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尿酸化异常

小管性酸中毒(RTA)是由于远端小管H+障碍和维生素H+浓度障碍所起的尿酸化异常而致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征。此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与遗传有,多有家族史,有的在幼儿期即出现症状;后者则可由多种疾病如肾盂肾炎药物中毒、自身免疫缺陷症、钙代谢异常等起。(1)远端小管中毒据上述临床表现及浆HCO-3减少,CO2结力降低,K+, C......
目录

病因

  此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与遗传有,多有家族史,有的在幼儿期即出现症状;后者则可由多种疾病如肾盂肾炎药物中毒、自身免疫缺陷症、钙代谢异常等起。

诊断

(1)远端小管中毒据上述临床表现及浆HCO-3减少,CO2结力降低,K+, Ca2+、PO3-4、Na+偏低,Cl-增高,尿PH>6.0,24小时尿Na+ 、K+、Ca2+、PO3-4排出增加等可以确诊;也可氯化铵负荷试验。即第一天停碱性药物,第二天后给予氯化氨0.1g/kg分三次服,连续3天,测尿PH,如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即有诊断意义,临床上常运用不典型病例,如尿PH在6.0以上,而其它症状不明显者,若病人有病,不能应用氯化氨,可用氯化钙替代。

(2)近端小管中毒据典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HCO-3减少,二氧化碳结力降低,低钾血症Cl-增高;尿HCO3含量增高,并伴有氨基酸尿,糖尿等。全身酸中毒时,尿PH可降至5.5以下,滤过碳酸氢排泄量分数大于15%等便可确诊。

鉴别

(1)远端小管性酸中毒(DRTA):是因远端单位泌H+障碍和维持H+浓度障碍所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多于男,好发于20~40岁。是RTA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2)近端小管性酸中毒(PRTA):是因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障碍所致。

(3)混小管酸中毒:是以上两种的混型,其兼有前两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4)伴钾的远端小管性酸中毒:是因缺乏醛固酮或小管对醛固酮反应减弱,远端单位Na+转运障碍或cl-重吸收增加,从而抑制分泌H+,导致尿液酸化障碍。此型多由慢性肾病上腺皮质疾患起,临床上以高钾血症要表现。

(1)远端小管中毒据上述临床表现及浆HCO-3减少,CO2结力降低,K+, Ca2+、PO3-4、Na+偏低,Cl-增高,尿PH>6.0,24小时尿Na+ 、K+、Ca2+、PO3-4排出增加等可以确诊;也可氯化铵负荷试验。即第一天停碱性药物,第二天后给予氯化氨0.1g/kg分三次服,连续3天,测尿PH,如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即有诊断意义,临床上常运用不典型病例,如尿PH在6.0以上,而其它症状不明显者,若病人有病,不能应用氯化氨,可用氯化钙替代。

(2)近端小管中毒据典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HCO-3减少,二氧化碳结力降低,低钾血症Cl-增高;尿HCO3含量增高,并伴有氨基酸尿,糖尿等。全身酸中毒时,尿PH可降至5.5以下,滤过碳酸氢排泄量分数大于15%等便可确诊。

预防

护理措施:

小管酸中毒严重者需卧床休息。并予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②病室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定时通,在进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既要严格照无菌操作进,同时应注意病人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③还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出入量是反映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可直接反应病人病情变化,而各项化验检查又为病情诊断提供良好的依据,所以应正确收集血尿等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小管酸中毒患者的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低下,尿素可从唾液腺排出,及在皮肤上沉着,口臭口腔溃疡、皮肤瘙痒,所以在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的同时,应作好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

密切观察病人志、体温、 搏、呼吸、压、大小便及用药后的反应。因为这些既可提示疾病进展又利于发现异常情况,如小管酸中毒可由许多肾病起,而肾病又可导致压,压又继续加重管的病变,使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通过观察病人压的变化,便可了解病人病情的变化。

小管酸中毒易反复发作,要作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让患者理安排饮食起居,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其它部位的感染,并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6.海腥发物,以不吃为宜。

7.(5)马兰头、枸杞子、茭白冬瓜苦瓜绿豆菊花荸荠香蕉西瓜

8.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功效,可作助性治疗食用。

9.(6)最好眼休息,以减少眼球刺激。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囊性肿块

下一篇 逆行性细菌感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