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银粉背蕨

,中药。为中国植物Aleuritopteris argentea(Gmel.) Fee的全草。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具有,补虚止咳,解毒消肿,利尿通乳之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痛乳腺炎,乳汁不通,结核咳咯血肋间神经痛,炎,腹泻膀胱炎,血淋,大便溏泄,小便涩痛,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刀伤,暴发火眼,疮肿。......
目录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归经

肝经

功效

,补虚止咳,解毒消肿,利尿通乳。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痛乳腺炎,乳汁不通,结核咳咯血肋间神经痛,炎,腹泻膀胱炎,血淋,大便溏泄,小便涩痛,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刀伤,暴发火眼,疮肿。

相关配伍

1、治月经不调,闭经腹痛:通草15g,益母草12g,水服。(《宁夏草药手册》)

2、治赤白带下:30g,白果9g,水服。(《河北草药》)

用法用量

服:9-15g。外用:适量,水熏洗,或捣

使用注意

孕妇服。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泥土,鲜用或捆成小把晒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短、直立或斜升,密被黑褐色毛状鳞片,下生纤细须根多条。丛生,叶柄长7-20cm,紫褐色,有光泽,像铜丝,故“铜丝草”,除基部被鳞片外无毛。叶片三角掌状,长7-10cm,宽5-8cm,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再作羽状深裂;上面暗绿色,下面常为白色,被乳黄色粉粒,中轴栗色孢子囊群生于小端,成熟时汇线形棕黄色,囊群盖沿边连续着生,致叶缘反卷。(本种有时下面为淡黄绿色,没有乳黄色粉粒,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常如此)。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3200m的干旱地区,石灰石缝中或土壁上。分布于各地,尤以华北及西北较多。

性状鉴别

短小,密被红棕鳞片数枚簇生;叶柄细长,长10-20cm,棕色,有光泽;叶片卷缩,展后呈近五角,长、宽均5-10cm,掌状羽裂,细裂宽窄不一,上表面绿色,下表面被银白色或淡黄色粉粒。孢子囊群集生于叶缘,成条。质脆,易折断。微,味淡。

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相关论述

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止咳润。”

附注

孕妇忌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小便潴留

下一篇 银箔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