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紫茉莉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 Xǐ Mǎ Lā Yǎ Zǐ Mò Lì
【来源】:紫茉莉科喜马拉雅紫 茉莉Mirabilis himalaica (Edgew.), Heim.,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西藏。
【性味】:辛、甘,温。
【用法用量】: 1~3钱。
![]() | ![]() |
《*辞典》
【拼音】: Xǐ Mǎ Lā Yǎ Zǐ Mò Lì
【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根。8~9月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性温,味甘微辛。
【摘录】:《*辞典》
中华本草
【拼音】: Xǐ Mǎ Lā Yǎ Zǐ Mò Lì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rabilis himalaica(Edgew.Heimerl.[Oxybaphus himalaicus Edgew.]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横切和纵切成块,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90cm。根粗壮。茎直立,有分枝,全林密被腺毛。叶对生;有柄,长1-2cm;叶片线形或卵状心形,长3-7cm,宽1.8-4.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心形,上面密生微毛,边缘波状或有不明显的齿。圆锥花序,总苞钟状,先端5齿裂,内有1朵花,花被筒状,蔷薇红色或紫色,喇叭状,筒部较短,在于房之上收缩,缘部开展,5裂;雄蕊4,与花被近等长,不伸出;子房上位,1心皮,1室,花柱线形,与花被等长或稍长,住头膨大,数裂。瘦果,椭圆形成卵形,较粗糙,黑色,长约5mm。种子有胚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3300m的山坡路旁或草丛中。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常横切或纵切成大小不规则决片。横切者类圆柱状或圆片状,直径达4cm,栓皮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灰白色,有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纵剖面有纵条纹。粉性。气微,味辛,嚼之有刺喉感。(图2)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外侧数列细胞壁木栓化,内侧细胞壁木栓化不明显。皮层散有粘液细胞,直径20-15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断续环状排成数轮,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针晶束。(图3)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圆形或椭圆形,脐点点状或飞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多见,长12-130μm。③导管主为梯纹或网纹,直径25-35μm。
【药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 本植物种子的乙醇提取物600mg/kg灌胃,预先给药5d后与雄鼠合笼,再继续给药14d,对雌性小鼠有明显抗生育作用,其妊娠抑制率为53.85%(P<0.05)[1]。
2.毒性 种子乙醇提取物小鼠1次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6.67g/kg。在抗生育试验中发现,本品对部分动物可致肉眼可见的肿瘤生长,在高剂量组(600mg/kg),13只中2只长有肿瘤,一只肝脏上长有6个直径1~2cm的白色脂肪状包块,另一只长于皮下肌层内;在低剂量组(300mg/kg),12只中3只于皮下肌层间长有白色脂肪状瘤[1]。
【性味】:甘;微辛;性微温
【摘录】:《中华本草》
![]() | ![]()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