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响铃草

响铃草 响铃草(拉丁:Crotalaria ferruginea Grah. ex Benth.),豆科猪屎豆植物。其子房线形花柱长,柱头稍斜;荚果膨胀成膀胱状,长2.5~3厘米;种子20~30颗,期6~10月。它常生于山坡、荒地,中国普遍有分布,而以西南为多见。1、假地蓝又狗响铃、马铃草、野生、铃铃草草、响亮草、黄野百合、狗屎豆、野豌豆。草本,基部常木质,高60-120厘米......
目录

形态特性

1、假地蓝又狗响铃、马铃草、野生、铃铃草草、响亮草、黄野百合、狗屎豆、野豌豆。草本,基部常木质,高60-120厘米;直立或铺地蔓延,具多分枝,被棕黄色伸展的长柔毛。托叶披针或三角状披针,长5-8毫米;单叶叶片,长2-6厘米,宽1-3厘米,两面被毛,尤以下面叶脉上的毛更密,先端钝或渐尖,基部略楔形侧脉隐见。总状花序生或腋生,有2-6朵;苞片披针,长2-4毫米,苞片苞片同型,生萼筒基部;花梗长3-5毫米;花萼,长10-12毫米,密被粗糙的长柔毛,深裂,几达基部,萼齿披针花冠黄色,旗瓣长,长8-10毫米,翼瓣,长约8毫米,龙骨瓣与翼瓣等长,中部以上变狭成长,包被萼或与之等长;子房无柄。荚果,无毛,长2-3厘米;种子20-30颗。果期6-12月间。

2、猪屎豆:线猪屎豆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呈木质,高50-100厘米;,密被丝质短柔毛。托叶小,通常早落;单叶,倒披针或长,长2-5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具细小的短尖头,基部渐狭,但非为楔形,两面被丝质柔毛;叶柄短。总状花序生或腋生,有多朵,花序长10-20厘米;苞片披针,长2-3毫米,苞片苞片相似,生萼筒基部;花萼,长6-7毫米,深裂,上萼齿披针或阔楔形合生,下萼齿披针,密被锈色柔毛;花冠黄色,旗瓣或长,先端或凹,长5-7毫米,基部边缘被毛,胼胝体垫状,翼瓣,长6-7毫米,龙骨瓣长约8毫米,近直生,中部以上变狭,具长;子房无柄。荚果四角菱形,长5-6毫米,无毛,成熟后果皮黑色种子8-10颗。期5-10月,果期8-12月。

生长习性

1、生于丘陵、山坡。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2、生于荒山坡草丛中。分布于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主要价值

入药部位

或全草。

性味归经

味苦、微酸,性平。归

功效

养肝,止咳平喘,利湿解毒。用于耳鸣耳聋,头眩晕,遗精月经过多,白带,久咳痰,哮喘,肾炎,小便不利,扁体炎,腮腺炎,疔疮肿毒。

配伍

1、治气虚耳鸣响铃草24g,石菖蒲9g。水服。

2、治病后耳聋响铃草30g。朵1对,加食盐服。

3、治夜梦遗精响铃草15g,夜苏15g,爬龙15g,毛药15g,双肾草9g。肉服。

4、治虚弱坠:响铃草15g,一朵云9g。肉服用。(1-4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5、治毒,恶疮:(响铃草)全草捣烂,患处。(《湖南药物志》)

6、治疝气响铃豆30-60g。水熏洗。(《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

服: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

炮制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

二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扎成把晒干。

药材性状

全草,,多弯,全体有黄棕色茸毛;带者,较长,,少分枝须根细长,表面土黄色。叶片多卷,或已落,展后呈卵形黄绿色,有黄棕色茸毛。端常带有膨胀呈果实,长2.5-3cm,有20-30颗种子,摇之有声,如响铃,或种子落。种子微,味微苦。种子具豆腥。以完整、少碎断,果实种子,摇之如响铃者为佳。

性状

为不规则的段状,长段,表面土黄色;长段,表面有黄棕色茸毛;呈碎薄状,黄绿色。微,味微苦。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能抑制移植性肿

2、抗菌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白喉伤寒、绿脓、痢疾等杆菌具有抑制作用。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耳鸣疝气,病后耳聋,夜梦遗精,久咳和中带等。

论述

《全国草药汇编》:“养肝,调月经不调,白带。”

附注

假地蓝的均能杀灭蝇蛆、孑孓,为环境卫生用药,也可作绿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肛管狭窄

下一篇 肛门病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