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药材名:珠芽景天
英文名:Bulbiferous Stonecrop
拉丁名:Sedum bulbiferum Makino.
别名:零余子佛甲草《植物学大辞典》、马屎花《苏南种子植物》、珠芽石板菜《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 珠芽佛甲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须状。茎下部常横卧,茎细弱,直立或斜升,着地部分的节上常生不定根。叶腋常着生球形、肉质、小形珠芽;叶互生或在基部的常对生;上部叶匙状倒披针形,下部叶卵状匙形,长8~15mm,宽2~4mm,先端钝,基部渐狭。聚伞状花序顶生,3分枝,常再二歧分枝;花无梗;萼片5,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4mm,宽达1mm,顶端钝,基部具短距;花瓣5,黄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4.5~5mm,宽1~l。5mm,先端有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花药黄色;鳞片长圆柱状匙形;心皮5,披针形,长约4mm,基部约1mm处合生,长约4mm。蓇葖果略叉开。种子长圆形,表面有乳头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分布
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平地树阴下或路边草丛、田野及园圃阴湿处。分布于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四川等省区。
药用部位
采制用法
夏、秋季采集全草。晒干或鲜用。
内服:煎汤,4~8钱;或浸酒。
功能主治
散寒,理气,止痛,消肿,止血,截疟。
《四川中药志》:"散寒,理气。治寒热疟疾,食积腹痛,风湿瘫痪及瘟疫发疹。"
化学成分
含三萜类成分δ-香树脂酮(δ-amyrenone)和δ-香树脂醇(δ-amyrenol)。含景天庚糖、葡萄糖、果糖及蔗糖。
性味归经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涩,无毒。" 入脾,胃二经。
民间验方
《原色中草药图集》 :
1、治泄泻:小箭草24g,夏枯草、海金沙、水灯芯、 仙鹤草各15g,水煎服。
2、治牙痛:小箭草、虎杖、石膏各25g,天青地白、棕树根各15g,水煎服。
古籍考证
《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生草药性备要》:治酒顶,消蛊胀;浸酒祛风。
《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参考出处
《四川中药志》、《食物本草》、《生草药性备要》、《本草求原》、《岭南采药录》、《南宁市药物志》、《闽东本草》、《原色中草药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