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野菊

野菊 野菊(拉丁:Chrysanthemum indicum L.)是菊科菊属植物称有疟疾草、苦薏、山菊花等。野菊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期6-11月,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地、田边及路旁。野菊广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印度日本、朝鲜、苏联也有分布。野菊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热,瘀,明,降压。防治......
目录

形态特征

野菊野菊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直立或铺分枝或仅在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上的毛稍多或较多。基生和下部落。中部卵形、长卵形或椭卵形,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少数在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长2.5-3毫米,中层卵形层长,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褐色宽膜质,端钝或黄色长10-13毫米,全缘或2-3齿瘦果长1.5-1.8毫米。期6-11月。

野菊是一个野菊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山东河北滨海盐土上的野菊,全矮小,侏儒状,肥厚,注定是一种滨海生态型;江西庐山地区的野菊,显示出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江苏南京地区及浙江野菊中,有一类在干后成橄榄色的。

生长习性

野菊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地、田边及路旁。

分布范围

野菊广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印度日本、朝鲜、苏联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野菊繁殖式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分株繁殖

野菊的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野菊植株,从新分生的条上剪取幼嫩带尖部15厘米左右,作为外植体使用。

野菊的处理:上的叶片连带叶柄一同剪掉,但叶柄基部留下5毫米以保护侧芽,避免侧芽在灭菌过程中受损。将去掉叶柄的嫩剪成长约2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在脸盆中用流水冲洗约5分种,再用稀释的洗洁洗约10分种,最后用流水洗净,放入灭过菌的三角瓶中以待灭菌。灭菌时,将75%的倒入盛有嫩小段的三角瓶,接着倒出进表面灭菌,而后用0.1的氯化溶液灭菌3分种,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

培养基的选择:野菊一般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各种激素培养。诱导培养基为:MS+BA1毫克/升+NAA0.1毫克/升,pH为5.8左右,培养的温度范围是24-26℃,光照强度是1500-3000勒克斯,每天照光约12小时。继代培养基为MS或MS+BA0.2毫克/升+NAA0.5毫克/升的培养基上。生培养基为1/2MS+NAA0.1毫克/升。另外,各培养基中均加琼脂粉5.5克/升,蔗糖30克/升。

练苗与移栽:将瓶苗移出培养室,放在准备室,打,将瓶苗室温放置2-3天后,进移栽。将实验田翻耕,使耕作层土层疏松,整理出畦。在土壤上面铺一层约5毫米的蛭石,浇透水。将小拱棚支架搭好备用。将双斜面小棚打成屋状或三角,拱棚南北走向,中间设一条拉杆,可起到坚固抗的作用。一般棚相对湿度可达70-100%,白天通时,棚相对湿度可保持在40-60%;夜间密时可达到90%以上。棚地温比地高5-6℃,有利于再生苗的生长和提高再生苗成活率。当瓶苗长至2厘米左右时,用镊子轻轻取出,用流水将瓶苗部的培养基冲洗干净,然后栽在准备好的蛭石中,随后用喷壶浇一遍透水,将棚膜罩上,以水压边。白天温过30℃时用遮阳网遮荫。驯化过程中通过通、遮荫、洒水使棚温度白天保持在25℃左右。待白天温稳定在28℃以上,生了新约3厘米时,可去膜移栽。

种类介绍

野菊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Ling et Shih 接近;因此,在这两个种的共同分布区,有杂交现象的发生。

野菊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亦可达120厘米。部的通常被白色柔毛,有香互生,卵至长卵形,长4~6厘米,宽1.5~5厘米,有羽状深裂,中裂较大,侧裂2~3对,或长卵形,先端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及腺体,沿毛较密;具叶柄头状花序生,直径1.5~2.5厘米,数个排列成伞房花序状;总苞半球,外层苞片,较层稍短小,边缘干膜质,中肋绿色,被绵毛或短柔毛,苞片,全部干膜质;外围为淡黄色,1~2层,瓣长11~13毫米,宽2.5~3毫米,无雄蕊;中央为管状深黄色,先端5齿裂,雄蕊5,聚药,丝分离,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约长1.5毫米,具5条纵纹,基部窄狭。期9~10月。

生长于路边、丘陵、荒地及林缘。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野菊

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直立,粗壮,近叉状分枝。基生有时枯萎。互生,卵状长或阔卵形 长3~7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呈心形截形或近,羽状或近掌状5~7深裂,裂卵形或长,有缺刻状锐牙齿,下面灰白色,密被分叉状短柔毛及腺体;具叶柄头状花序多数,直径8~12毫米,生于端,密集成聚伞状,有时近乎伞总苞浅杯状,苞片卵形覆瓦状排列,中肋绿色,革质,边缘膜质 褐色管状均为黄色管状疏生腺点。

生于路旁、山地或丘陵草地。分布东北及河北

香菊

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直立,多叉状分枝,生有微毛,较北野菊为稀。较薄,长卵形,1~2回羽状深裂或掌状深裂,裂长椭卵形披针,有尖锯齿,下面微具柔毛;假托叶不显著。头状花序多数,直径8~12毫米,生于端,稍下垂,集成近聚伞状;总苞半球苞片3~4列;1列。长,与中央的管状全为黄色。生于石质山坡、路旁。分布东北、华北、西北 华东、西南各地。

以上植物花序野菊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野菊花虽无菊花大与美,但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

野菊浓郁,提,还有松弛神经、舒缓头疼的功效,可作为夏天消的饮料。

药用价值

野菊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热,瘀,明,降压。防治流脊髓膜炎,预防性感冒、感冒,治疗压、炎、痢疾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免疫抗炎作用野菊花的水液与五味消毒饮之间的抗炎活性,将野菊花液设置低,中,高三种浓度,共同用于因二甲苯而导致肿胀上,发现二者都有消肿能力,水液浓度越高抗炎消肿能力越明显。

保护作用:由生药野菊花中提取得到的野菊花总黄酮(TFC),能对诸多原因起的肝脏损伤起到很好的修复作用。能明显降低患有性脂肪性肝大清中的AST、ALT、TC、TNF-α水平;降低肝脏中的MDA含量,增强SOD活性,并且还能有效改善大起的细胞脂肪变性,对大性脂肪性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抗菌作用:野菊花总黄酮对葡萄假丝酵母、金黄葡萄球菌、嗜麦寡养单胞菌、腐生葡萄球菌腐生亚种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分是61.6、123.3、246.5、493.0微克/毫升,蒙苷单体化物对葡萄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MIC值仅为18.0微克/毫升。

抗氧化作用:黄酮具有酚羟基结构,黄酮类化物得酚羟基结构能够与体过氧基团结,生成黄酮自由基,从而终止体的自由基链式反应,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抗氧化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野菊花的挥发油中含有月桂酸、樟脑棕榈酸乙酯、反丁香烯等多种化物。体外实验表明,其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及白色念球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特是挥发油的醇稀释液,对白色念球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使这种细菌在体外几乎不生长野菊花挥发油对油菜菌核病菌、苹果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核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抑菌活性呈浓度正相,挥发油浓度为500微克/毫升时抑制率高达81.63%。

要成分

野菊野菊每百克含水分85 克,蛋白质3.2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物6 克,粗纤维3.4 克,钙178 毫克,磷41 毫克,还含有挥发油等。野菊性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治肿、疗疮、目赤、瘰疬、湿疹等。

药材信息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Yě Jú

】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实图考》),路边菊(《岭南采药录》),黄菊仔(《中国药植志》),野黄菊(《江苏植药志》),鬼仔菊(《广西中药志》),山九月菊(《辽宁植物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香菊等的全草及。夏、秋间采收,晒干。

【化成份】野菊全草含挥发油、蒙甙、木犀草素的甙、矢车菊甙、菊黄质、多糖、香豆类、野菊花酯。挥发油中要为莰烯、樟脑、葛缕酮等。

【药理作用】见野菊花条。

性味归经

野菊苦辛,

①陶弘景:味苦。

②《岭南采药录》:苦,

③《陆川本草》:甘,

④《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无毒

功能

清热解毒。治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

①《本草拾遗》:破妇人宿食之。又调中止泄。

②《纲》:治肿,毒,瘰疬,眼息。

③《纲拾遗》:治蛇咬,疮,天疱疮

④《植物实图考》:捣疮毒

⑤《分类草药性》:,解烟毒。治头眩昏,男子虚淋,女子白带

⑥《陆川本草》:清热解毒。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

⑦《上海常用草药》:治鼻炎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

一:野菊花,连捣烂,热服取汗,以渣之。(《孙天仁集效》)

二:野菊花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一碗,绞汁服,取汗,以滓之。(《卫生易简》)。

2、野菊疔疮:野菊花、菖蒲生姜各50克。水,水对服。(《医钞类编》)。

3、野菊治天湿疮:野菊花、枣木。汤洗之。(傅滋《医集成》)。

4、野菊治瘰疬疮肿不破者:野菊花,捣烂服之,仍将菊花为末贴。(《瑞竹堂》)

5、野菊白喉:一野菊50克,和醋糟少许,捣汁,冲水漱。二野菊半匙,将野菊捣烂后,加白调匀涂在头。(《贵州中医》)。

6、野菊妇人乳痈:路边菊加黄糖捣烂,患处。(《岭南草药志》)。

7、野菊预防及治疗疟疾:一鲜野菊揉烂。塞。每天塞二小时,两孔交替进,连用三天。二鲜野菊50克。水服。连服三天。(徐州《单方新医疗法选编》)。

8、野菊蜈蚣咬伤:野菊花,研末或捣烂周围。(《岭南草药志》)。

药用

胃虚者忌食野菊

用法用量

服:汤,10~20克(鲜者50~100克);或捣汁。外用:捣水洗;或塞

医药功效

野菊《药典》。【苗药】Vob haib Dlongl(窝鼾松):治作凉发烧,火眼外伤扭伤《苗药集》。野菊花菊花:全草及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湘蓝考》。Reib sheid mlob锐赊庙,Vob haib dlongl(窝汉松),Uab hid hiangt bohgt(蛙许巷):全草治火眼,治外伤扭伤,治巴癀《苗医药》。【侗药】海菊丽,Haix jic liix,奴菊花蛮(Nygs jilfah manl),巴菊花野(Bav jic fas yeex);及全草治汉兜亮(发烧),耿塔敢(火眼)《侗医》。【彝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两眼昏《哀牢》。【水药】骂海:全草治压《水医药》。【瑶药】艾,瑰班:花序治疗发热渴,急性结膜炎毒蛇咬伤,高热渴《桂药编》。【土家药】野菊:全草或花序治疗风寒感冒,头风《土家药》。

野菊

花序(野菊花):苦、辛,凉。清热解毒疏肝,降压。用于感冒,压症,炎,泄泻疔疮毒蛇咬伤,防治流,预防时行感冒。 、全草(野菊):苦、辛,凉。清热解毒。用于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肝糖异生增加

下一篇 肝脾肿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