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青少年脊柱侧凸

青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相对较常见,10~16岁年龄组的青少年大约有2%~4%的发病率,多数侧弯的度数较小。在20°左右的柱侧凸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相等;而在大于20°的柱侧凸人群中,女∶男超过5∶1。女性柱侧凸患者病情较严重这一事实提示:女性柱侧凸可能更易进展,她们比男孩更需要治疗。(一)发病原因由于特发性柱侧凸占侧凸症的绝大多数,如能了解其病因,则对防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多年来,人们......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特发性柱侧凸占侧凸症的绝大多数,如能了解其病因,则对防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特发性柱侧凸病因的探索,但至今仍未查到其确切的原因。

1979年Herman特发性柱侧凸患者有迷路功能损伤。1984年Yamada也对特发性柱侧凸患者进平衡功能测试,结果有79%显示有明显的平衡功能障碍,而对照组只有5%。Wyatt也发现侧凸患者有明显震动不平衡,提出侧凸患者的后柱通路中有中枢性紊乱。但这些研究没有阐明特发性侧凸与平衡障碍的系,更未说明特发性柱侧凸病因本身。

观察发现特发性柱侧凸患者的身高比正常同龄者为高。作者1984年的普查也是如此结果。因此促使人们去了解生长激素特发性柱侧凸的系。结果不同的作者结论不一,生长激素含量仍是一争论的问题。更多的文献论述了椎旁与特发性侧凸的系,对椎旁的检测包括:梭、纤维态、生物化电、钙、铜、锌的含量等。虽有异常发现,但均未直接阐明其病因。人们也从家族性调查,孪生侧凸患者的调查有遗传基因问题,但更多的患者尚不能用单一的遗传基因异常来解释,因此,特发性柱侧凸的病因仍是人们今后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发病机

特发性柱侧凸的病理改变要包括以下容:

1.椎体、棘突、椎及小关节的改变 侧凸凹侧椎体楔形变,并出现旋转,侧弯的椎体和棘突向凹侧旋转。凹侧椎弓变短、变窄,椎略小于凸侧。棘突向凹侧倾斜,使凹侧椎管变窄。在凹侧,小关节增厚并硬化赘。

2.肋骨的改变 椎体旋转导致凸侧肋骨移向侧,使后部突出,成隆凸(hump),严重者称为“剃刀”(razor-back)。凸侧肋骨互相分,间隙增宽。凹侧肋骨互相挤在一起,并向前突出,导致胸廓不对称。

3.椎间盘、肉及韧带的改变 凹侧椎间隙变窄,凸侧增宽,凹侧的小肉可见轻度挛缩。

4.脏的改变 严重胸廓使脏受压变,由于萎缩,的膨胀受限,张力过度,环系统梗阻,严重者可源性心脏病。

分类

柱侧凸可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侧凸两大类。结构柱侧凸是指伴有旋转的结构固定的侧向弯,即患者不能通过平卧或侧矫正侧凸、或虽矫正但无法维持,X线可见累及的椎体固定于旋转位,或左右侧凸位X线(bending)表现不对称。非结构柱侧凸在侧像或牵像上可以被矫正。非结构性侧凸的柱及支持组织在的固有改变,向两侧左右侧的X像表现对称,累及椎体未固定在旋转位。

一、非结构性侧凸

包括因姿势不正、癔症性、神经刺激(如核突出或肿刺激神经)等起的侧凸。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挛缩以及某些炎症也可柱侧凸,原因多样。基础病因治疗后柱侧凸消失。

结构柱侧凸的类型有姿势性柱侧凸、癔症性柱侧凸、神经刺激导致的柱侧凸(如椎间盘突出、肿、炎症等)、双下肢不等长导致的柱侧凸和髋关节挛缩导致的柱侧凸。

二、结构性侧凸

病因复杂,包括很多种类型,康理疗养生馆加盟网为广大网友介绍病因分类:

1.特发性柱侧凸 包括婴儿型柱侧凸、少年型柱侧凸和青少年型柱侧凸。

2.神经柱侧凸 包括神经源性柱侧凸、源性柱侧凸。

3.先天性柱侧凸 包括成不全和分不全。

4.神经纤维病性柱侧凸

5.间质性柱侧凸 包括征、Ehler-Danbs综征。

6.类湿柱侧凸

7.创伤骨折、手术放射(治疗)后柱侧凸。

8.椎外疾患 如脓胸后、胸廓术后。

9.养不良包括侏儒病、黏多糖增多症、黏多糖(贮积)病、发育不良、多发性发育不良。

10.的感染如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11.代谢性疾病导致的侧凸 如维生素D缺乏病、成不良、高胱氨酸尿症、其他。

12.关节疾病相的侧凸 如椎分离、椎滑、先天性骶椎异常。

13.肿所致侧凸 如柱肿脊髓(椎管)。

诊断

绝大多数青少年型特发性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AIS)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在一定情况,AIS侧弯的进展常伴有功能下降和后痛。胸弯如果大于100°,用力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通常下降到预期值的70%~80%。功能下降通常继发于限制性疾患,如果严重柱侧凸损害功能,那么患者早期有可能死于源性心脏病。一些者统计,严重柱侧凸患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2倍,吸烟患者的死亡危险性增高。中度柱侧凸(40°~50°)者的间歇性后痛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群大致相同,重度椎侧凸者的发生率高,而且椎明显偏移时的发生率更高。

鉴别

(一)先天性柱侧凸: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至,发病较早,大部分在婴幼儿期被发现,发病机理为椎的结构性异常和生长不平衡,鉴诊断并不困难,X线摄可发现椎有结构性畸。基本畸可分为三型:

1、成障碍,如半椎体;

2、椎分不良,如单侧未分桥;

3、混型。如常规X摄难子鉴,可用CT。

(二)神经源性柱侧凸:可分为神经性和源性两种,前者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瘫、脊髓空洞等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儿麻等。后者包括养不良,脊髓病性萎缩等。这类侧凸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神经系统和肉失去了对柱躯干平衡的控制调作用所致,其病因常需仔细的临床体检才能发现,有时需用神经电生理甚至神经肉活检才能明确诊断。

(三)神经纤维病并发柱侧凸:神经纤维病为单一基因病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但50%的病人来自基因突变),其中有2%~ 36%的病人伴以柱侧凸。当临床符以下两个以上的标准时即可诊断。

1、发育成熟前的病人有直径 5 mm以上的皮肤咖啡斑 6个以上或在成熟后的病人直径大于15mm;

2、二个以上任何式的神经纤维或皮肤丛状神经纤维;

3、腋窝或沟部皮肤雀斑化;

4、神经;

5、二个以上巩膜错构(Lisch结);

6、骼病变,如长皮质变薄;

7、家族史。病人所伴的柱侧凸其X线特征可以类似于特发性柱侧凸,也可表现为“养不良性”柱侧凸,即短段的成角型的后突型弯椎严重旋转,椎体凹陷等,这类侧凸持续进展,治疗困难,假关节发生率高。

(四)间充质病变并发柱侧凸:有时马凡综征、EhlerS-Danlos综征等可以以柱侧凸为首诊,详细体检可以发现这些病的其他临床症状,如韧带松弛、鸡胸漏斗胸等。

(五)养不良并发柱侧凸:如多种类型的株儒症,骨髓发育不良。

(六)代谢障碍疾病柱侧凸:如各种类型的粘多糖病,高胱胺酸尿症等。

(七)“功能性”或‘非结构性”侧凸:这类侧凸可由姿态不正、神经刺激、下肢不等长等因素所致。如能早期去除原始病因后,侧凸能自消除。但应注意的是少数青少年特发性柱侧凸在早期可能因为度数小而被误为“姿态不正”所致,所以对于青春发育前的所谓“功能性”侧凸应密切随访。

(八)其他原因的柱侧凸:如放疗,广泛椎切除,感染,肿均可致柱侧凸;

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本病防治的键。

预防

轻微侧凸可通过姿势训练,端正坐位姿势,并指导进深呼吸运动或参加游泳锻炼,训练胸部肉以纠正畸生可因地制宜在课间休息时间利用单双杠进体向上练习,在家可常用双手抓门、窗框等进悬吊牵,同时需到专科医院就诊,严密观察,密切随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皮质醇增多

下一篇 肾钙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