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茄
形态特征
茎细弱,四棱形,常自基部分枝成簇生状,初倾斜,后匍匐伸长,高7-15 (30) 厘米,节间长2-5厘米,密被灰色多细胞柔毛。叶对生,阔卵形至近圆形,长1-2.5厘米,宽7-20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近截形,两面被柔毛,密布半透明腺点,干后腺点呈粒状突起,侧脉2-3对,纤细,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5 (10) 毫米,具草质狭边缘。
花单生叶腋;花梗长3-8毫米,果时下弯;花萼长3-4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背面被毛,果时增大,长7-8毫米;花冠黄色,直径5-8毫米,与花萼近等长,裂片三角状卵形,通常具透明腺点;花丝长2-3毫米,基部合生成浅环;花药卵形,长约1毫米;花粉粒具3孔沟,近长球形[ (31-33) × (24-25) 微米],表面具网状纹饰;子房被毛,花柱长2-3毫米。
蒴果近球形,褐色,直径3-4毫米,顶部被疏长柔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 | ![]() |
产地生境
产于江苏、浙江、台湾、海南。生于田边和路旁荒草地中。分布于朝鲜、日本和印度尼西亚。
生境 | 林中, 林中阴湿地, 路边, 路边草丛中, 山坡灌丛, 石缝, 田边, 溪边草甸 |
是否中国特有 | 否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国外分布 | 琉球群岛; 缅甸 |
国内分布 | 江苏省,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湾省, 湖北省, 海南省, 广东省 |
药用相关
全草:祛瘀,消肿。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微甘,平。
【选方】①治巴骨癀:小寸金黄、大寸金黄各一两,泡酒。用时将药酒盛于碗中,点燃,用手快蘸药酒,揉擦患处。如已溃烂,则用大、小寸金黄共捣绒,加酒少许,敷患处四周。
相关的种
南亚过路黄Lysimachia debilis Wall. 三角叶过路黄Lysimachia deltoidea Wight 小寸金黄Lysimachia deltoidea Wight var. cinerascens Franch. 三角叶过路黄(原变种)Lysimachia deltoidea Wight var. deltoidea 尖瓣过路黄Lysimachia erosipetala F. H. Chen & C. M. Hu 叶苞过路黄Lysimachia hemsleyi Franch. 小茄Lysimachia japonica Thunb. 疏节过路黄Lysimachia remota Petitm. 庐山疏节过路黄(变种)Lysimachia remota Petitm. var. lushanensis F. H. Chen & C. M. Hu 疏节过路黄(原变种)Lysimachiaremota Petitm. var. remota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