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旋覆花

旋覆花,又:金佛、金佛草等,拉丁:InulajaponicaThunb.菊科、旋覆花多年生草本。短,横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壮的须根单生,有时2-3个簇生,直立,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广西等地。夏、秋二季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生用或蜜用。《农本草》:“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热,补中,下气。”现代研究,旋覆花对免疫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化成分......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短,横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壮的须根单生,有时2-3个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有时基部具定根,基部径3-10毫米,有细沟,被长伏毛,或下部有时毛,上部有上升或展的分枝,全部有节间长2-4厘米。基部常较小,在期枯萎;中部,长披针披针,长4-13厘米,宽1.5-3.5稀4厘米,基部多少狭窄,常有半抱的小,无柄,端稍尖或渐尖,边缘有小尖头状疏齿全缘,上面有疏毛或近无毛,下面有疏伏毛和腺点;中脉侧脉有较密的长毛;上部渐狭小,线状披针头状花序径3-4厘米,多数或少数排列成疏伞房花序花序梗细长。总苞半球,径13-17毫米,长7-8毫米;总苞约6层,线状披针,近等长,但最外层常质而较长;外层基部革质,上部质,面有伏毛或近无毛,有缘毛;层除绿色中脉外干膜质,渐尖,有腺点和缘毛。黄色,较总苞长2-2.5倍;线形,长10-13毫米;管状花冠长约5毫米,有三角披针冠毛1层,白色有20余个微糙毛,与管状近等长。瘦果长1-1.2毫米,,有10条沟,截形,被疏短毛。期6-10月,果期9-11月。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区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花序

性味归经

味苦;辛;咸;微温。归大肠

用法用量

服:汤(纱布包煎或滤去毛),3-10g。

/宜人群

阴虚燥咳,大便泄泻者不宜用。

炮制

旋覆花:拣净杂质,除去梗,筛去泥土。蜜旋覆花:取净旋覆花,加炼熟蜂蜜水少许,拌匀,稍炯,用文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凉透。(每旋覆花100斤,用炼熟蜂蜜25斤)

地理分布

广产于中国北部、东北部、中部、东部各省,极常见,在四川贵州福建广东也可见到。在蒙古、朝鲜、苏联西伯利亚、日本都有分布。

栽培技术

整地

播种前应进秋耕,同时施用基肥每亩6000-8000斤。翌年3月下旬再浅耕1次,耙平作畦,畦宽1-1.2m。

种植

30cm浅沟条播,将种子均匀撒入沟,覆上薄土,稍镇压后浇水,每亩播种量1.5-2斤,阳畦育苗,较直播提早10-15天进,畦面整平后浇1次大水,待水渗下后,即可播种,撒播后,覆土1薄层,约10-14天出苗,待幼苗生有3-4时,30×15cm移栽。

分株繁殖: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30×15cm,将母株旁边所生的新株挖出,分栽于中,每栽苗2-3株,使部舒展于中,盖土压实后浇水。

田间管理

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在炎热干旱或大雨后表土结时,要及时松上,以减少水分发。

药理作用

平喘镇咳作用

旋覆花黄酮对组胺起的豚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起的豚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作用,每只小腔注射150%旋覆花0.1ml,于注射后1小时有显著镇咳作用,但祛效果不明显。

抗菌作用

旋覆花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1:1)对金黄葡萄球菌、炭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Ⅱa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杆菌、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的作用较弱或无抑制作用。

对平滑的作用

绿原酸能显著增加大、小小肠蠕动;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均可增加子宫的张力,但该作用能被罂粟碱所取消,而阿托品则对此无明显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绿原酸和咖啡酸给大服或腔注射,均可提高大神经兴奋性。

消化系统的作用

绿原酸和咖啡服,可增加人中盐酸的分泌量;亦有增加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

附方

①治伤寒中脘有,令人壮热,项筋紧急,时发热,皆类伤风,但不头痛为异:前胡三两,荆芥四两,半夏一两(洗,姜汁浸),赤芍药二两,细辛一两,甘草一两(),旋复花三两。上捣罗为未,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枣子一枚,同至六分,去滓,热服,未知再服,类活人书》金沸草

②治积年上气旋复花(去梗,)一两,皂艾(,去皮。子)一两一分,大黄(挫、)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九如梧桐子大。每服十至十五九,温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旋复花

③治肝着,亦治妇人半产漏下:旋复花三两,葱十四,新绛少许。以水三升,取一升,顿服之。(《金匿要略》旋复花汤)

④治痰饮在胸呕不止,者:旋复花半夏茯苓青皮。水服。(《产科发蒙》旋复半夏汤)

⑤治呕逆,饮食不下,头昏闷:旋复花枇杷叶川芎细辛、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姜、枣水服,(《妇人旋复花汤)

⑥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赭石一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取六升,去滓,再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旋复代赭汤

⑦治湿痰饮上攻,头眩胀眵:旋复花天麻甘菊等分。为末,每晚服二钱,白汤下,(《本草汇言》)⑧治小便不,因痰饮者:旋复花一握,捣汁,和生由服。(《本草汇言》)

⑨治单腹胀:旋复、鲤鱼。将肠去净,药入服。小便利,肿胀即消。

⑩治牙痛旋复花为末,搽上,良久,去其涎,疼止。

11、治乳岩乳痈旋复花二钱,蒲公英一钱,甘草八分,白芷一钱,青皮一钱。水,水服。(⑨以下出《滇南本草》)

12、治月蚀疮:旋复花烧研,羊脂和涂之。(《濒湖集简

药材鉴别

性状鉴

该品呈扁球或类球,直径1~2cm。总苞由多数苞片组成,呈覆瓦状排列,苞片披针或条,灰黄色,长4~11mm;总苞基部有时残留花梗苞片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1列,黄色,长约1cm,多卷,常落,先端3齿裂;管状多数,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齿裂;子房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5~6mm。有的可见瘦果。体轻,易碎。微,味微苦。

显微鉴

该品表面观:苞片腺毛1~8细胞,多细胞者基部膨大,端细胞特长;苞片另有2~3细胞并生的非腺毛冠毛为多列性非腺毛,边缘细胞稍向外突出。子房表皮细胞含草酸钙柱晶,长约至48μm,直径2~5μm;子房非腺毛2列性,1列为单细胞,另列通常2细胞,长90~220μm。苞片花冠腺毛棒槌状,头部多细胞,多排成2列,围有角质囊,柄多细胞,2列。花粉粒类球,直径22~33μm,外壁有刺,长约3μm,具3个萌发孔。

鉴定

取该品粉末2g,置具塞锥瓶中,加石油醚(60~90℃)30ml,密塞,冷浸1小时,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近干,残渣加石油醚(60~90℃)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旋覆花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点于同一硅G薄层上,以石油醚(60~90℃)-酸乙酯(5:1)为展,展,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的斑点。

应用鉴

1.体多轻,偏于上,惟此特殊,反而下降。

2.旋复花浮石:二药均咸以软坚消痰,对于粘成块不易咳出之。常相须应用,但旋复花性质偏温,且具苦辛之味,下气水之功见长。对于痰饮蓄积所致的咳喘证湿上逆所致的呕吐噫气较为常用,浮石英钟性质流凉,适用于热粘结不易咳出,或肺热咯血

旋复花半夏:二药均能消痰结,和止呕,对于痰饮壅滞所致的咳喘证寒湿所致的呕吐噫气,二药常配伍应用,但旋复花下气水,半夏燥湿化痰,前者要适用于粘咯不出,胸腹水胁痛满及胃气虚所致的水湿停留犯呕噫之,后者要用于多清稀,容易咯出之

主要成分

旋覆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酯化物大旋覆花素(Britanin)和旋覆花素(Inulicin)。含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等多种甾醇。

药用配伍

1、咳喘多,痰饮蓄结,胸痞满。该品苦降辛,降气化而平喘咳,消痰水而除痞满。治寒痰咳喘,常配苏子、半夏;若属热者,则须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浮石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2、噫气呕吐。该品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治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脘痞鞕者,配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3、该品配香附等,还可治不和之胸胁痛,如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旋复花水,去头,亦走之药也。

2.《注解伤寒论》:鞭则坚,咸味可以耍之,旋复之咸以耍鞭。

3.《纲》:旋复所治诸病,其功只在水、下气、通血脉尔。

4.《本草发明》:旋复花消痰导饮、结利之味。其云除惊悸者,以去水饮自定也。又治头风,毕竟痰饮结滞而生风热,此能之,头自清也。

5.《本草疏》:旋复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作咸,咸能软坚;《录》对口甘,甘能缓中;微温,温能通,故胁下满;伏饮则病惊悸,饮消则复常矣。除水,去五脏热,及消胸上结,唾如漆,水,膀恍留饮湿痹,皮间死中睁,利大肠者,皆软坚、冷利、润下消痰饮除水之功也。其曰补中下气者,以甘能缓中,咸能润下故也。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健,健则能运又统故也。

6.《本草汇言》:旋复花消痰逐水,利之药也。,胁下虚满,胸中结噫气,或伏饮膀胱留饮,宿水等症。大抵此微咸以软坚,性利以下气水,实消伐之药也。《本草》有定惊悸、补中气之说,窃思心包之间,往往令人病惊,旋复破逐饮,痰饮去则胞清净而无碍,五志自宁,惊悸安矣。又饮消则健,肿健则能运饮食,中气自受其益而补养矣。又:童峰云,若热,则多烦热湿痰,则多倦怠软弱;,则多瘫痪奇症;凉,则多痛癫疾;冷,则多骨痹痿疾;饮,则多胁痛痛;食积,则多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变见,用旋复花虚实热,随加入,无不应手获效。

7.《本草正》:旋复花,降涎,通水道,消肿满,凡湿热者宜之。但其性在走,故凡见大肠不实及气虚阳衰之人,皆所忌用。

8.《本草正义》:旋复花,其治当以泄风寒,疏通为专,《录》治湿痹,皮间死肉,通血脉,宗爽去头,皆其轻疏泄之功也。以治风寒喘嗽,,最是正法。或谓旋复花者,不宜早用,则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扬之性本能上升。且《本》明谓其温,寇宗又以为辛,则疏,正其专职。若其结泄水,下气降逆等治,则类皆沉重下达之义,颇嫌其与轻扬之本性,不甚符《本旋复花金沸草,疑古人本有用其,而未必皆用其者。考草木花叶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义,亦其享赋使然,不容混。且则质重,则质轻,亦物理自然之性,况旋复花之尤为轻而上扬者乎。乃今人恒用其,而并不用,竟以重坠之功,责之轻扬之质,恐亦非古人辨物性之真旨也,且其,疏泄之力亦猛,宜于饮,而不宜于热,石顽已谓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误用之,嗽必愈甚,是亦以其轻扬,升泄太过,正与降之理相反。惟其轻灵之性,流动不滞,自能流通气化而宣窒塞,固非专以升见长。若但以逐水湿力治,似不如兼用其较为近理,《录》称其湿,其意可晓然也。

9.《本》:,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热,补中,下气

10.《录》:消胸上结,唾如漆,水,膀胱留饮湿痹,皮间死肉,中眵MIE,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11.《药性论》:肋胁,下水肿膀胱宿水,去逐大,止呕逆不下食。

12.《日华子本草》:明,治头风,通血脉

13.《汤液本草》:发汗吐下后,噫气不除者宜此。

14.《滇南本草》:祛头日诸风寒,止太阳、阳明头疼,阳明乳汁不通。(治)乳岩乳痈、红肿疼痛、暴赤火眼疾疼痛、祛、隐涩羞明伯日,伤风热咳嗽。老,走经络,止面疼,利小便,治单腹胀,凤肿痛。

15.《医人门》:逐水消痰,止噎。

16.《南京民间药草》:和苗,祛湿拔毒、消肿,水洗患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尿道口痒

下一篇 尿道变粗变硬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