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梅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矮小草本。根状茎肉质,球形或长圆形,内面白色,外面包有老叶柄的纤维残迹。叶基生,4-12枚,狭线形,长7-30厘米,宽2-6毫米,顶端长尖,基部膜质,有黄褐色疏长毛。花茎纤细,高2.5-10厘米或更高;花序有花1-2朵,有淡褐色疏长毛;苞片小,2枚,刚毛状;花黄色;无花被管,花被片6,长圆形,长6-8毫米,宿存,有褐色疏长毛;雄蕊6,着生于花被片基部,花丝短;子房下位,3室,长3-6 毫米,有疏长毛,花柱短,柱头3裂,直立。蒴果棒状,长6-12毫米,成熟时3瓣开裂;种子多数,近球形,表面具瘤状突起。
生长环境
多生于山野荒地。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来源
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晒干。
性味
甘、微辛,温。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3~5钱。
民族医药
傈僳药
采族兜,山姑资:根茎治风湿疼痛,跌打劳伤,慢性腰腿痛《滇药录》。桑姑兹:根茎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慢性腰腿痛《滇省志》。
彝药
啊的嘎:根茎治各种水肿,小儿腹泻,毒蛇咬伤,肺炎,肝炎《滇药录》。阿的母嘎:全株用于高热喘咳,腰痛,下半身水肿《滇省志》。啊的姆嘎:全草治小儿腹泻,肺炎《彝药志》。
附方
化学成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