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响铃豆

响铃豆 响铃豆(拉丁:Crotalaria albida Heyne ex Roth),摆子药、马铃、响铃草等,是豆科猪屎豆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响铃豆高30-80厘米,上部分枝,被紧贴的短柔毛,单叶,倒卵形、长或倒披针总状花序生或腋生,花梗长3-5毫米,花冠淡黄色,荚果果期5-12月。中国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南亚及太平洋诸岛,生长在荒......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

响铃豆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常木质,体高30-60 (-80) 厘米;植株或上部分枝,通常细弱,被紧贴的短柔毛。

响铃豆托叶细小,刚毛状,早落;单叶叶片卵形、长或倒披针,长1-2.5厘米,宽0.5-1.2厘米,先端钝或,具细小的短尖头,基部楔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暗灰色,略被短柔毛;叶柄近无。

总状花序生或腋生,有20-30朵,花序长达20厘米,苞片丝状,长约1毫米,苞片苞片,生萼筒基部;花梗长3-5毫米;花萼,长6-8毫米,深裂,上面二萼齿宽大,先端稍钝,下面三萼齿披针,先端渐尖;花冠淡黄色,旗瓣,长6-8毫米,先端具束状柔毛,基部胼胝体可见,冀瓣长,约与旗瓣等长,龙骨瓣弯,几达90度,中部以上变狭成长;子房无柄。

荚果,长约10毫米,无毛,稍伸出花萼之外;种子6-12颗。

果期

果期5月至12月间。

生长环境

生荒地路旁及山坡疏林下。海拔200-2800米。

分布范围

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

中南半岛、南亚及太平洋诸岛也有分布。

本种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主要价值

本种可供药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关节肿痛等症。试用于抗肿有效,要对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疗效较好。

】黄地丁、小响铃、马

【来源】豆科野百合植物响铃豆Crotalaria albida Heyne,以及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归经】苦、辛,凉。

【功能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疟。用于尿道炎,膀胱炎,炎,肠炎痢疾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外用治疮毒乳腺炎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捣烂患处。

【摘录】《全国草药汇编》

毒性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有毒。猪食入拌有响铃豆种子的饲料可致中毒

急性中毒初期症状精神不振、四肢无力走摇晃、呕吐便秘、粘膜苍白,后期出现反射消失、律不齐、流涎以及全身抽搐等以至死亡。

慢性中毒一般在7—8天后才出现症状,有流涎、咬部皮肤青紫、黄疸便血等。

尸检可见粘膜落,底出,肠粘膜增厚呈弥漫性出淋巴结呈灰棕色实质变性,心包积液,膜充液粘滞度降低乃至凝固不全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肛门松弛

下一篇 肛管狭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