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鸢根

鸢根鸢尾植物鸢尾,具有消积杀虫、破瘀水、解毒等功效。鸢尾多年生草本。高35-80cm。植株基部围有老残留的膜质叶鞘纤维较短,肥厚,常呈蛇头状,少为不规则的块状,环纹较密。叶基生;叶片,长15-50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套叠排成2列,有数条不明显的纵高20-40cm,与近等长,中下部有1-2端有1-2个分枝苞片2-3;花梗......
目录

原形态

鸢尾多年生草本。高35-80cm。植株基部围有老残留的膜质叶鞘纤维较短,肥厚,常呈蛇头状,少为不规则的块状,环纹较密。叶基生;叶片,长15-50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套叠排成2列,有数条不明显的纵高20-40cm,与近等长,中下部有1-2端有1-2个分枝苞片2-3;花梗长1-2cm;蓝紫色,直径达10cm,花被6,2轮排列,外轮裂卵形或近,外折,中脉具不整齐黄色的鸡冠状突起,轮裂较小,倒卵形,拱直立,花被管长3-4cm,雄蕊3,长2.5-3cm,花药黄色;子房下位,3室,花柱分枝3,花瓣状,蓝色,覆盖着雄蕊,先端2裂,边缘流苏状。蒴果,椭状至倒卵状,长4-6cm,直径2-2.5cm,有6条明显的肋;种子黑褐色,种皮皱裼。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采收储藏

全年均可采,挖出,除去须根,洗净,鲜用或切晒干。

性状

性状鉴:干呈扁,产面灰棕色,有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端膨大,另-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环纹,愈近端愈密。质坚硬,断面对见在的小点(维管束)。微,味苦辛。

化学成份

含异黄酮糖甙:盾夹竹甙(andro-sin),鸢尾黄酮新甙(iristectorin)A、B,鸢尾黄酮新甙元(iristectorigenin)A、B,去甲基鸢尾黄酮新甙元(demethyliris-tectorigenin)A或B, 鸢尾酮甙(tectoruside),鸢尾甙(tectori-din),鸢尾甙元(tectorigenin),野鸢尾甙元(irigenin)。

药用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鸢根对炎症早期和晚期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13g/kg灌,对组胺、酸所致的小鼠皮肤或毛细管通透性增高、巴豆油所致肿胀均有抑制作用。对大的透明质酸酶或甲醛性足肿胀及棉球肉组织增生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含鸢尾黄酮甙和鸢尾黄酮,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且不为半氨酸阻断,还能抑制大的透明质酸酶性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性浮肿。对大腔注射氮芥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

2.解热作用:乙醇提取物8g/kg灌,对皮下注射15%酵母所致的大发热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3.抗过敏作用:鸢尾黄酮对大因卵清蛋白诱导的皮肤被动过敏的抑制率为40%。

4.其他作用:鸢根有明显祛作用,乙醇提取物25g/kg灌,能显着增加小呼吸道排量。体外试验,对金黄葡萄球菌、炭杆菌、白喉杆菌、乙型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鸢尾对京防86-1(甲1型)流感病毒无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催吐和泻下作用。

5.毒性:乙醇提取物小的半数致死量为39g/kg,也有报道认为大于50g/kg。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残及杂质,洗净,取出,润透。切薄。干,筛去灰屑。

性状:呈不规则或类的薄状。直径0.8-1.8cm。周边谈棕黄色或棕褐色,具纵沟纹及致密的横环纹,并可见众多孔状须根痕及残留须根。切面淡棕黄色或淡灰棕黄色,可见在的筋小点,有时还可见环纹。质坚,微,味苦。贮干容器,置通处,防霉。

性味】苦;辛;;有毒

归经大肠

【功能治】食积胀满;蛔虫腹痛症瘕臌胀咽喉肿痛;瘘;跌打伤肿;疮疖肿毒;蛇犬咬伤

【用法用量】服:汤,l-3g;磨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

【注意】体虚便溏及孕妇忌服。

1.《新修本草》:“嚼之,戟人咽喉。”2.《陕西草药》:“反长春七中毒甘草水解。”3.《广西民族药简编》:“药后忌吃甘蔗料、芥兰、酸辣食物等。”4.《湖南中医杂志》(1988,(6):41:)“功能不全者用。””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腰椎骶化

下一篇 腰脊椎疼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