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粉背蕨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泥土,鲜用或捆成小把晒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密被黑褐色毛状鳞片,下生纤细须根多条。叶丛生,叶柄长7-20cm,紫褐色,有光泽,像铜丝,故名“铜丝草”,除基部被鳞片外无毛。叶片三角掌状,长7-10cm,宽5-8cm,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再作羽状深裂;上面暗绿色,下面常为白色,被乳黄色粉粒,中轴褐栗色。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成熟时汇合成线形,棕黄色,囊群盖沿叶边连续着生,致叶缘反卷。(本种有时叶下面为淡黄绿色,没有乳黄色粉粒,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常如此)。
生长环境
性状鉴别
根茎短小,密被红棕色鳞片。叶数枚簇生;叶柄细长,长10-20cm,栗棕色,有光泽;叶片卷缩,展开后呈近五角形,长、宽均5-10cm,掌状羽裂,细裂片宽窄不一,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被银白色或淡黄色粉粒。孢子囊群集生于叶缘,成条形。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相关论述
附注
孕妇忌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