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除湿汤
处方:半夏麹(炒.一钱半) 厚朴(姜制.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二钱) 藿香(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赤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除湿汤
《世医得效方》卷四:除湿汤
处方: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 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 甘草9克 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
制法:上药锉散。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四
《丹台玉案》卷三:除湿汤
《明医指掌》卷四:除湿汤
《回春》卷五:除湿汤
《眼科纂要》卷上:除湿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除湿汤
《一盘珠》卷一:除湿汤
《玉案》卷三:除湿汤
处方:茯苓8分,泽泻8分,茵陈8分,猪苓8分,黄芩6分,黄连6分,知母6分,天花粉6分,白术6分,防己3分,陈皮3分,青皮3分,苍术3分。
功能主治:黄疸内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摘录:《玉案》卷三
《女科万金方》:除湿汤
《百一》卷三:除湿汤
处方:白术1两,白茯苓1两,苍术(米泔浸)1两,藿香叶(去土)1两,甘草1两,橘红1两,厚朴1两,半夏1两,附子6钱(炮),生姜2两。
功能主治:一切中湿,自汗,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风湿,风温,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腠理开疏,气道壅塞,虚汗,盗汗,目黄身肿,胸膈溢满,腰疼体痛,呕吐涎沫。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中湿,伤湿,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2大盏,加生姜10片,煎至1盏,不拘时候。
摘录:《百一》卷三
《普济方》卷一一八:除湿汤
处方: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术各等分(一方去白术,用赤茯苓)。
功能主治:寒湿所伤或脾虚停湿,身体重着,腰脚酸痛,面足浮肿,腹胀痞满,大便溏,小便涩,及湿疟,泄痢。大病后,及疟痢疮疥后,脾土虚弱,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足浮肿,早起则面甚,晚来则足甚。湿热痞满不食。泄泻溺涩,脉缓者。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着湿衣而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腰脚痹冷。伤食兼湿。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湿滞伤脾不能健运,而湿流关节,气闭不行,故腰脚肿重,泄泻溺涩焉,苍术燥湿强脾,厚朴散滞消肿,陈皮理气和中,藿香温中快胃,白术燥脾湿以健中,半夏理脾湿以醒胃,茯苓渗脾湿,甘草缓中州,生姜以温散寒湿也,使湿散脾强,则肿退泻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湿健中之剂,为湿滞伤脾肿泻之专方。
摘录:《普济方》卷一一八
《医统》卷八十八:除湿汤
《片玉痘疹》卷十:除湿汤
处方:羌活、苍术、防风、木通、猪苓、泽泻、白术、赤芍、官桂。
功能主治:内渗其湿,外燥其表,令好收靥.主痘疮,如初饮冷水,浸湿脾胃以致收靥不齐者。痘当收敛之时,有因湿盛而不得收敛者,其现证轻则有孔漏浆,重则遍体溃烂,肚腹胀、小便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除湿汤
处方:茯苓1钱,桔梗8分,枳壳(麸炒)8分,半夏5分,桑白皮5分,杏仁(去皮尖)5分,甘草(炙)5分。
制法:上锉。
伤风致咳,鼻流清涕,加防风、羌活、薄荷、荆芥、苏叶各1钱;肺受火邪、痰壅口干,加黄芩1钱、黄连7分;肺受湿痰,身重,加苍术、防己、山栀(炒)各5分;寒喘痰嗽,加麻黄7分;恶寒多汗,加桂枝、防风;风寒,加南星、竹沥半盏,姜汁少许;痰气咳嗽,加苏子、贝母各1钱;日晡咳者,火浮于肺,加5味子7粒,知母(炒)1钱,五倍子7分;久嗽,气虚血少,加参、耆、归身、款冬花、紫菀;午后阳虚咳嗽,加知母、川柏(俱蜜水蒸)4分,当归、生地、竹沥、姜汁、天门冬、贝母各等分;嗽若有血,加清血凉血之剂。
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