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野苦荬菜

盘儿草、苦荬菜、秋苦荬菜、墓头 回、牛菜、稀须菜、山林水草、老驴干粮。为菊科植物苦荬菜 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Stebb.的全草。产于陕 西等地。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具匍匐地上直立,高30~80cm。互生,长披针,先端钝,具疏缺刻或三角状浅裂,边缘有小尖齿,基部渐狭成柄;无柄,基部成廓状抱头状花序生,呈伞房或锥状排列;总......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上部伞房花序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斜升,全部无毛。基生期生存,线形或线状披针,包括叶柄长7-12厘米,宽5-8毫米,急尖,基部渐狭成长或短柄;中下部披针线形,长5-15厘米,宽1.5-2厘米,急尖,基部箭头状半抱,向上或最上部的渐小,与中下部,基部箭头状半抱或长,基部收窄,但不成箭头状半抱;全部两面无毛,边缘全缘,极少下部边缘有稀疏的小尖头。头状花序多数,在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总苞柱状,长5-7毫米,果期扩大成卵球总苞3层,外层及最外层极小,卵形,长0.5毫米,宽0.2毫米,急尖层卵状披针,长7毫米,宽2-3毫米,急尖或钝,外面近端有鸡冠状突起或无鸡冠状突起。小花黄色,极少白色,10-25枚。瘦果压扁,褐色,长,长2.5毫米,宽0.8毫米,无毛,有10条高起的尖翅肋,急尖成长1. 5毫米细,细丝状。冠毛白色白色,纤细,微糙,不等长,长达4毫米。果期3-6月。

主根纺锤白色乳汁, 直立,高1. 5~2米,中空,有棱条和腺毛。基生丛生,无柄。互生, 披针, 长30~45厘米, 宽2~3厘米。全缘齿裂至羽裂。头状花序排列成锥状,淡黄色,尖端具5齿种子瘦果,紫黑色,具绒状白色冠毛。千粒重1.2克。矿物质饲料 见饲料分类。

生态特征

苦荬菜的生育期随候带的不同而不同。在温带地区,苦荬菜一般于4—5月出苗或返青,8—9月为结实期,生育期180天左右,在亚热带地区,一般于2月底3月初出苗或返青。9—11月为果期,秋季生出的苗能以绿色丛越冬。生育期240天左右。苦荬菜的再生力比较强,只要不损伤部的点,刈割或放牧3––4次,并不影响其再生草的生长

苦荬菜屈小生植物,喜生于土壤湿润的路旁、沟边、山麓灌丛、林缘的森林草甸和草甸群落中,多生,局部可成为优势种,成小群落。

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无毛,植株有乳汁,高30~80厘米; 直立,常带紫红色,多分枝。基生披针或卵状披针,长5~9厘米,宽2~4厘米,边缘具波状齿或羽裂,时枯萎; 互生,阔椭披针或阔长,无柄,基部状,略抱,边缘具大小不等的齿裂,稀为全缘头状花序直径1.3~1.5厘米,多聚集成伞房状,总苞,无毛,外层总苞小,总苞远大于外层; 花冠黄色,全为,长7~8毫米,头,端具5齿;雄蕊5,柱头2裂。瘦果纺锤冠毛白色、果期9~11月。生于路边、荒地、田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分布范围

分布陕西(华阴、眉县、城固、勉县)、江苏(具体地点不详)、浙江(遂昌、丽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湾(台东、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具体地点不详)、广东(连平)、广西(百色)、贵州(江、望谟)、四川(南川)、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海拔300-2 200米。中南半岛、尼泊尔印度金、克什米尔地区、孟加拉、日本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主要价值

野苦荬菜苦荬莱在前,嫩绿多汁,适性好,各种亩禽均喜食,尤以猪、鸡、、兔、山羊最喜食,牛和绵羊也采食,是一种优等青绿饲草。但以后,基生下部的叶片逐渐干拈,老化,适性和草质明显降低。从化成分看,期的含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较丰富,粗纤维含量低。苦荬莱的能量价值比较高,尤其喂猪、羊价值最高。苦荬菜适于放牧,也可刈割,但用作青绿饲草最为适宜。放牧以丛期或分枝之前为最好,刈割饲喂以现蕾之前最为适宜,

群众多喜欢在丛期或抽初期,割取饲喂猪、、鸡和兔等。苦荬菜除饲用外,其中含有较丰富的氮、磷,钾、钙等肥分元素,可作绿肥用。嫩可作蔬菜。

主根纺锤、分叉。初期由短缩上长出大量基生。丛生,幼嫩多汁,是要饲用部分,长30-60cm,叶片披针线形,株高1.5-2m,头状花序排列成淡黄色,新鲜都含有白色乳状浆液。种子黑色。千粒重1.2g。

、抗热,微酸微碱性土壤均可种植。但以排灌良好,有机质多而肥沃的土壤生长最好。再生快,抽前刈割后能很快抽出嫩,抽后长势减弱,但仍能从腋间抽出新北京地区7月抽,8月上旬陆续,9月种子成熟。结实期易发生蚜虫和白粉病,但已到生长后期对产量影响不大。

种子小而轻,要求整地细,可以直播,也可以育苗移栽。北多春播或冬播寄籽,南可秋播,播种量每公顷7.5kg,育苗时只需1.5-4.5kg,播深2-3cm。每次刈割3-4茬,南则为5-8次,一般每公顷产鲜绿饲草75-100t,高者可达150t。鲜草中含干物质88.71%,粗蛋白质19.74%,粗脂肪6.72%,粗纤维9.63%,无氮浸出物44.02%,灰分8.6%。

栽培技术

种子小而轻,上壤需耕翻耙细整平,以利出苗。北3月末至4月初播种, 南春秋均可播种。条播, 25厘米,株5厘米。每公顷播种量10.5~15千克。播深2厘米, 播后镇压。苗高4~6厘米间苗除草。丛期刈割后可迅速长出嫩, 抽苔期刈割后仍可从腋中抽出新, 每隔25~30天即可刈割一次。刈后及时除草、追肥、灌水,促其再生。北7月份抽苔,8~9月种子陆续成熟。一般在第二茬后留种, 留种田应在8月份停止刈割。落粒性强,当大部分果部出现白毛时,适时收获种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野茄树

下一篇 野苦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