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追
基本简介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短。茎上部分枝,淡褐色或带紫色,散生紫色斑点,被柔毛,幼时尤其密。叶对生,全裂成3小叶状,裂片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齿裂,两面有毛,下面有腺点,基出3脉;无叶柄。头状花序排成伞状;总苞钟状,总苞片9;管状花5朵,淡紫色。瘦果有腺点,无毛。花果期8~11月。
中药属性
化学成份
地上部分含挥发油0.024%,茎、叶为0.025%,花为0.078%。此外,还含黄酮类,生物碱,香豆粗等从黄酮中分得金丝桃甙(hyperin)[1]。又含倍半萜内酯;尖佩兰内酯(eu-palinin)A、B、C、D[2]。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茎呈圆柱形,长30-90cm,直径可达0.5cm。表面黄绿色或紫褐色,具纵棱,密被灰白色茸毛,嫩枝尤甚;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髓部白色,有的老枝中空。叶对生,无柄,叶片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3全裂,似轮生,裂片条状披针形,中间裂片较长,边缘具疏锯齿,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黄绿色,两面被毛,具黄色腺点。头闭幕词化序顶生,常再排成紧密的伞房花序或大型的复伞房花序。气微,味微苦、涩。以叶多、色绿、带初开的花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竽周壁平直,腺毛多;多细胞非腺毛有两种,一种毛茸细长,先端细胞常被折断,多由3-5个细胞组成,长100-152(-280)μm,基部直径12-20μm,中间有的细胞为棕色内含物,另一种非腺毛由6-9-(16)个细胞组成,长180-825μm,基部直径30-56μm。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腺毛和非腺毛与上表面相似,但非腺毛较多,具长度可达1125μm。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0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进行蒸馏,所得粗挥发油用乙水硫酸钠脱水,回收乙醚得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溶于石油醚1ml中作供试品液。另以α-蒎烯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CMC薄板上,用已烷展开,置紫外光灯(365nm)观察,供试品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色斑。
药理作用
1.总黄酮与总生物碱分别以6g/kg灌胃及0.6g/kg皮下注射,对氨水蒸气引咳的小鼠均有镇咳作用;生物碱对豚鼠离体回肠有明显松弛作用;乙醇与乙醚提取部分对离体回肠有显著的抗组胺作用;临床治疗慢性气管炎应用中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增高白细胞数;生物碱具降压功效,并有抑制腺体而致口干等现象。
2.100%煎液1:4、1:8、1:32、1:64,可分别抑制流感杆菌、甲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卡他球菌。
3.黄酮物质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53.5±39.3g(原药)/kg;全草水煎醇处理溶液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284.3±22.8g(原药)/kg。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野马追全草及其提取物--黄酮类、生物碱分组进行临床观察:黄酮类物质组79例,生物碱组97例,黄酮生物碱混合组94例,全草组154例。各组药物剂量均相当于生药每天2两,加工制成各类片剂,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一疗程,均连续二疗程。结果各组的总有效率为78.7-85.5%,近控及显效率为31.7-46.6%;其中以混合组疗效最佳。各级均以镇咳效果最好,祛痰次之,止喘较差。实践中观察到,病程短的疗效鞍高,随着病程的延长,疗效亦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对并发肺气肿者,其疗效似较无并发症的为低,但尚无统计学野马追野马追上的差别。两个疗程的有效率及近控显效率较一个疗程者明显提高。副作用有轻微的口干、上腹部不适、头昏等,以全草组较为明显,但可自行消失,不影响继续服药。部分患者用药前后作肝功能及尿液常规捡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治疗中发现,野马追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可同时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而对于血压正常者仪表现为正常范围内的波动,无1例出现低血压的症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