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小大黄

小大黄:Rheum pumilumMaxim.)是蓼科,大黄属,砂生组,小黄系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高仅25厘米。细,直立,基生,近革质,,基部浅心形,毛多生于叶脉叶缘上;叶柄柱状,与叶片等长或稍长,通常部均具花序分枝,窄锥状花序花梗极细,花被展,边缘为紫红色;子房宽花柱短,果实三角或角状卵形种子卵形,6-7月,8-9月结果。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四......
目录

形态特征

小大黄多年生小草本,高10-25厘米。细,直立,下部直径2-3.5毫米,具细纵沟纹,被有稀疏灰白色短毛,靠近上部毛较密。

基生2-3叶片卵状或卵状长,长1.5-5厘米,宽1-3厘米,近革质,,基部浅心形全缘,基出3-5条,中脉发达粗壮,上面光滑无列毛或偶在基部具稀疏短柔毛,下面具稀疏白色短毛,毛多生于叶脉叶缘上;叶柄柱状,与叶片等长或稍长,被短毛;1-2,通常部均具花序分枝,稀最下部一腋无花序分枝叶片较窄小近披针托叶鞘短,长约5米,干后膜质,常破裂,光滑无毛。

锥状花序分枝稀而不具复,具稀短毛,2-3朵簇生,花梗极细,长2-3毫米,关节在基部;花被展,花被或宽,长1.5-2毫米,边缘为紫红色;雄蕊为9, 稀较少,不外;子房宽花柱短,柱头近头状。

果实三角或角状卵形,长5-6毫米,最下部宽约4毫米,端具小凹,基部平直或稍,翅窄,宽约1-1.5毫米,纵在翅的中间部分。种子卵形,宽2-2.5毫米。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小大黄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

喜冷凉候,耐,忌高温。野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家种多在1400米以上的地区。冬季最低温为-10℃以下,夏季温不超过30℃,无霜期150-180天,年雨量为500-1000毫米左右。对土镶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好,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区不宜栽种。忌连作,需4-5年后再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中国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也可用子(母株上的繁殖

种子

小大黄小大黄品种易杂交变异,应选品种较纯的三年生植株作种株,7月中、下旬待种子大部变黑褐色时,连割回,阴干,粒。备用。用育苗移栽、直播法两种。分春播和秋播,一般以秋播为好。

育苗可条播或撒播。

条播:横向沟,沟25-30厘米,播幅10厘米,深3-5厘米,每1h㎡用量30-75千克。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薄覆细土,盖草。每1亩用种量75-105千克。发后于阴天或晴天午后将盖草揭去。苗出齐后,及时除草、浇水。如幼苗太密,可结第1次除草间苗。苗期追施稀薄人畜粪尿2-3次。初冬回苗后用土、草或落覆盖,至次年萌时揭去覆盖物。春播者于第2年3-4月移栽,秋播者于第2年9-10月移栽。选很有中指粗的幼苗,将侧根主根的细长部分剪去,70厘米,株50厘米深30厘米左右,每栽苗1株。春季移栽的盖土宜浅,使苗出地面,以利生长;秋季移栽盖土宜厚,应高出嘴5-7厘米,以免冬季遭受冻害。

直播60-80厘米,株50-70厘米播,深3厘米左右,每播种5-6粒,覆土2厘米左右。每1亩用种子22.5-30千克,苗期管理与育苗移栽法相同。间苗1-2次,在苗高10-15厘米时定苗,每1株。

在收获小大黄时,将母株上的萌生健壮而较大子摘下,55厘米×55厘米挖,每放1子眼向上,覆土6-7厘米,踏实。栽种时在切割伤涂上草木灰,以防腐烂。

栽培技术

小大黄栽后第2年进中耕除草3次。

第3年在春、秋季各进1次。

第4年在春季进1次。

追肥在每次中耕除草后进,春夏季施油饼或人畜粪水,秋季施土杂肥及炕土灰壅蔸防冻,如堆肥中加入磷肥效果更好。小小大黄肥大,不断向上生长,所以每次中除、追肥时,都应培土,以促进生长,又能防冻。小小大黄移栽后在第3、4年的5-6月间,抽苔,除留种以外,均应及时摘除苔,以免消耗大量养料,以利发育

病虫防治

小大黄病害有极腐病、轮纹病、疮痂病、病、霜霉病等,可采用综防治法,实轮作;保持土壤排水良好;及早拔除病株烧毁,病株处的土壤石灰消毒;清除枯及杂草,消灭过冬病源;发病前或发病时用1:1:120波尔多液喷雾或浇灌。虫害有金龟子和蚜虫,虫害有金龟子和蚜虫,可用化毒杀。金龟子为害亦可在早晨捕杀或夜晚点灯诱杀成虫。

主要价值

药用

小大黄【药性】味苦;性

青海常用草药手册》:苦、

【功能治】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肿。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症瘕丹毒;跌打损伤;水烫伤

【用法用量】服:汤,3-1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

鉴定

性状鉴

小大黄该品呈类、卵或不规则块状,长3-17厘米,直径3-10厘米。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在;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有砂粒感。

显微鉴

横切面木柱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大型草酸钙簇晶.淀粉粒众多。横切面部较宽,常有大型粘液腔,红棕色物质。异型维管束排列成环或在,木质部位于成层外皮部位于成层,射线呈星状射出。

药代动力学

小大黄小大黄蒽醌衍生物在体的吸收、排泄和分布:以人体和动物(家兔和小)实验,1次po和i米、iv小大黄蒽醌衍生物,观察在体的吸收、排泄和分布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蒽醌衍生物在体易于吸收。Po时中浓度在2-3小时即达最高峰,其后慢慢下降,与注射比较,高峰较低,但持续时间长,i米30分钟即达最高峰,其后迅速下降,在4小时可维持一定水平。5分钟即达特高高峰,但维持时间极短,1小时仅余痕迹。小大黄酸似乎比小大黄素更易于吸收。蒽醌衍生物在体易由粪、尿和胆汁中排出。由粪出总量占摄入量的23.4%,其中88%是在dl排出可持续2-3日。尿及中蒽醌衍生物浓度分以6-8及4-6小时这最高,由尿排出总量占摄入量的22.8%,以2-4小时为最高,在前8小时排出者占61%,由尿排出可持续2日。由尿及粪排出总和占摄入量的46.2%,说明有一半多可能在体破坏。蒽醌衍生物在各织组和脏器的分布以为最多,等未检测到。Po时均在2小时达最高峰,i米则在30分钟达最高峰,尤其是脏。小po小大黄酸、芦荟小大黄素和小大黄酚,24小时尿中总蒽醌衍生物排出量(量的百分数)分为27%、14%和6%。人体po小大黄酚,尿中蒽醌衍生物的排出率以4-12小时为最高,不同时间间隔,尿中蒽醌衍生物转化产物所占百分数未见显著差异。[5]

小大黄素在小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离薄层、红外、紫外、质谱、核磁共振等法,从ig小大黄素的小尿中分离和鉴定了8种蒽醌衍生物,其结构鉴定为:

⑴3-甲基-1,6,8-三羟基蒽醌(未代谢小大黄素);

⑵3-羟甲基-1,6,8-三羟蒽醌;

⑶3-醛基-1,6,8-三羟基蒽醌;

⑷3-羧基-1,6,8-三羟基蒽醌(小大黄素酸);

⑸3-甲基-1,6,8-二羟基蒽醌(小大黄酚);

⑹3-羟甲基-1,8-二羟基蒽醌(芦荟小大黄素);

⑺3-羟基-1,8-二羟基蒽醌(小大黄酸);

⑻3-甲基-6-甲基-1,8-二羟基蒽酯(小大黄素甲醚)。

苯巴比妥预诱导大鼠肝匀浆9000xg上清液的小大黄素体外代谢实验,检出要代谢产物为1、2、3、4和5。小po单小大黄素(91米g/千克),在0-48小时,总蒽醌衍生物由尿及粪排泄量为量的53%,其中在0-24小时由尿及粪排泄量为量的53%,其中在0-24小时由尿中排出者为30%,由粪中排出者为21%。在24-48小时由尿中排出小大黄素、小大黄葡萄糖醛酸苷及其它蒽醌类代谢产物的量百分数为76、1.8和20,粪中分为13、0.3和8。在24小时由尿中排出的要游离型代谢转化产物为3-羟甲基-1,6,8-三羟基蒽醌(量量的11.8%),3-羟基-1,6,8-三羟蒽醌(1.8%),小大黄酚(1%)和小大黄素甲醚(<1%)。

小大黄素甲醚在大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药浓度:健康大60吸,3只一组,雌雄分组实验,1次po小大黄素甲醚18.7米g/千克后,不同时间断头取,样品处理衙。用HPLC测定小大黄素甲醚含量,结果表明雄性大组厘米ax为40.7±8.5μg/米l,t米ax为6小时。雌性大组厘米ax为0.29±0.12μg/米l,t米ax为6小时;0.5,1,2,4,6,8,10h的平均药浓度分为0.028,0.073,0.23,0.29,0.19,0.018和0.008μg/米l,12小时后药浓度几乎为零。

组织分布:取正常雄性大15只,1次po小大黄素甲醚18.7米g/千克后,于不同时间断头处死,摘取组织,分制成匀浆,处理后进HPLC分析。结果表明po给药后小大黄素甲醚要分布在组织,其次为,即小大黄素甲醚可通过屏障。给药6小时以后,肝脏中药物浓度下降较慢,下降相对较快,在相同量及实验条件下,雌性大器官药物浓度均未能测出。

排泄:取雄性大5只,雌性4只,1次po小大黄素甲醚18.7米g/千克,分放置于全玻璃代谢笼,收集0-24,24-48,48-72小时尿及粪样,文献152法分离游离及结蒽醌衍生物,并用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结蒽醚,与标准品同时点样,薄层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小大黄素甲醚po后以尿中排泄的量百分率很低,仅为0.12%左右,粪中排泄量为量的14-22%,要为游离型。蒽醚类代谢产物要为小大黄素,其排量为量的2.7%,要由粪中排出,表明大小大黄素甲醚的O-甲基代谢率较低。从离薄层分析法从ig小大黄素甲醚的大和小尿中分离到6种代谢产物。质谱、HPLC及光谱测定并与部分标准品对照,确定其结构小大黄素、小大黄酚、3-羟甲基-1,6,8-三羟蒽醌、3-甲酰基-1,6,8-三羟基蒽醌、3-羟基-6-甲氧基-1,8-二羟基蒽醌。大和小鼠肝匀浆9000xg上清液的体外代谢实验也获得了上述前5种相同的代谢产物。

实验还表明小大黄素甲醚甲在C-6位可去甲基或甲氧基;在C-3位的甲基可相继氧化为羟甲基、甲酰基和羧基等极性更强的化物。

小大黄蒽醌衍生物及其代谢物的某些生物活性的比较:小大黄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癌作用,其要活性成分有小大黄素甲醚、小大黄酚、小大黄素、芦荟小大黄素和小大黄酸等5种蒽醌衍生物。这5种蒽醌衍生物在动物体可以互相代谢转化成为其它蒽醌衍生物,如小大黄素可以代谢转化为小大黄素醇、小大黄素酸等。比较了上述7种蒽醌代谢物对大鼠肝线粒体颗粒的4种酶和对金黄葡萄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影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天蒜

下一篇 小垂头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