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
症状起因
常见疾病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
(一)家族史
血糖过高性糖尿多见于糖尿病(1型及2型),与遗传因素有关,多有阳性家族史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等。
(二)饮食及生活习惯
1、典型的糖尿病者有三多症群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轻症者三多症群不明显或无症状,但平时食量较大或有吃甜食、夜宵等习惯,致体重超重或肥胖,少活动等。
2、不少患者首先发现并发症如易患疮疖痈肿、尿路感染、外阴瘙痒、胆囊炎、结核病、白内障等而发现糖尿病。
3、肾性糖尿时因肾小管功能受损使尿浓缩功能低下,排出大量低渗尿液致多尿、多饮等病史。
(三)询问既往病史及用药史
1、有无肝病史、胃肠病史(急慢性胰腺炎吸胃肠手术史胃大部切除史、胰腺切除史)、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继发性糖尿病史)。
2、还应询问用药史,如利尿降压药史(噻嗪类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可乐定等)、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
鉴别诊断
1、糖尿病
(1)典型病人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即“三多一少”症状,配合血糖尿糖升高可明确诊断。
(2)对无明显自觉症状者,患者常因为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就诊于眼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外科、妇科、呼吸内科等,完善血糖尿糖测定等才能确诊。
(3)糖尿病患者,尿糖可阳性,主要是血糖测定:空腹大于7. 0 mmol/L,餐后2h大于11.1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中,有三点大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即可确诊为糖尿病所致糖尿。
2、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血糖升高,其血糖升高所致症状与糖尿病一样,但是:肢端肥大症者其糖尿病症状在肢端肥大症之后出现;其血糖和尿糖用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不易控制,如果垂体前叶出现退行性变或垂体手术后搪尿病症状可自行消失。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甲亢因为进食过多,肠壁血流加速,糖吸收增多,加重胰岛负担,可致餐后高血糖,大于肾糖阑可出现糖尿。
(2)一般为餐后高血糖,如果同时伴有空腹高血糖,那即是糖尿病与甲亢同患了。甲亢病人有明显的甲亢表现,控制甲亢后血糖尿糖均恢复正常可助鉴别。
(1)嗜铬细胞瘤因为其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磷酸化酶活动加强,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人血所致。同时肾上腺素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也可致高血糖和高尿糖。
(2)但嗜铬细胞瘤同时伴有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完善发作时血及尿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测定,及CT,核素追踪扫描等可助鉴别。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糖原异生旺盛,抑制已糖磷酸激酶和对抗胰岛素作用,从而出现糖尿或糖尿病。此综合征时其胰岛素曲线并不会出现胰岛功能减退改变,且此综合征有典型的体征和高血压,高皮质激素等可助鉴别。
胰岛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迅速动员肝糖原而升高血糖,作用较肾上腺素更强。临床上依靠血及肿瘤组织中之胰高糖素测定进行鉴别。
7、血色病
血色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代谢异常疾病,因胃肠道经常吸收过多铁质,血清蛋白结合铁超过饱和状态,而以含铁血黄素形式在身体各脏器沉积,尤以胰腺、肝脏、皮肤最明显。沉积在胰腺β细胞上引起糖尿,但患者还会出现肝大,暴露部位或全身皮肤色素沉着、脱发、睾丸萎缩、性功能减退,甚至心功能不全等可助鉴别。
(1)发病期间无真性糖尿病常见的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尿量在正常范围。
(3)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也可出现耐量降低及高峰延迟。
(4)尿酮体阴性。
(1)胰腺癌患者除有糖尿病症状外,体查可发现上腹部肿块,胰腺CT或MRI等可协助诊断。
(2)急性及慢性胰腺炎病程中可出现糖尿病与糖耐量下降性糖尿病,一般为短暂的,但也有少数可演变为永久。
严重肝脏疾病时,因为肝糖原合成障碍,致血糖高,可出现类似糖尿病的耐量曲线与糖尿,但空腹血糖常降低,并可出现低血糖,可助鉴别。
11、应激状态所致的暂时性糖尿
急性感染、中毒、创伤、神经紧张、剧烈疼痛、剧烈运动、失水、失血、缺氧,急性心肌梗死等状态均为不同的应激原,在应激原的作用下,机体通过大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髓质激素大量分泌,使血糖升高,并出现暂时性糖尿。此种病人应激过后,血糖可自行恢复正常。
12、滋养性糖尿
当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葡萄糖、浓糖水等时,因吸收过速,血糖一过性超过肾糖阂而出现尿糖。还有胃切除术后、甲亢或肝功能不全时所产生的糖尿均属于滋养性糖尿。
咖啡因、茶碱、吗啡类、一氧化碳、各种重金属中毒、氯仿、乙醚麻醉、氰化物中毒等均可致暂时性糖尿。有相关药物使用史,停药后渐消失可助鉴别。
在确认血糖正常性葡萄糖尿之前,应作多次血糖和尿糖检查,在同一时间内采集血和尿标本,及进行糖耐量试验,以防遗漏间歇性高血糖。
是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糖功能降低所致,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诊断主要依据是:
(2)多次尿糖测定均阳性,且为葡萄糖尿。
(3)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
(5)注射胰岛素尿糖无变化。
(7)一般肾功能试验正常,少数可有轻度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多数有家族史,一般不转化为糖尿病。
也称肾性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尿,因近端肾小管先天性缺陷,患者多尿,尿中排除大量葡萄糖、氨基酸和磷酸盐。服用变质的四环素可致本征。首发症状常为骨痛,因骨软化所致,可发生自发性骨折,走路困难,全身衰竭,而血氨基酸和血糖正常。
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障碍所致,血糖正常,有肾病依据可助鉴别。
4、妊娘期葡萄糖尿
因妊娠时肾糖阈降低所致,尿糖分娩后消失。注意与妊娠期糖尿病鉴别,但后者血糖会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可助鉴别。
检查
(一)体格检查
1、详细查体是糖尿病因诊断中除病史以外又一重要线索。体态肥胖、脂肪分布均匀或以上半身肥胖为主,多见于糖尿病2型。
2、许多继发性高血糖和糖尿都有特殊体态,如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胰高糖素瘤、嗜铬细胞瘤、严重肝脏病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糖定性和定量
(1)尿糖定性试验
一般用铜还原法和葡萄糖氧化酶试纸法,前者特异性较差,尿中有戊糖、乳糖、半乳糖、果糖等均可呈阳性,尿中含有某些物质如维生素C、水杨酸盐等也可呈阳性;后者特异性较高。
(2)尿糖定量
以了解患者24h尿液中排出糖的总量,借以判断患者代谢情况的改善或恶化。一般情况尿糖排出量与血糖水平平行,但当患者肾小球病变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肾小管功能正常时,可出现血糖很高但尿糖量不增加现象。尿糖定量可用邻甲苯胺法或铜还原法,血糖测定的方法也适用尿糖定量。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70~110mg/dl)。糖尿病时空腹血糖≥7. 8 mmol/L(140 mg/dl),餐后2h血糖≥11.1mmol/L(200 mg/dl)。
适用于糖尿阳性,空腹血糖>5.9~<7.8 mmol/L(>106~<140mg/dl),临床疑有糖尿病者。若空腹血糖≥7.8 mmol/L,糖尿病诊断已能确定,此时再服用大量葡萄糖可增加胰岛负担,应免试。临床最常用的是口服75g葡萄糖(或每公斤体重1.75g)法。试前体息30 min,受试者空腹10~12 h抽空腹血后将溶于250~350 ml水中的75g葡萄糖液于5min内饮完,然后于30、60、120、180min分别采血测血糖(必要时可延长至4~5h),同时每次收集尿液测尿糖(定性)。正常人服糖后几乎全部被肠道吸收,高峰在服糖后30~60 min峰值<9.4~10 mmovL (170~180 mg/dl),2h恢复正常或7.2mmol/L(130mg/dl)以下,3h降至空腹水平以下。尿糖阴性。年龄超过 50岁后糖耐量有生理性降低,于1h峰值每增长10岁血糖增加0.56 mmol/L(10 mg/dl)。低糖饮食或饥饿状态可使糖耐量减低,于试验前3d应调整饮食,使每日糖类不少于250g才能获得可靠结果。
4、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
对于OGTT尚未能确诊的可疑病例可采用此法:于试验前8h及2h口服醋酸可的松50mg,或者于试验前2h服泼尼松10mg,后按OGTT法进行,判定结果同OGTT。
5、其他检验
(1)血、尿内分泌激素测定:ACTH、TSH、GH、皮质醇、、T3、T4、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对内分泌病性高血糖及糖尿的诊断有助。
(2)肾功能测定、血尿渗透压测定、血尿pH值测定、尿相对密度、血气分析等,对肾性糖尿的诊断有助。
(3)肝功能测定:对肝源性高血糖及糖尿诊断有意义。肝功能不全时果糖、半乳糖利用失常,血液中浓度过高可出现果糖尿或半乳糖尿。
(三)器械检查
对于胰腺炎、胰腺癌、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综合征等引起高血糖及糖尿的疾病,常需借助于B型超声、X线、CT, MR1等器械检查。
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
(一)宣教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通过宣教,可使病人及其家人掌握糖尿病防治基本知识,学会糖尿病膳食配制及自我保健,学会自我监测血糖等。
(二)饮食治疗
使病人得到足够且均衡的营养,维持理想体重,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及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算出每天所需热卡。
3、分配每餐份量。
(三)运动治疗
适当运动可有下列好处:
2、在控制饮食前提下,可使体重维持在理想范围;
3、运动可降低血循环中极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胰岛素水平,故有利于防止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5、增强病人工作能力,提高病人生活信心。
6、运动量应因人而异。
(四)口服降糖药
1、磺脲类
为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适应于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单用双胍类血糖控制不理想等时。
2、双胍类
可减少肝糖原异生及肝葡萄糖输出,促进肌细胞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有二甲双胍及苯乙双胍。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1型糖尿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磺脲类治疗2型糖尿病人疗效不满意时的配合治疗。
可增强胰岛素在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等组织的靶细胞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5、胰岛素
有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据其作用时间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预混胰岛素。适应于: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有下列情况时:
④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
⑨病人同时患有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或垂体前叶激素治疗的疾病。
⑩显著消瘦的病人。
6、糖尿病监测
临床表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