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银柴胡

银柴胡 银柴胡(拉丁:Stellaria dichotoma var. lanceolata Bge.),牛肚、披针叉繁缕、披针繁缕。是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叶片线状披针披针或长披针端渐尖。蒴果常具1种子期6-7月,果期7-8月。产自蒙古、辽宁宁夏等地。生于海拔1250-3100米的石质山坡或石质草原。蒙古、俄罗斯也有。供药用,可清虚热。用于阴虚发热疳积发热。有......
目录

物种起源

银柴胡称的记载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公元420-470年南北朝时期)中柴胡项下,曰:“柴胡出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即今陕西榆林一带,银柴胡也因此而得。据刘晓龙考,《雷公炮炙论》中提到的银柴胡为伞植物柴胡。此后一直无银柴胡记载,直至唐代,《唐本草》一书中记载:“柴胡,唯银夏者最良。尾,长一、二,香味甚佳”。但在宋代《本草图》中发现,五幅柴胡图中所描述的寿州柴胡植物特征并非伞柴胡植物。在《绍兴本草》中也有一幅银州柴胡图,其状与寿州柴胡类同,从图的特征判断该植物具有石竹科植物的特征。由此可见,宋代时所记载的银柴胡植物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石竹科植物。后来在明代《本草汇》中提到:“柴胡产银夏者,色微白而软,为银柴胡。”《本草原始》中云:“今以银夏者为佳,余,色白而软,俗呼银柴胡”。上述唐代至明代的医家著作所描述的柴胡特征在冠以地的称谓“银柴胡”的同时,在药材和原植物态特征上也逐步有了区分,银柴胡植物逐渐从伞柴胡植物演变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其详细演变原因,由于年代久远及缺乏古文献记载已难以考

形态特征

银柴胡多年生草本,高15-30(-60)厘米,全株呈扁球,被腺毛主根粗壮,丛生,,多次二歧分枝,被腺毛或短柔毛。叶片线状披针披针或长披针,长5-25毫米,宽1.5-5毫米,端渐尖,基部或近心形,微抱全缘,两面被腺毛或柔毛,稀无毛。

聚伞花序生,具多数花梗细,长1-2厘米,被柔毛;萼片5,披针,长4-5毫米,端渐尖,边缘膜质,外面多少被腺毛或短柔毛,稀近无毛,中脉明显;花瓣5,白色,轮廓倒披针,长4毫米,2深裂至1/3处或中部,裂线形雄蕊10,长仅花瓣的1/3-1/2;子房卵形或宽椭状倒卵形花柱3,线形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比宿存萼短,6齿裂,常具1种子种子,褐黑色,微扁,具少数状凸起。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蒙古、辽宁(赤峰)、陕西、甘肃、宁夏生长于海拔1250-3100米的石质山坡或石质草原。喜阳光,多生长于干旱少雨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区,极耐干旱、耐贫瘠、耐,忌涝。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土壤含水量3.8%、含有机质0.2-0.3%的松砂土中仍能继续生长,在-30℃能安全越冬。适合生长于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地或松砂土中。黏重土壤、盐碱低洼处土地不适宜银柴胡生长

繁殖栽培

繁殖

播种繁殖种子繁殖于11月中下旬将新采收的种子播于大棚,春期间即可提早收获,但由于植株养体较小,所以可食部分产量较低;也可于翌年3月中、下旬地播种,第二年早春采收,种子产量较高。播种前造足底墙,于小高哇上浅沟,浇水,待水下渗后播种。播种时将种子加2-3倍细沙混匀,播后覆土0.5厘米厚。每亩播种量为500克左右。

分株繁殖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进,将母株附近萌发的幼苗连挖出,3-4厘米见定植,每亩定植5500-7400株,栽植后踏实,灌足水。

栽培技术

银柴胡地块选择:银柴胡适应性很强,对土质要求不严格,但怕涝。为了获得高产,以选择肥沃、通透性好、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块为宜。

施肥作畦: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氮磷钾复肥(氮9.5%、五氧化二磷11.3%、氧化饵10.4%)50千克作底肥,深翻混匀。然后做成小高畦,畦高8-10厘米、宽50厘米,畦间为40厘米,于高畦上播种220厘米。

肥水管理:生长期一般追肥2-3次,每次每亩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10-15千克。在水分管理上,除了追肥时浇小水外,其他时间均以喷水为。每次水量不要过多,田间不能有积水现象。

采收:植株嫩梢部2-3长约3厘米时,连同生长点一起采下直接包装上市。采摘时,用母指和食指轻轻掐摘,不可粗放采收,以免破坏下部眼而影响产量。可多次采摘。进入6月以后,的粗纤维增多,适性差,即停止收获。由于银柴胡基本没有病害,所以不需使用农药。

主要价值

银柴胡可以入药,性味,味甘,具有清虚热、除热之功能,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痨热、小儿热等症。临床常应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发热、久病发热阴虚潮热、感冒高热等疾病。银柴胡不仅具有清热凉血功能,还具抗炎、治疗过敏性疾病、抗癌、扩张管等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胆囊增大

下一篇 胆囊积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