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胆道蛔虫症

蛔虫症(biliary tract ascariasis,biliary ascariasis)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蛔虫症(biliary tra......
目录

疾病概述

蛔虫症(biliary tract ascariasis,biliary ascariasis)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理

(一)发病原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总管钻入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二)发病机

钻入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管系统中,包括外及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的过程中,括约因受到刺激而痉挛,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道或完全进入道后,对括约的刺激消失,痉挛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活动也可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道,可招致道感染,胆囊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脓肿道出感染性休克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管狭窄或结石者,进入道的蛔虫常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此外,道蛔虫还能急性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道的蛔虫有的可再退出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道T型管流期间所发生的道蛔虫病例。蛔虫尸体的碎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期T管反复作道造影,显示蛔虫在的负影也逐渐变小,有的完全消失。这表明存在着将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

另一面,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的蛔虫尸体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40%~84%的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部位找见蛔虫残或虫卵。由此可见,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分病人可将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结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性症状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道以防结石成。

临床表现

蛔虫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大多数病人有肠道蛔虫症、吐虫或排虫史。部分病人有过近期驱虫治疗。

1.腹痛腹痛是本病的症状,常位于剑突下的中上,呈阵发性钻样剧烈绞痛,患者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大汗淋漓,病人常采取弯屈膝体位,以手,两手呈欲将衣衫撕破之势,呻吟不止。一般疼痛持续数分钟或10余分钟后缓解,这是虫体退出或整个虫体进入管或暂时安静不扭动之故。发作过后缓解期病人可毫无症状如同常人或轻度右上隐痛。这种发作时剧痛难忍和间歇期如同常人的明显差,是本病的特点之一。部绞痛的同时,常伴恶心呕吐、或干呕呕吐物为容物和胆汁,约1/3病人吐出蛔虫,后者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部分病例整个虫体进入管亦可无痛。

2.无或仅轻度黄疸是本病的另一特点。因为虫体滑活动,不易完全堵塞道。若后期继发感染及炎症管梗阻可伴有明显黄疸,这见于20%病例。

3.寒战发热 多发生于发病24h后伴道感染者。

4.部体征 本病早期剑突下或右上仅有轻微固定压痛,无反跳痛及卫。严重的症状、轻微的体征是本病的又一特点。皮肤巩膜可有轻度黄染,如压痛范围扩大,需警惕出现并发症之可能。

诊断

诊断依据为:

1.右上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尤其伴有“钻痛”,缓解期如常人者。

2.部剧痛时伴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吐蛔虫或便蛔虫史。

3.症状重体征轻,仅在剑突下和右季肋部压痛。

4.超声检查可见管扩张,有线条状游动的虫体。

5.ERCP示蛔虫,或镜直视下见十二指肠乳头有蛔虫嵌顿。

鉴别

如有并发症,则应与胆囊胆石症、急性腺炎、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肠蛔虫病、泌尿系结石肠痉挛等鉴,对上述诸病之鉴,只要仔细询问道蛔虫病早期的“症征不符”的特点和绞痛忽起忽止,止后若无其事的特征,虽因并发症的出现而掩盖,也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的。

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仅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者需手术治疗。

(一)中西医结治疗

1.解痉止痛 针刺:鸠尾、上脘、足三里、太冲、俞、,宜配应用。亦可用耳针、交感、门、上腺等,或埋针,或施电兴奋,均有良好效果。

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等一次性注或静注射,可解除平滑痉挛所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

2.驱虫排虫 乌梅(汤)和道驱蛔汤加减等作驱虫治疗有较好效果。乌梅的作用是使胆汁偏酸、增加胆汁分泌量、对虫体有麻痹和抑制作用,使Oddi括约松弛。沿用至今,收效良好。也有用阿斯匹林0.5,3次/日和食100~150ml,加温水服,等等。均可制蛔。排虫可用道排虫汤,效果较满意。此外,还可用33%~50%硫酸镁10ml,3次/日。症状消退后,仍须坚持利排虫1~2周,同时用甲苯咪唑200mg顿服、或驱蛔灵、氧驱净肠道蛔虫,直至粪便虫卵转阴。

3.消炎利 病初可暂不用抗生素,如并发道感染则使用抗生素道排虫汤也可抗炎,感染重时可加用清热解毒药。同时给予去氢酸、酸钠、消炎等。

4.维持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并发症者,应予以食、输液、给予维生素,并补充有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氨基酸、输浆等。

5.纤维十二指肠镜,置于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对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钻入总管的蛔虫均可取出。

(二)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①本病急性化脓性管炎、胆囊炎,非手术治疗中病情恶化者;②本病脓肿道出腹膜炎、血症中毒休克者;③并有急性腺炎或道蛔虫与结石并存者;④非手术治疗5~7天不能缓解并有病情恶化者。

基本手术式为总管探查、取净管中蛔虫或结石管,以减轻中毒症状胆囊一般勿需切除,除非病变严重,或为蛔虫侵入者,应切除胆囊。情况不允许者应胆囊造瘘。对所出现的有并发症均应作相应处理。

并发症

一、道细菌性感染

道蛔虫病患者如果腹痛症状不缓解,则提示有并发道细菌性感染。

二、化脓性管炎与蛔虫性脓肿

蛔虫全部钻入外或管后可起化脓性管炎与蛔虫性脓肿,患者出现发热、局部腹膜刺激征,肝脏性肿大与压痛,白细胞显著增多等。

三、道出

病例并发道大量出,出现便血或兼有呕血症状

四、道穿孔

五、中毒休克血症

预后预防

预防减少或杜绝肠道蛔虫的感染,才能减少道蛔虫病发生,为此,应加强卫生宣传、搞好粪便无害化管理,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不洁食物,以切断传染源,降低肠道蛔虫感染率。定期普查粪便,虫卵阳性者,应作驱虫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胆绞痛

下一篇 毒蕈碱样症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