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少儿脊柱侧凸

发性柱侧凸是指生长发育期间原因不清楚的柱侧凸的症状据年龄特点一般将特发性柱侧凸分为三种类型:幼儿型(0~3岁);少年型(4~9岁);青春型(10~16岁)。柱侧凸椎所在的解剖位置又分为:①颈弯:椎在C1~C6之间。②颈胸弯:椎在C7~T1之间。③胸弯:椎在T2~T11之间。④胸弯:椎在T12~L1之间。⑤弯:椎在L2~L4之间。⑥骶弯:椎在L5或S1。(一)发病......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特发性柱侧凸占侧凸症的绝大多数,如能了解其病因,则对防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特发性柱侧凸病因的探索,但至今仍未查到其确切的原因。

1979年Herman特发性柱侧凸患者有迷路功能损伤。1984年Yamada也对特发性柱侧凸患者进平衡功能测试,结果有79%显示有明显的平衡功能障碍,而对照组只有5%。Wyatt也发现侧凸患者有明显震动不平衡,提出侧凸患者的后柱通路中有中枢性紊乱。但这些研究没有阐明特发性侧凸与平衡障碍的系,更未说明特发性柱侧凸病因本身。

观察发现特发性柱侧凸患者的身高比正常同龄者为高。作者1984年的普查也是如此结果。因此促使人们去了解生长激素特发性柱侧凸的系。结果不同的作者结论不一,生长激素含量仍是一争论的问题。更多的文献论述了椎旁与特发性侧凸的系,对椎旁的检测包括:梭、纤维态、生物化电、钙、铜、锌的含量等。虽有异常发现,但均未直接阐明其病因。人们也从家族性调查,孪生侧凸患者的调查有遗传基因问题,但更多的患者尚不能用单一的遗传基因异常来解释,因此,特发性柱侧凸的病因仍是人们今后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发病机

特发性柱侧凸的病理改变要包括以下容:

1.椎体、棘突、椎及小关节的改变侧凸凹侧椎体楔形变,并出现旋转,侧弯的椎体和棘突向凹侧旋转。凹侧椎弓变短、变窄,椎略小于凸侧。棘突向凹侧倾斜,使凹侧椎管变窄。在凹侧,小关节增厚并硬化赘。

2.肋骨的改变椎体旋转导致凸侧肋骨移向侧,使后部突出,成隆凸(hump),严重者称为剃刀(razor-back)。凸侧肋骨互相分,间隙增宽。凹侧肋骨互相挤在一起,并向前突出,导致胸廓不对称。

3.椎间盘、肉及韧带的改变凹侧椎间隙变窄,凸侧增宽,凹侧的小肉可见轻度挛缩。

4.脏的改变严重胸廓使脏受压变,由于萎缩,的膨胀受限,张力过度,环系统梗阻,严重者可源性心脏病。

检查

  1. 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infantileidiopathicscoliosis)是在3岁发现的一种结构柱畸。在欧洲,此型相对常见,而在美国,此型在特发性柱侧凸患者中不到1%。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家长及儿科医生对此应严密观察。因为早期的治疗会影响预后,所以应尽早治疗。特点:1954年,James首先将婴儿型柱侧凸作为一个独特的整体来认识,发现其自然病程存在两种情况,并据此分为两型:自限型和进展型。大量研究实,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的特点如下:

(1)一般男婴多见,通常侧弯凸向左侧。

(2)侧弯一般位于胸段和胸段。

(3)多数侧弯在出生后6个月进展。

(4)自限性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占所有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的85%。

(5)双胸弯易进展并发展为严重畸,右侧胸弯的女性患者通常也预后不良,并且常常伴发畸(扁头畸蝙蝠先天性斜颈以及进关节发育不良等)。

2.少儿型特发性柱侧凸少儿型特发性柱侧凸(juvenileidiopathicscoliosis)是4~10岁之间发现的柱侧凸畸,它占特发性柱侧凸的12%~21%,病因不明。

特点:相对于婴儿型和青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而言,少儿型特发性柱侧凸的特点是在生长相对静止期进展。者们对它的侧凸类型及自然史所知甚少,仅仅通过发现畸的年龄而不是通过症状、体征等来诊断,因而如何诊断少儿型特发性柱侧凸已成为讨论焦点。被诊断为少儿型的患者很可能是晚期发病的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或早期发病的青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被人为地以年龄诊断为少儿型。

少儿型多见于女孩,女与男比例大约为2~4∶1。3~6岁儿童中,女与男比例大约为1∶1;而在6~10岁年龄段中,女与男大约为8∶1,这一数值与青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基本相同。

少儿型柱侧凸的类型多为右侧胸弯和双弯。右侧胸弯占青少年型IS的2/3,双弯约占20%,胸段侧凸占15%。左胸弯在少年型中不常见,如出现这一种侧凸,常提示存在椎管病变,应对其进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

青少年型的自然史相对较佳,但少儿型则更具侵害性,它可以进展为严重畸,损害功能。大约70%的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的弯性加重,需要给予一定式的治疗。由于少年期的柱仍存在生长潜能,因此在理论上侧凸必然进展,然而Mannherz等的研究则发现左胸弯或左弯最有可能自消退。这也说明,某些少儿型柱侧凸也可以自消退或进展缓慢,但是相对于婴儿型而言,其自消退的比率不高。

3.青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特发性柱侧凸相对较常见,10~16岁年龄组的青少年大约有2%~4%的发病率,多数侧弯的度数较小。在20deg;左右的柱侧凸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相等;而在大于20deg;的柱侧凸人群中,女∶男超过5∶1。女性柱侧凸患者病情较严重这一事实提示:女性柱侧凸可能更易进展,她们比男孩更需要治疗。

绝大多数青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AIS)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在一定情况,AIS侧弯的进展常伴有功能下降和后痛。胸弯如果大于100deg;,用力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通常下降到预期值的70%~80%。功能下降通常继发于限制性疾患,如果严重柱侧凸损害功能,那么患者早期有可能死于源性心脏病。一些者统计,严重柱侧凸患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2倍,吸烟患者的死亡危险性增高。中度柱侧凸(40deg;~50deg;)者的间歇性后痛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群大致相同,重度椎侧凸者的发生率高,而且椎明显偏移时的发生率更高。

正是由于柱侧凸可以起上述并发症,所以应早期积极治疗,以阻止侧凸进展。早在20世纪20~30年前,对诊断为柱侧凸的年轻患者,就会立即支具治疗,因当时许多医生认为处于生长期的柱侧凸不可避免地进展,而且支具可以制止其发展,甚至可以改善侧弯大小。其后,科医生们对侧凸的进展及非手术治疗的理解逐渐加深。

Lonstein和Carlson研究了侧凸弯度大小与Risser征、年龄及侧凸进展危险性的系,侧凸弯度均在20deg;~30deg;之间。研究实,侧凸弯度大小分与上述三者相,多数侧凸是稳定的而无需治疗。他们的研究表明:假如一个12岁的患者,Risser征0度或Ⅰ度,右侧胸凸,Cobb角20deg;~29deg;,其侧凸平均进展危险性为68%。

仍有部分者认为发育成熟的患者其柱侧凸不再进展。WeinStein和Ascani分析了AIS在成人后进展的危险因素。他们分实,胸椎侧凸弯度小于40deg;的已接近成熟的患者在成人后很少进展,而大于40deg;(尤其50deg;)者的胸椎侧凸在成熟后仍然进展。一般情况下,成人柱侧凸进展很难被发现,通常以每年1deg;或2deg;的速度进展,例如,一18岁的已发育成熟的患者,胸椎侧凸弯度为55deg;,那么其到患者50岁时可以发展到100deg;。

总之,多数者认为:第一,不是所有的柱侧凸都进展,也不是所有的柱侧凸都需治疗;第二,患者已发育成熟时,其柱侧凸不一定停止进展。

柱侧凸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重要。因此,需健全中、小生的普查工作,做到预防为

1.柱侧凸的病史详细询问与柱畸的一切情况,如患者的健康状况、年龄及性成熟等。还需注意既往史、手术史和外伤史。应了解柱畸的幼儿母亲妊娠期的健康状况,妊娠头3个月有无服药史,怀孕、分娩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等。家族史应注意其他人员柱畸的情况。神经肉型的柱侧凸中,家族史尤为重要。

2.柱侧凸的体检注意3个重要面:畸病因及并发症。

充分暴,仅穿短裤及后面的宽松外衣,注意皮肤的色素改变,有无咖啡斑及皮下组织肿物,部有无毛发过长及囊性物。注意乳房发育情况,胸廓是否对称,有无漏斗胸鸡胸肋骨隆起及手术瘢痕。检查者应从前、侧面去仔细观察。

检查者首先要对早期轻型柱侧凸的征象有所认识,从患者面观察:

(1)两肩不等高。

(2)肩一高一低。

(3)一侧部皱褶皮纹。

(4)前屈时两侧部不对称,即剃刀征。

(5)柱偏离中线。

虽然柱侧凸是柱的侧,但是侧弯通常伴有旋转,并产生典型的椎旁肋骨隆起畸(paravertebralribhump)。躯干的旋转、肋骨和凸侧椎旁的隆起是柱侧凸的可见畸。Adam前屈试验常用于筛查柱侧凸的椎旁畸法如下:患者面向检查者,嘱患者向前弯直至躯干与水平面平,观察部是否对称,一侧隆起说明肋骨及椎体旋转畸。需要有一定验才能确定明显的椎旁旋转度。Bunnell曾设计柱侧凸测量来提高其准确度,将测量放在柱侧凸椎棘突上,可以测出躯干旋转角度(angleoftrunkrotation,ATR),躯干旋转角度的大小与柱侧凸的严重程度相,许多柱外科医生建议,如果ATR大于5deg;,则认为存在躯干旋转。同时,还需测定两侧季肋角与髂间的离,还可从颈7棘突放锤线,然后测量沟至垂线的离以表明畸的程度。

然后,检查柱屈、过伸及侧的活动范围。检查各个关节的可屈性,如腕及拇指的接近,手指过伸,膝、肘关节的反屈等。

最后应仔细进神经系统检查,尤其是双下肢。应确认神经系统是否存在损害。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无力,就必须找是否存在潜在的神经系统畸,并不是所有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的体征都十分明显,可能只是轻微的体征,例如壁反射不对称、轻微阵挛或广泛的无力。但是,这些体征提示应详细检查神经系统,作者建议MRI扫描全脊髓。随着MRI等检查的应用和普及,作者已能诊断出以前难以发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如脊髓积水(hydromyelia)和脊髓拴系(tetheredcord)。脊髓积水多为左侧弯,因此建议对所有左侧弯的柱侧凸患者MRI检查,对于每一患者都应考虑到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可能性。

对怀疑有黏多糖病者应注意其角膜。对征患者应注意其上

患者的身高、体重、双以及双下肢长度、感觉均需记录在案。

婴儿型特发性柱侧凸:婴儿型侧凸需与先天性柱侧凸、神经肉型柱侧凸及继发于椎管病变的侧凸相鉴。因此必须进详细的体格检查,并且记录下是否存在斜头畸四肢畸

首诊时应摄柱全长正、侧位X线,初步评价Cobb角和肋椎角差(rib-vertebralangledifference,RVAD),同时除外先天性椎体畸。在婴儿能站立之前,可采用卧位柱全长正位像检查,以发现颈椎是否存在融及不稳定,以及骶部和髋部是否存在先天畸关节发育不良。

绝大多数诊断为侧凸的婴儿都会有细微的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能提示我们进一步检查。例如,诊断Chiari畸的惟一线索可能是壁反射的缺失。事实上,真正的特发性婴儿型侧凸很少见,由于神经系统畸发生率较高以及治疗的需要,即使这一年龄段的患者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正常,也应常规进柱MRI检查。对于需要积极治疗的所有婴儿应脊髓的MRI检查。Gupta等和Lewonowski等发现神经系统体检正常的侧凸患者在MRI检查中发现部分人有神经系统畸

少儿型特发性柱侧凸:Mehta和Morel将少儿型特发性柱侧凸分为以下几类:①晚发消退型婴儿型。②良性进展型婴儿型。③症状柱侧凸。④脊髓空洞性柱侧凸。⑤早期发现的青少年型。

在明确诊断前,必须查清侧凸的原因。应仔细检查神经系统,有时壁反射消失是诊断Chiari畸的惟一线索。虽然少儿型IS患者多数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但是由于其椎管病变相对高发,因此,一些者建议对所有的少儿型柱侧凸患者常规进MRI检查。Gupta的研究发现,无症状的少儿型特发性柱侧凸患者的神经轴畸的发生率在18%~20%。在这一年龄段,柱侧凸可能是潜在的神经轴畸的最初体征之一。

连续的Cobb角测量可以确定侧凸是否进展。与少儿型IS侧凸进展有的因素还有椎RVAD的增加、胸后凸小于20deg;以及男孩的柱左侧凸。Kahanovitz等认为,侧凸发现时的Cobb角大于45deg;是侧凸加重的一个危险因素。连续测量RVAD有助于预测支具治疗的远期疗效。

3.柱侧凸的X线检查

(1)直立位全柱正、侧位像:直立位全柱正、侧位像是诊断的最基本手段。X线影像需包括整个柱。照X线时必须强调直立位,不能卧位。若患者不能直立,宜用坐位,这样才能反映柱侧凸的真实情况。

(2)柱弯像:柱弯(bending)像包括仰卧位和卧位弯像等,以仰卧位弯像应用最多,要用于:①评价弯的椎间隙的活动度。②确定下固定椎。③预测柱的柔韧度。

但是,仰卧位弯像预测柱柔韧度的效果较差,原因在于:柱侧凸矫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术中使用肉松弛药,消除了肉收缩的对抗矫的作用;后路矫手术过程中,需剥离两侧的椎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种间接的柱松解的作用;bending像需要患者的动配,其影响因素较多,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都可能影响这种检查的效果,尤其对于存在有精神疾患或神经肉系统疾患的患者,其可信度不高。

(3)悬吊牵像:

①悬吊牵(traction)像的作用:A.可以提供柱侧凸牵复位的全貌。B.适用于神经肉功能有损害的患者。C.适用于评价躯干偏移和上胸弯。D.可以估计下固定椎水平。

②注意事项:在检查前,应仔细询问每一个患者是否并有颈椎疾患。

:对老年人或质疏松患者反映其柔软性。

(4)支点弯像:支点弯像(fulcrumbendingradiograph)是使患者侧卧在塑料筒上,筒置于胸弯椎对应的肋骨上。操作要求为:①完全侧位。②选择筒(筒直径分为14cm、17cm、21cm),使肩部离床面。

支点弯像的特点:易于操作,弯力量为被动力量,重复性好,能真实反映侧弯的僵硬程度,预测侧弯的矫正度数,也可以用于确定某些病例是否需要前路松解术;支点弯像对僵硬的侧弯患者更为有效。

(5)斜位像:用于检查柱融的情况。骶部斜位像用于柱滑、峡部裂患者。

(6)Ferguson像:Ferguson像用于检查关节连接处。为了消除前凸,男性球管向头侧倾斜30deg;,女性倾斜35deg;这样可得出真正的正位关节像。

(7)Stagnara像:Stagnara像用于严重柱侧凸患者(大于100deg;),尤其是伴有后凸、椎体旋转者,普通X线像很难看清肋骨、横突及椎体的畸情况。需要摄去旋转像以得到真正的前后位像。透视下旋转患者,出现最大弯度时拍匣平肋骨隆起侧面,球管与匣垂直。

(8)断层像:断层像用于检查病变不清的先天性畸、植块融情况以及某些特殊病变如骨瘤等。

(9)切位像:患者向前弯,球管与部成切线。要用于检查肋骨

(10)脊髓造影:非常规应用。指征是先天性柱侧凸或脊髓受压、脊髓肿物、硬膜囊疑有病变,X线像见椎弓离增宽、椎管不全、脊髓纵裂脊髓空洞症,以及计划切除半椎体或拟做半椎体楔形切除时,以了解脊髓受压情况。

(11)CT和MRI检查:对并有脊髓病变的患者很有帮助。如脊髓纵裂脊髓空洞症等。了解嵴的平面和范围对手术矫、切除嵴及预防截瘫非常重要,但价格昂贵,不宜做常规检查。

4.柱侧凸的X线测量

(1)X线的阅要点:①端椎:柱侧凸的弯中最头端和尾端的椎体。②椎:弯中畸最严重、偏离垂线最远的椎体。③侧弯(原发侧弯):是最早出现的弯,也是最大的结构性弯,柔软性和可矫正性差。④次侧弯(代偿性侧弯或继发性侧弯):是最小的弯,弹性较侧弯好,可以是结构性的也可以是非结构性的,位于侧弯上或下,作用是维持身体的正常力线,椎体通常无旋转。当有3个弯时,中间的弯常是侧弯,有4个弯时,中间两个为双侧弯。

(2)柱侧凸弯度测量:①Cobb法:最常用,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若端椎上、下缘不清,可取其椎弓上、下缘的连线,然后取其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②Ferguson法:很少用,有时用于测量轻度侧弯。找出端椎及椎椎体的中点,然后从椎中点到上、下端椎中点分画两条线,其交角即为侧弯角。

(3)柱侧凸旋转度的测定:通常采用Nash-Moe法:据正位X线上椎弓的位置,将其分为5度。

Ⅰ度:椎弓对称。Ⅱ度:凸侧椎弓移向中线,但未超过第1格,凹侧椎弓变小。Ⅲ度:凸侧椎弓已移至第2格,凹侧椎弓消失。Ⅳ度:凸侧椎弓移至中央,凹侧椎弓消失。Ⅴ度:凸侧椎弓越过中线,靠近凹侧。

X线评估参数:摄后标记椎、上端椎下端椎、椎偏、骶垂线(CSVL)等。

5.柱侧凸成熟度的鉴定成熟度的评价在柱侧凸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必须根据生理年龄、实际年龄及龄来全面评估,要包括以下几面:

(1)第二性征:男童的声音改变,女孩的月经初潮,以及乳房和阴毛的发育等。

(2)龄:①手腕部龄:对20岁以下的患者可以摄手腕部X线据Greulich和Pyle的标准测定龄。②髂棘骺移动(excursionofiliacapophyses):Risser将髂棘分为4份,化由髂前上棘向髂后上棘移动,骺移动25%为Ⅰ度,50%为Ⅱ度,75%为Ⅲ度,移动到髂后上棘为Ⅳ度。骺与髂为Ⅴ度。③椎体骺环发育:侧位X线骺环与椎体融说明柱停止生长,为成熟的重要指征。

6.柱侧凸的实验室检查术前常规检查常规、尿常规、酐、尿素氮、糖等。

7.柱侧凸的功能检查功能实验分为4组:静止容量;动态容量;通气量;放射性氙的研究。柱侧凸的患者常规使用前3种实验。

静止活量包括总量、活量和残量。活量用预测正常值的百分比来表示。80%~100%为活量正常,60%~80%为轻度限制,40%~60%为中度限制,低于40%为严重限制。

动态活量中最重要的是第1秒活量(FEV1),将其与总的活量比较,正常值为80%。

柱侧凸患者的总量和活量减少,而残量多正常,除非到晚期。活量的减少与侧弯的严重程度相

鉴别诊断

(一)先天性柱侧凸: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至,发病较早,大部分在婴幼儿期被发现,发病机理为椎的结构性异常和生长不平衡,鉴诊断并不困难,X线摄可发现椎有结构性畸。基本畸可分为三型:1、成障碍,如半椎体;2、椎分不良,如单侧未分桥;3、混型。如常规X摄难子鉴,可用CT。

(二)神经源性柱侧凸:可分为神经性和源性两种,前者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瘫、脊髓空洞等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儿麻等。后者包括养不良,脊髓病性萎缩等。这类侧凸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神经系统和肉失去了对柱躯干平衡的控制调作用所致,其病因常需仔细的临床体检才能发现,有时需用神经电生理甚至神经肉活检才能明确诊断。

(三)神经纤维病并发柱侧凸:神经纤维病为单一基因病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但50%的病人来自基因突变),其中有2%~36%的病人伴以柱侧凸。当临床符以下两个以上的标准时即可诊断。1、发育成熟前的病人有直径5mm以上的皮肤咖啡斑6个以上或在成熟后的病人直径大于15mm;2、二个以上任何式的神经纤维或皮肤丛状神经纤维;3、腋窝或沟部皮肤雀斑化;4、神经;5、二个以上巩膜错构(Lisch结);6、骼病变,如长皮质变薄;7、家族史。病人所伴的柱侧凸其X线特征可以类似于特发性柱侧凸,也可表现为养不良性柱侧凸,即短段的成角型的后突型弯椎严重旋转,椎体凹陷等,这类侧凸持续进展,治疗困难,假关节发生率高。

(四)间充质病变并发柱侧凸:有时马凡综征、EhlerS-Danlos综征等可以以柱侧凸为首诊,详细体检可以发现这些病的其他临床症状,如韧带松弛、鸡胸漏斗胸等。

(五)养不良并发柱侧凸:如多种类型的株儒症,骨髓发育不良。

(六)代谢障碍疾病柱侧凸:如各种类型的粘多糖病,高胱胺酸尿症等。

(七)功能性或lsquo;非结构性侧凸:这类侧凸可由姿态不正、神经刺激、下肢不等长等因素所致。如能早期去除原始病因后,侧凸能自消除。但应注意的是少数青少年特发性柱侧凸在早期可能因为度数小而被误为姿态不正所致,所以对于青春发育前的所谓功能性侧凸应密切随访。

(八)其他原因的柱侧凸:如放疗,广泛椎切除,感染,肿均可致柱侧凸;

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本病防治的键。

缓解方法

轻微侧凸可通过姿势训练,端正坐位姿势,并指导进深呼吸运动或参加游泳锻炼,训练胸部肉以纠正畸生可因地制宜在课间休息时间利用单双杠进体向上练习,在家可常用双手抓门、窗框等进悬吊牵,同时需到专科医院就诊,严密观察,密切随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