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小蒜

小蒜 小蒜(拉丁: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正薤(xiè)白,俗蒜、独头蒜等,是石蒜科葱属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物种。小蒜鳞茎单生,近球状,基部常具鳞茎,外皮带黑色柱状或三棱状半花梗近等长,具苞片,珠暗紫色,淡紫或淡红色丝等长,花柱伸出花被果期5-7月。中国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国外分布于俄罗......
目录

形态特征

鳞茎近球状,粗0.7-1.5 (-2) 厘米,基部常具鳞茎(因其易落故在标本上不常见);鳞茎外皮带黑色,纸质或膜质,不破裂,但在标本上多因落而仅存白色皮。3-5枚,半柱状,或因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中空,上面具沟槽,比花葶短。花葶柱状,高30-70厘米,1/4-1/3被叶鞘总苞2 裂,比花序短;花序半球状至球状,具多而密集的,或间具珠或有时全为珠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长3-5倍,基部具苞片;珠暗紫色,基部亦具苞片紫色或淡红色花被卵形披针,长4-5.5 毫米,宽1.2-2毫米,轮的常较狭;丝等长,比花被稍长直到比其长1/3,在基部、生并与花被贴生,分离部分的基部呈狭三角扩大,向上收狭成锥轮的基部约为外轮基部宽的1.5倍;子房近球状,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花柱伸出花被外。果期5-7月。

生物特性

薤白头为弦状须根, 短呈盘状, 长中空, 横切面呈三角, 深绿色有蜡粉, 每一分蘖有 8~9 , 叶鞘基部膨大呈鳞茎, 柱状实, 花序, 蓝紫色。薤白的适应性广, 喜凉 冷湿候, 鳞茎膨大适温 13℃左右。

生长习性

小蒜生长于山坡、丘陵、山谷、干草地、荒地、林缘、草甸以及田间,常成生长成优势小群。小蒜耐旱、耐瘠、耐低温、适应性很强,是一种易种好管的粗放型济作物。

分布范围

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极少数地区(云南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苏联、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栽培

整地播种

用当年的种子育苗移栽。一般在8月份育苗,先将种子在50℃水中4h后,放在20℃下催,当50%萌动后则可播种。播种量75kg/hm²,播后覆土并且保温(20℃)促出苗,出苗期要覆稻草,浇小水,可以提高出苗率。

后期管理

越冬前幼苗应长3~4,苗高20~25cm,假粗0.6cm,苗龄90d左右,一般在10月中旬可将壮苗假植贮藏越冬,即在封冻前将秧苗挖出捆把,假植在20cm深厚的土沟中,然后随天渐冷而增加盖土,直到早春土壤解冻后始定植。

定植

田间管理早春土壤解冻后,4月份施肥整地做畦,选根系小,直立的秧苗,18cm×1cm的株试栽,每公顷45万株左右,深度以刚刚埋上鳞茎,浇水不倒不秧为度。定植缓苗后要轻浇水,勤中耕以促耕生长,生长旺盛期则加大供水量。

培土

培土是夺取薤白优质高产高效的一项键性技术措施,尤其是新发展的产区,更应强调后期培土。在薤白生长中后期,地下鳞茎膨大迅速,如果暴表土,接触到空,在阳光的照射下,暴部分容易变绿,农户称为“绿籽”,“绿籽”食味差,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商品性和济效益。培土一般在小满前后进,连续2~3次,把部裸鳞茎全部深盖。

病虫防治

薤白头的病虫害发生比较轻,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已成为薤白老产区的键性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对病虫害防治要采取综防治措施:①选择无病区的健壮薤白鳞茎种子。②轮作,对连续种植2~3年的土壤轮作换。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百合草本植物小蒜鳞茎。又称蒜、山蒜、夏蒜、荤菜等。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夏、秋季采收,洗净,干备用。   

性味辛温。功用与大蒜相似。其辛辣强于大蒜。使用注意与大蒜同。但应用不如大蒜广,食用价值亦次之。小蒜百合植物蒜AlliumnipponiumFranch. 的全株,又山蒜、野蒜。可食腌小蒜每百克鲜品含水分68 克,蛋白质3.4 克,脂肪0.4 克,碳水化物26 克,钙100 毫克,磷53 毫克,4.6 毫克,胡萝卜素0.09 毫克,维生素B10.08 毫克,维生素B20.14 毫克,尼克酸1.O 毫克,维生素C36 毫克。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药用价值

鳞茎作为“薤白”入药。小蒜性味辛苦温,具有通阳结、行气导滞的功效。用于胃气滞、泻痢。

小蒜图册小蒜图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霉菌感染

下一篇 脓血性白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