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鱼眼草

鱼眼草 鱼眼草:Dichrocephala integrifolia)是菊科鱼眼草属的植物。分布于亚洲、台湾本岛、非洲的热带和亚热热带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湖南、广西、陕西云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谷阴处、荒地、山坡林下、平川耕地、阳处、山坡及水沟边,。治:清热解毒,利湿,祛。治疟疾痢疾腹泻炎,妇女白带,日疮,疮......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 草本,直立或铺,高12-50厘米。通常粗壮,少有纤细的,不分枝分枝自基部而铺,或分枝自中部而斜升,基部径2-5毫米;白色长或短绒毛,上部及接 花序处的毛较密,或果期毛或近无毛。卵形披针;中部长3-12厘米,宽2-4.5厘米,大头羽裂,宽大,宽达4.5厘米,侧裂1-2对,通常对生而少有偏斜的,基部渐狭成具翅 的长或短柄,柄长1-3.5厘米。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渐小同;基部通常不裂,常卵形。全部边缘重粗锯齿或缺刻状,少有规则齿的,两面被稀疏的短柔毛,下面沿的毛较密,或稀毛或无毛。中下部腋通常有不发育簇或小簇或小被较密的绒毛。 头状花序小,球,直径3-5毫米,生端,多数头状花序端或排列成疏松或紧密的伞房状 花序或伞房状 花序花序梗纤细,或长达3厘米或长达2毫米。 总苞1-2层,膜质,长或长披针,稍不等长,长约1毫米,急尖,微锯齿状撕裂。外围雌花多层,紫色花冠极细,线形,长0.5毫米,端通常2齿;中央 两性黄绿色,少数,长0.5毫米,管部短,狭细,檐部长钟状,端4-5齿瘦果压扁,倒披针,边缘状加厚。无冠毛,或两性瘦果端有1-2个细毛状冠毛果期全年。

鱼眼草,又:白草、白草、、地细辛

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略带紫色,密被白色柔毛。 互生,倒卵形,长3.5~7厘米,宽1.2~2.4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渐狭成,边缘有不规则齿缺,在中部以下者,常成琴状羽裂,两面均被柔毛;无柄。 头状花序极小,排列成 花序,异型,球状或半球状; 总苞不明显, 苞片2列,卵状 披针卵形绿色,缘膜质,少被绒毛; 花托半球,具多数突起;管状,外缘为 雌花,多列, 花冠白色,先端2裂;中部为 两性花冠绿黄色,钟状,先端4裂; 雄蕊4, 花药基部2齿裂; 雌蕊I, 花柱伸出花冠之外。 瘦果扁平,无冠毛期春末至夏、秋。生于溪边、路旁、山坡。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② 菊鱼眼草 , 二年生草本。态与上种相似,但植株较大,高20~40厘米,部疏生白色柔毛。

地理分布

产于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台湾。此外广布于亚洲与非洲的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生山坡、山谷阴处或阳处,或山坡林下,或平川耕地、荒地或水沟边。海拔200-2000米。

药用价值

【采集】夏季采收,晒干。

【药理作用】 菊鱼眼草全草毒性颇强。因曾起家畜流产,故认为其作用性质类似 麦角,但未经证实;可能此种流产乃因动物食后发生 急性肠炎,反射性地起 盆腔充所致。

性味】《滇南本草》:"味苦,性。"

【功用治】清热解毒,利湿,祛。治疟疾痢疾腹泻炎,妇女 白带,日疮, 疮疡

①《 滇南本草》:"治小儿 脏腑积热,泻 绿水者,捣汁,乳服。或捣汁点水服,疟。"

②《云南草药》:" 清热解毒。治炎,小儿消化不良夜盲疮疡。"

③《贵州药植录》:"清热除湿,解毒去。治 疔疮, 眼, 小儿疮,妇女白带。"

④《云南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止泻。治感冒高热,腹泻炎。"

【用法与用量】服: 汤,2~4钱。外用:捣水洗。

【选】治 痢疾鱼眼草一钱。捣烂,用冲服。(《云南中医》)

(《 滇南本草》)

【异】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整理本),三仙菜(《云南中医》), 地胡椒、鼓丁草(《云南草药》)。 胡椒草、 山胡椒菊、茯苓菜、蚯蛆草、泥鳅菜。在云南、馒头草、地苋菜,傣叫“帕滚姆”;贵州胡椒草。

【来源】为 菊科植物 鱼眼草或 菊鱼眼草的全草。

鱼眼草图册鱼眼草图册

参考文献

Dichrocephala auriculata (Thunb.) Druce, in Rep. Bot. Exch. Club. Brit. 1916: 619, 1917. ——Ethulia auriculata Thunb., Prodr. Fl. Cap. 141, 1794. ——Cotula latifolia Pers. Syn. 2: 464, 1806-1807. ——Cotula bicolor Roth., Catal. Bot. 2: 116, 1800. ——Dichrocephala bicolor (Roth.). Schlecht in Linnaea 25: 202, 1852.——Grangea latifolia Lam. ex Poir., Encycl. Suppl. 2: 826, 1812. ——Dichrocephala latifolia (Pers.) DC. in wight., Contr. Bot. Ind. 2, 1834 et Prodr. 5: 372, 1836.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椎间盘脱出

下一篇 竹节脊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