发生于女性,特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男:女为1:8。早期症状仅有轻度疲乏和间歇发生的瘙痒,1/2有肿大,1/4有肿大,清碱性磷酸酶及gamma;-GT升高常是唯一的阳性发现。终末期表现为功能衰竭,张静破裂、脑病腹水......
目录

原因

病因

胆汁硬化原发性胆汁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和继发性胆汁硬化(SecondaryBiliaryCirrhosis)。后者由管长期梗阻起。一般认为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被激活后,攻击中、小管,导致炎症反应。组织上,颇似宿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与肝脏同种移植的排斥反应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病情缓解与恶化交替出现,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湿关节炎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体液免疫显著异常,抗线粒抗体阳性率达90%~100%,80%患者其滴度大于1:80,有人在研究PBC时,甚至把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作为病例纳入标准。部分患者尚有抗核抗体、类湿因子、甲状腺抗体等,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可成大的免疫复物,通过补体系统起免疫损伤。

病理

肝脏肿大,呈淡绿色,表面平滑或呈现出细颗粒状,质地坚硬。组织损伤,大致呈如下过程: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IgM及免疫复物沉积,是肿的成因。胆汁返流、管损伤及管周围炎症,导致管破坏与小管增生,汇管区周围炎症及瘢痕分隔成,周边区淤及铜、沉积,进一步损伤细胞,纤维变伸展,最终导致硬化。依据PBC的发生发展过程,将PBC的病理变化分为4期。

第一期,小管炎期,其特征为管或中隔管的慢性非脓性炎症,小管管腔、管壁及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汇管区因炎性细胞浸润而扩大,并有肿变,但细胞及界正常。

第二期,小管增生期,小管由于慢性炎症的进性破坏,代之以纤维组织,多数汇管区难以发现小管,但有不典型小管增生,此期仍可见肿。周围毛细管极度扩张,含浓缩栓,毛细管破裂,糊,其周围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呈透亮网状,即羽毛样变性。

第三期,瘢痕成期,汇管区原含量增多而炎细胞及管减少,偶见淋巴滤伴生发中,中等大小汇管区纤维化最著,肿不常见,纤维分隔自汇管区向另一汇管区伸展,或向延伸,由于碎屑样坏死的并存以及淤、铜的沉积,细胞损伤,以致界模糊不清。

第四期,硬化期,汇管区纤维隔互相扩展和连接,分割叶形成假小,可见再生结,一般为小结硬化,也可呈不完全分隔性,假小中央有坏死。

检查

临床表现

90%发生于女性,特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男:女为1:8。有报道妊娠时发病者约占10%,该病起病隐袭,发病缓慢。

1、早期症状仅有轻度疲乏和间歇发生的瘙痒,1/2有肿大,1/4有肿大,清碱性磷酸酶及gamma;-GT升高常是唯一的阳性发现,日轻夜重的瘙痒作为首发症状达47%。1/4患者先有疲乏感,且可起忧郁症,之后出现瘙痒。黄疸作为首发表现者占13%,此类患者常有肿大,可有黄角膜色膜环,肝掌蜘蛛,抓痕部位有蝶皮肤色素斑,皮肤变粗、变厚,可能与抓伤和维生素A缺乏有

2、无黄疸期少数患者固醇可高达8g/L,掌、、胸皮肤有结状黄,也有沿膝、肘、臀肌神经鞘分布者,杵状指,长膜炎可伴有疼痛与压痛。

3、黄疸期临床黄疸的出现标志着黄疸期的始,黄时常伴有质疏松、软化、椎体压缩,甚至发生肋骨及长骨折,这些与维生素D代谢障碍有

4、终末期红素直线上升,明显肿大,瘙痒,疲乏感加重。慢性病征象日趋加重,伴食管张破裂出腹水的患者增多。由于铜的沉积,少数可见角膜色素环。由于肠腔缺乏盐,脂肪的乳化和吸收不良,可发生脂肪泻,此时维生素A、D、K吸收不良,可产生夜盲、皮肤角化、骼变化及凝机制障碍。管造影示大管正常,管扭。最后为功能衰竭,张静破裂、脑病腹水水肿伴深度黄疸,往往是终末期表现。

伴随疾病及其相表现,2/3有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也常见,还可伴硬皮病,钙质沉着,雷诺氏现象,75%有干性角膜结膜炎,35%有症状菌尿肥大性关节病,1/3有色素性结石,另外还可有膜型小球肾炎小管性酸中毒

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红素增高以直接红素为,尿红素阳性,由于红素从胆汁中排出减少,粪原及尿原均减少。

(2)碱性磷酸酶增高碱性磷酸酶的来源是小管上皮,PBC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有碱性磷酸酶的明显增高。

(3)脂增高特是磷脂和固醇增高最明显,甘油三酯可正常或中度增高。

(4)功能检查酸浓度增加,酶原时间延长,早期注入维生素K后可恢复正常,晚期功能衰竭时则不能矫正。清白蛋白在疾病早、中期正常,晚期则减少;球蛋白增加,要为alpha;2、beta;及gamma;球蛋白增高。

(5)免疫检查抗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0%~100%,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此抗体在慢性活动性炎的阳性率为10%~25%,少数隐匿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湿关节炎也可阳性。1/3患者有抗管细胞抗体,少数有抗平滑抗体和抗核抗体,1/2类湿因子阳性。清IgM可增高。抗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IgM三者并存对PBC有确诊意义。

2、道造影。可用静法、管造影或镜逆管造影法,以除外道梗阻。

3、穿刺活检。活体病理检查,有确诊价值,但如胆汁淤积严重,或有倾向应慎重考虑,必要时行探查并活检。

诊断依据:

1、中年以上妇女,皮肤明显瘙痒、肝大黄瘤;

2、清总固醇明显增高,红素轻、中度升高,碱性磷酸酶增高酸浓度增加;

3、IgM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且滴度高。如能穿刺取得组织据,则更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胆汁硬化的鉴诊断包括梗阻性黄疸,如总结石、总头及管狭窄等,要鉴法为道造影。应与下列疾病鉴

1、慢性活动性炎凡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伴有淤及组织上有管异常者,应首先除外慢活,中国慢活淤型较PBC多见,短期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观察有助于区这两种病。

2、硬化管炎此病少见,要累及大管,上述免疫标志物阴性,且多有细菌感染性发热管系统造影可帮助鉴

3、药物起的黄疸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磺胺、砷制等。多由个体过敏起,有服药史,在服药后数周之发病,黄疸可持续数年,常伴嗜酸细胞增高,活检没有典型的PBC组织表现。

缓解方法

硬化往往因并发症而死亡,上消化道出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脑病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硬化的治疗和预防原则是:理膳食、平衡养、改善功能、抗纤维化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