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葱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鳞茎圆柱状至狭卵状圆柱形,粗0.5-1(-1.5)厘米;鳞茎外皮红褐色至褐色,薄革质,常条裂。叶圆柱状,中空,比花葶短,粗1.5-4毫米。
花葶圆柱状,中空,高20-50厘米,中部粗1.5-3.5 毫米,下部被叶鞘;总苞2裂,近与伞形花序等长;伞形花序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长,略短于花被片至为其长的1.5倍,基部无小苞片;花黄色至淡黄色;花被片卵状矩圆形,钝头,长5-6.5毫米,宽 2-3毫米,外轮的稍短;花丝比花被片长1/4 至1倍,锥形,无齿,等长,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子房倒卵球状,腹缝线基部无凹陷的蜜穴1;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自然生长在海拔2000-4500米的山坡或草地上。野葱适应性较强,较耐低温,能在露地安全越冬,在高温炎热的夏季进行休眠,生长适宜温度为12-23℃,气温超过25℃和强光下,植株老化速度加快,叶色发黄,气温在10℃以下,植株生长缓慢,耐旱不耐湿,一般空气相对湿度60-70%为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低,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土壤相对湿度70%-80%为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较好。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繁殖技术
野葱的繁殖有两种,一是野葱分蘖出来的小鳞茎,可直接移栽;二是野葱抽薹后,薹顶端的珠芽成熟后采摘进行育苗移栽。
小鳞茎移栽:移栽时间9月中旬至12月下旬。先将整好的土块按120厘米开厢,厢沟宽20厘米,厢面高15厘米,厢面整细压平,施清粪水1000千克/667平方米,保持土壤湿润状态,移栽时行距20厘米,窝距20厘米,每穴移1-2株,穴深在10厘米左右,深度不宜过浅,过浅容易使鳞茎失去白色而泛绿色,降低品质。
- 珠芽的采摘:在5月中下旬,野葱将进入休眠期,将采摘下的珠芽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用竹箔装好,置于通风干燥处。
- 播种时间:在8月下旬野葱休眠结束后即可播种。
- 播种:将珠芽密播于整理好的厢沟内,用种量15千克/667平方米左右,再用细土覆盖在沟面上,最后浇上清粪水,以土湿透为宜。
栽培技术
幼苗管理:播种10天以后,珠芽开始发芽出土,到10月上旬可施一定量的清粪水,田间除草只能人工清除,不能用锄头铲出以伤幼苗。
移栽:8月下旬播育种的珠芽幼苗,可在12月份至第2年的2月移栽,因苗弱,鳞茎不大,效果不好,若在第2年的10月上旬移栽,这时地下鳞茎直径已达0.2-0.5厘米,地上部分也较壮实,移栽效果好。
田间管理: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