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乌泡子

乌藨子(:RubusparkeriHance)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落灌木直立、具腺毛互生,边缘锯齿,有叶柄托叶叶柄合生,不分裂,宿存,离生,较宽大,两性,聚伞状花序花萼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时宿存;花瓣稀缺,白色红色雄蕊多数,心皮多数,有时仅数枚,果实为由小核果集生于花托上而成果,种子下垂,种皮膜质,期4-5月,果期6-7月。产陕西、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湖......
目录

形态特征

乌泡子

攀援灌木细长,密被灰色长柔毛,疏生紫红腺毛和微弯皮刺

单叶,卵状披针或卵状长,长7-16厘米,宽3.5-6厘米,端渐尖,基部心形,弯较宽而浅,两短而不相靠近,下面伏生长柔毛,沿叶脉较多,下面密被灰色绒毛,沿叶脉被长柔毛,侧脉5-6对,在下面突起,沿中脉疏生小皮刺,边缘有细锯齿和浅裂叶柄通常长0.5-1厘米,极稀达2厘米,密被长柔毛,疏生腺毛和小皮刺托叶落,长达1厘米,常掌状条裂,裂线形,被长柔毛。

大型花序生,稀腋生,总花梗花梗花萼密被长柔毛和长短不等的紫红腺毛,具稀疏小皮刺花梗长约1厘米;苞片托叶相似,有长柔毛和腺毛直径约8毫米;花萼紫红色;萼片卵状披针,长5-10毫米,端短渐尖,全缘,里面有灰白色绒毛;花瓣白色,但常无花瓣雄蕊多数,线形雌蕊少数,无毛。

果实,直径约4-6毫米,紫黑色,无毛。期5-6月,果期7-8月。

近种区别

本种的花梗花萼上均被疏密及长短不等的紫红腺毛,Focke曾把湖北西部宜昌附近的类群定为两个变种:var. brevisetosus Focke与var. longisetosus Focke,据标本观察,发现在同一花序或同一花萼上,腺毛的长短也有变异,长者竟超过短者一倍或更长,若仅据此特征,种下等级难于划分,因此予以并。

分布范围

陕西、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生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疏密林中阴湿处或溪旁及山谷石上。

生长环境

山莓乌泡子是一种生活力很强的攀援灌木。春季3月即始从基部或老校上萌生新叶片,4月至5月中旬生长迅速,新伸长,增多,与此同时,于5月在条的上端成较长大的花序,未放的苞及花梗均为紫红色,在绿色群丛中显得非常突出。至6月,随着温上升而陆续白色朵,7月果逐渐成,初期为绿色,后来逐渐变成紫红色,8–9月果实成熟。此时果变成乌黑色,故四川农村一般又习称之为乌。果熟之后,仍有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至冬季才有叶片枯黄和落的现象。在亚热带的低海拔地区,候较为暖和,冬季有些地乌泡子并不完全枯萎落,仍保持青绿色,只是微显苍老而已。至次春又再萌生,继续新一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乌泡子适应能力很强,特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地土壤条件。它广泛生长于山坡、沟边、路旁和坎上,在紫色士、紫石子土及黄壤上均能良好地生长乌泡子也适应于不同的植物群落,它能生长于稀疏的灌丛中或灌丛边缘,也能生长于竹林边,还能生长于不同类型的草丛中。它有时与山合欢(Albizziakalkora)的幼树、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等生长在一起,也常见它分布于矛荩草(Arthraxanprionode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疏野青茅(Deyeuiasylvaticavar.laxiflra)及尊麻属(UrticasP.)等草丛中。乌泡子为喜光植物,在较为阴暗的环境中常表现生长不良,而在光照良好的地,它生长得甚为良好。在一般灌丛和草丛中生长乌泡子能以伸长藤本状的条干草丛以至灌丛之上获得光照,并获得良好生长。当乌泡子生长茂盛时,其株从下或临近的植物观草(Roegneriakamoji)、白茅、(Aliscanuussinensis)等常表现生长不良和受抑制的状态;而矛荩草和一些荨麻属等耐阴植物却能生长良好,表现出它们能共同组成群落。乌泡子喜欢湿润,在沟边及水分条件好的地生长良好,在过分干的环境生长不良。乌于也更适宜在肥沃的土壤生长

栽培技术

整地

整地是指翻耕松土、清除杂草、平整土地和施肥。施肥以底肥为,施用量可视土壤肥沃程度而定。正常情况下,每公顷施有机肥10"8'吨-200吨,翻人土中。定植前30天-45天施加磷肥,用量每公顷180公斤-240公斤,钾肥每公顷120公斤,耙人土。对酸性土施石灰,可得到很好改善。栽培时问春季和秋季都可。春季裁最好选在4月初。秋季最好在生长停止时进,也就是霜降到来之前。悬钩子栽植的为2.5米-3米,株为0-5米-0.75米,如果种苗充足也可降为0.25米-0.35米生长结果表明,株05米-0.75米,需要3年-4年悬钩子完全占满间f若株0.25米-0.35米,则第二年就能占浦问,并且在第三年可结果收获。

培育

1.抚育要是松土和锄草。春季要进一次间松土和的锄草管理夏季土壤结程度和杂草生长情况进整地,通常情况下,要在收果前捕2次-3次间松土。果实采收后要进1次松土和2次中耕管理,因为在浆果采收过程中土壤严重踏实,杂草丛生,所以要进松土和中耕。夏初季要清除衰弱和损伤的部分根蘖,去掉多余条以防过密。还要剪除已结过果的两年生条,这项工作必须在收果后立即剪除,同时把多余的、折断的和有病的一年生条全部剪除。2扶缚。扶缚也是悬钩子田问管理的重要容。扶缚就是利用支架将悬钩子干直立,避免结果后严重压弯,通过扶缚可有效地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

采收

采摘悬钩子要适时进,切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后。一般在成熟后的一二天采收。浆果采摘要带果托和部分果柄。采收的浆果最好保存在接近0:C的箱里,相对湿度在90左右,在这样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保藏1周左右。利用冷库等冷藏设施可选到长期保存浆果的。

悬钩子种植季

不分南北,温在0℃以上时都可以栽植,但以春秋两季为好。春季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秋季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栽植最佳时间。春季栽植的当年有少量挂果,秋季栽植的翌年夏季多数能挂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可连续结果30年以上。

盆栽悬钩子要选用径30厘米以上的大盆,每盆一株,并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换盆,栽植3年以上的悬钩子要换上径40至50厘米的大缸,才能保产量。植株部要填入足够的基肥,以腐熟的土杂肥为好。

悬钩子种植

悬钩子栽植式有单株栽植和带状栽植。单株栽植适用于宅旁零星空地栽植,以及分蘖力较弱的黑山莓,单株栽植均为2米;带状栽植适用于大面积栽植,带状栽植的为1.5米,株为0.8米,每亩定植555个。北埋土防地区的为2.5米,株为0.3米,每亩定植330个。无论是单株栽植还是带状栽植,为了早日成繁茂的株丛,尽早达到丰产株丛密度,以每栽2-3株为宜。

悬钩子科栽培

栽前要将苗木的根系在水中浸泡12-24小时,使根系吸足水分以利提高成活率。栽植的要求是深栽浅埋,深栽就是苗木的根系地面10-15厘米,浅埋就是在苗木周围30厘米以,覆土时不要超过苗木原有的土印。深栽是因为每年新生的随着树龄增长而逐年上移,而下边的根系会逐年老化,为保树体的正常生长,要深栽。浅埋的要是为了缩短缓苗期,提高成活率。

悬钩子春季栽植后,由于植株养中在地下部,而不是地上,一般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才能抽出基生,这是悬钩子与其他种类果树不同的特殊性,所以调查悬钩子的成活率宜在栽后2个月进。秋栽后,悬钩子的根系土壤结冻前已恢复生长,而地上部分体进入休眠状态不萌发,这样不仅提高了成活率,而且为第二年的快速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悬钩子秋植的成活率要比春植高。

主要价值

乌泡子虽然毛刺,但却为山羊和黄牛所喜食这些牲畜对其嫩梢和表现出贪食的特性,当放牧过程中,遇到这种植物时,常停留较久,尽量采其嫩。在冬季,乌泡子未枯落时,常为山羊和黄牛所喜食,水牛偶尔也采食。乌泡子果成熟后为一些鸟类所喜食,有的农民称人也可食用。乌池子嫩的化成分如表129所示,从中可看出乌泡子的粗蛋白质含量达11.04%,比南一般禾本科草为高,如白茅仅6.17%,仅5.09%,扭黄茅仅6.58%,矛荩草仅6.20%,细柄草为8.30%,细毛嘴草仅4.94%,刺野古草仅5.38%,桔草为6.42%,金茅仅4.40%,而只有五(10.10%)、(11.16%)、观草(10.53%)、稗(11.36%)、扁穗牛鞭草(11.18%)等的粗蛋白质含量接近或稍高于乌泡子。南的山羊和黄牛等牲畜直采乌泡子及其他豆科和蔷薇灌木的嫩,正好弥补了南禾草蛋白质含量低之不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阴囊瘙痒

下一篇 小三棵针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