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叶树
形态特征
板根系发达,主根间常具异常生长的板状扩展组织,紧密地联合着两个主干基部,起着一种物理抗性作用。 银叶树(H. littoralis)生长于海滨。它的果实成熟后龙骨状突起木质化,果外皮具有充满空气之海绵组织,使之能漂浮海面,种子随海湖漂流传播远方,故称海漂植物。
常绿乔木,高约10米;树皮灰黑色,小枝幼时被白色鳞秕。叶革质,矩圆状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长10-2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锐尖或钝,基部钝,上面无毛或几无毛,下面密被银白色鳞秕;叶柄长1-2厘米;托叶披针形,早落。 圆锥花序腋生,长约8厘米,密被星状毛和鳞秕;花红褐色;萼钟状,长4-6毫米,两面均被星状毛,5浅裂,裂片三角形,长约2毫米;雄花的花盘较薄,有乳头状突起,雌雄蕊柄短而无毛,花药4-5个在雌雄蕊柄顶端排成一环;雌花的心皮4-5枚,柱头与心皮同数且短而向下弯。果木质,坚果状,近椭圆形,光滑,干时黄褐色,长约6厘米,宽约3.5厘米,背部有龙骨状突起;种子卵形,长2厘米。花期夏季。
分布情况
产广东(台山、 崖县和沿海岛屿)、广西防城和台湾。印度、越南、 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和东南亚各地以及非洲东部、大洋洲均有分布。
本种为热带海岸红树林的树种之一。木材坚硬,为建筑、造船和制家具的良材。果木 质,内有厚的木栓状纤维层,故能漂浮在海面而散布到各地。
生活习性
经济价值
银叶树的木材质地坚重,可以用来搭盖桥梁。
药用价值
相关故事
龙岗区葵涌街道坝光居委会盐灶社区300多岁银叶树
突然折断
两名古树保护专家赶到现场,见到这棵编号为722的古银叶树静静地躺在古树丛中,它几乎齐根折断。从断面看去,古树约四分之三的树干腐烂,树心已空洞化,而其约2米高的 板根则像一幅根雕山水画,用手一摸,像石头一样坚实。“树也是有生命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古树保护专家郭强抚摸着这棵古银叶树的树枝发出了感慨。
两名古树保护专家经现场分析,造成722号古树折断的原因,一是古树本身严重老化,树干已绝大部分腐烂,并且空洞化,而其树枝、树叶、树冠依然茂盛,其次是那棵长在小土坡上的 天竺桂被风吹倒,正好砸在了这棵古树的树冠上,在突如其来的外力下,300多岁的古树结束了生命历程。
据介绍,专家发现这片古树群落时尚有27棵,如今仅存25棵。2003年台风“杜鹃”也刮断了一棵百岁树龄的古银叶树。
先辈从东南亚带回种子
据当地一名村民介绍,他很小的时候,一群小朋友常到树阴下,坐在板根上听大人们讲这些树的故事,“那时候树就是那么大一棵,现在还是那么大一棵”。
几百年前,由于盐灶社区临海,海风特别大,地薄,庄稼很难生长,村民经常忍饥受饿。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先辈从东南亚带回了银叶树的种子,种下了这片银叶树,没想到银叶树生命力如此旺盛且长寿。枝叶相连的银叶树为坝光盐灶居民挡风挡潮,成了当地人的“生命树”,当地人代代相传,细心呵护这片树林。据说“大跃进”时,有人曾想锯掉这些古银叶树炼钢铁,当地村民誓死护卫,才使这片古树存活下来。
据古树保护专家郭强介绍,银叶树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以及日本、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东部,属 梧桐科乔木,树高可达12米,因叶子呈银白色而得名。银叶树夏季开红褐色花,核果木质,呈椭圆形,生于海滨或岛屿,为热带 红树林组成树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片古银叶树被有关专家发现,经鉴定,这片银叶树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当时共有27棵古银叶树,树龄均在100岁以上,大部分在300岁以上,其中接近500岁的一棵,超过500岁的一棵。
古银叶树群落占地约2公顷,其中夹杂着 秋茄、 桐花树、 天竺桂等树种,形成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湿地生态。这里常年栖息着50多种野生鸟类。由于具有极高的 生态科学价值,近年来, 龙岗区绿委办、市绿委办先后进驻,对这处珍贵的古银叶树群实施保护。
部分游人践踏古树幼苗
据龙岗区绿化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这片古银叶树被发现并经媒体报道后,许多游人慕名而来,一些婚纱摄影机构也领着新郎新娘到这里取景。尽管市绿委办、龙岗区绿委办在这里设立了临时保护机构,请2名护林员实施24小时护林,但游人还是深入到古树丛中,有的还任意践踏银叶树幼苗,拾走掉在地上的银叶树果子。
如同人类一样,银叶树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规律。目前这片仅存25棵的珍稀古银叶树,也许有一天会全部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但其种子掉到地上后,会生根、发芽,通过优胜劣汰,有的会长成大树,现在已有一些银叶树日渐长大。
游人进入古树林区后,由于不顾劝阻,随意踩踏幼苗、拾走果子,对银叶树自然繁衍的过程进行了人为破坏。因此保护这片古银叶树,除古树保护专家定期给古树诊病、杀虫外,保护其原生态也是延长古银叶树寿命的重要一环。
野外采集植物数据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