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
发病部位
黄体是在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后,卵泡塌陷,留在卵泡内的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肥大、增生,内含黄色类脂质,故称“黄体细胞”,并逐渐形成黄体。 在排卵后一周,黄体发育至最高峰,直径可达1~3厘米,内层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此时,如果卵子受精,则这种一般性黄体变为妊娠黄体,能继续维持到妊娠4~6个月才开始退化;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退化,逐渐形成白体,直至萎缩、消失,再过4~6天,月经来源,卵巢中又有一个新的卵泡发育。由此可见,黄体破裂最易发生在月经中期后的一周内。
发病原因
自动破裂
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就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发生自发性破裂。有人认为,血管黄体化期间,功能不全,易发生黄体内毛细血管出血,从而导致黄体破裂。
外力作用
如下腹受到撞击,以及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此外,性生活时女性生殖器官扩张充血,黄体内张力升高,加上男方动作粗鲁,妇方下腹部受到强烈的冲击,也可导致黄体破裂。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1.患者无停经史,发病往往在两次月经期中间或月经前期,性交后发病。
2.腹部检查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内出血多者,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3.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后穹窿触痛,附件可触及边界不清的包块,有压痛。
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
阑尾炎是多种因素导致阑尾炎性改变。临床上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一般无停经史,阴道流血。盆腔检查无包块触及,阴道后穹窿穿刺阴性,B超检查提示子宫附件区无异常回声。
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受精卵因某些原因在输卵管被阻,而在输卵管的某一部分着床、发育,发生输卵管妊娠。多有停经史,临床出现突然撕裂样剧痛,自下腹一侧开始向全腹扩散,阴道少量流血,暗红色,可有蜕膜管型排出。盆腔检查有宫颈举痛,直肠子宫陷凹有肿块。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B超提示一侧附件低回声区,其内有妊娠囊。
3.流产
有停经史,临床出现下腹中央阵发性坠痛,阴道流血,开始量少,后增多,鲜红色,有小血块或绒毛排出。盆腔检查无宫颈举痛,宫口稍开,子宫增大变软。阴道后穹窿穿刺阴性。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阳性。B超提示:宫内可见妊娠囊。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和宫外孕基本相同,有保守和手术两种方法。
1.保守治疗
部分黄体囊肿破裂出血不多者,经保守治疗破裂口可自行闭合。如经腹腔镜检查证实本病诊断,则保守治疗。以腹痛、积液消失为治愈。
2.手术治疗
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内出血多或者合并宫外孕,尽早手术可减少失血量。方法为剖腹止血,破裂之黄体常须剔除后再行缝合。术中同时清除积血,新鲜内出血亦可行自体回输。
饮食禁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