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尿流呈波动状

动脉,属于动脉扩张性疾病,是动脉最常见的一种。近些年,我国动脉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的发病率约为8.8%。而且,有很多患者会在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动脉破裂,这类体破裂的患者死亡率可达90%以上。因此,医界也把动脉叫做人体的“定时炸弹”。(一)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动脉的最基本的病因动脉以下的......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动脉的最基本的病因动脉以下的动脉是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也是动脉最易成的部位,并常常延伸至动脉分叉处,仅有2%~5%的动脉发生在动脉,后者大多是动脉动脉的延伸所致。

  遗传性因素在动脉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有报道约有28%的患者一级亲属中有遗传性疾病。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细胞组织的缺陷也是动脉的发病因素,可表现为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和炎症反应,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细胞活性物质的浸润。

  (二)发病机

  为了解动脉成,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正常动脉壁的结构。弹力蛋白和原蛋白是动脉壁最重要的结构成分,它们与平滑细胞一起共同构 成动脉的中膜。正常情况下,弹力蛋白呈折叠的筛状结构。在外力作用时,可以比其自然长度伸展70%,为动脉提供纵向上的回缩牵力和周径向上维持动脉 正常面积的牵力,是动脉壁承受压力负载的第一级力量,它的降解是动脉样扩张的键起始步骤。动脉壁中原蛋白的式是原蛋白Ⅰ型和Ⅲ型。 纤维由三螺旋缠绕的多肽链构成,伸展性虽小,但抗拉强度却比弹性纤维大20倍,其功能是维持动脉壁的抗张强度。正常结构时,动脉原蛋白是 照弹力蛋白承担负荷的式围成的,从而使动脉成为一个易于伸展的弹性管道。当负荷增加,且管持续伸展时,纤维即螺旋,并作为承担负荷的成分,而补充弹力蛋白的作用,使管减少膨胀。弹力蛋白是负荷的要承担者,而原蛋白则作为储备,充当起牢固而且几乎不扩张的安全网。二者构成的基质层 对压力负载有一个明确的界限。遗传基因的异常,弹力蛋白和原的降解,动脉硬化对基质连接层的毁损以及逐渐增大的冲压力,都集中作用于该层,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动脉成。

  1.动脉硬化的作用 由于动脉动脉硬化要发生于老龄人群,两者常并存,故人们一直认为动脉动脉硬化演变的结果,并常把之描述为“动脉硬化性的动脉 ”。研究表明,粥样硬化动脉成和扩张有。其可能机制要有以下3个面。首先,由于缺乏滋养管,人动脉壁的养供应要来源于管腔液的 弥,而动脉硬化斑块及其附壁栓的成,势必造成养弥障碍,导致动脉膜、中膜的坏死,使管壁力量薄弱,易于动脉。其次,动脉硬化斑块落后,裸的平滑细胞将激活原酶,使大量的原蛋白降解,这也是导致动脉壁中膜薄弱易于成的因素之一。此外,在低切应力区域(如动脉分叉的上),流迂液中的致硬化因子与管壁接触时间延长,硬化斑块及其附壁栓使分叉处的两个髂总动脉径更狭窄,从而使动脉壁承受更大的反射压力,也极易诱发动脉成。

  Allardice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腿部及颈部动脉硬化表现的病人中,动脉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Gaspar通过对进动脉手术的病人的研究发现,在约44%的病人中同时患有动脉硬化性疾病。  尽管近来的研究提示动脉硬化很可能是一种与动脉相并存的疾病,在其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趋动作用。但多数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动脉硬化仍是动脉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2.动脉结构缺陷与动脉结构成分的变化 是导致动脉壁力量减弱,是动脉成必不可少的局部因素。首先与动脉相比,动脉壁比较薄弱,弹力蛋白层数显著减少,往往低于40层。实验 明,当动脉的弹力蛋白层破坏降至40层以下时,就易动脉。弹力蛋白的半衰期为70年,这刚好与临床上动脉的发病高峰时期相一致。其次, 动脉的滋养管较少,其中膜、膜的养供应要来源于管腔液的弥。当有动脉硬化斑块成时,可导致养弥障碍,以至膜、中膜坏死,管壁变得薄弱。再次,动脉壁的修复能力较弱。平滑细胞在管壁受到损伤的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该细胞需要在冲压震荡力的刺激下原和弹力蛋白。由于 动脉的僵硬度较大,冲压对平滑细胞刺激的震荡力减少,其成动力下降,再加上管发生性扩张后,有许多平滑细胞被纤维化的结缔组织所代替,使得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的成减少。定量分析显示,正常动脉中层的干重组织中弹性纤维占35%,但在动脉患者仅占8%。已有的动物模型明,在动脉滴 注弹力蛋白酶或一段动脉用弹力蛋白酶浸,破坏弹性蛋白,均可导致动脉成。1988年Loosemore等人也提供了原蛋白质和 量的变化,可能是动脉成基础的据。就这样,动脉壁的基质不断失活和降解,同时又不能得到有效的养和及时的补充、修复,使得动脉壁不断变薄,强度下降,最终导致动脉的出现。

  动脉的局部负荷增加,在动脉成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动脉系统中,由近端向远端,其顺应性逐渐变小,加上其先天的上阔 下窄的椎结构,使得动脉壁承受的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另外,传向周围动脉冲在动脉被反射放大。其大小决定于动脉和分叉后径的比例。当两个髂总动脉径的总和是动脉径的1.1~1.2倍时,该反射最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该比例逐渐下降,50岁时已降至0.75。临床上 动脉以下的动脉动脉的发病率最高,这是由于在高龄患者常伴有动脉硬化疾患,动脉硬化斑块及其附壁栓,使分叉处的两个髂总动脉径更狭窄,从而使动脉水平以下的动脉段承受更大的反射压力,加之局部致硬化因子的滞留时间较长,从而使该部位动脉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3.遗传因素的作用 研究表明,动脉具有家族遗传的倾向。Johnson和Koepsell对250例动脉患者及对照者的家族史进了比较,发现19.2%的患者 与已知的动脉病人具有一级系,而在对照者中仅为2.4%,其患病的危险性增加了11.6%,尤其同胞兄弟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动脉遗传要为 X染色体的伴性遗传,以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弹力蛋白和原蛋白的遗传缺陷,会直接动脉壁的薄弱,而各种酶的遗传变化,则使动脉壁基质结构蛋白的失活和降解增加,以及其间的整受到破坏,从而间接导致动脉壁的薄弱,如Marfan综征发生的胸动脉

  (1)与弹力蛋白降解有的基因变异:弹力蛋白的基因变异尚未在动脉病人中得到实。前比较清楚的是第16号常染色体长上的结珠蛋白基因和与其相邻的固醇酯转 移蛋白基因的变异。动脉患者当中,结珠蛋白α1等位基因的表达频率明显增加,致使结珠蛋白的成增多,该蛋白可以促进弹力蛋白酶对弹力蛋白的降解,从而影响到动脉壁弹力结缔组织的完整性,导致动脉的发生。而固醇酯转移蛋白基因的变异,可影响到脂类代谢,使患者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下降,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升高,导致动脉硬化的出现,间接促进动脉成和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α1-AT(α1抗蛋白酶原) 基因表达的缺失。α1-AT是弹力蛋白酶的要抑制。负责α1-AT的基因表型约35%为单合子基因,这种基因表型在约90%的动脉病人中不发生 表达,从而使α1-AT的抑制水平明显下降。弹力蛋白酶的活性则显著上升,大量的弹力蛋白被降解,动脉壁变得薄弱,易于动脉的发生和发展。

  (2)与原蛋白及其代谢有的基因变异:Ⅲ型原基因的一个或单个碱基发生突变,其619号位的甘氨酸被氨酸所取代,可起Ⅲ型原蛋白的 异常表达,实验已经证明这与动脉成有。但由于该基因突变表现为个性化,而未在广大病人中得到实。最近一项于54例动脉患者基因变异 的研究结果提示,Ⅲ型前原蛋白的基因突变虽仅存于少数患者,但单个氨基酸残基的替换也会使原蛋白发生深刻地质的变化,该基因突变在动脉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原代谢有原酶抑制体的基因则位于X染色体上。在动脉病人中,该基因出现缺失,原抑制体的成减少,原酶抑制水平降低,最终导致原的降解明显增加,动脉壁薄弱,动脉成。  

总之,动脉的遗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机制,它牵涉到数个不同的基因,正是由于这些基因的相互协同作用,才导致了动脉的发生和发展。

  4.酶化的作用

  (1)弹力蛋白酶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动脉患者壁弹力蛋白酶的含量及活性均高于动脉阻塞患者。另外,在动脉硬化发生后,动脉壁的平滑细胞受刺激大量产生和分泌SME。这两种弹力蛋白酶的大量增加,使弹力蛋白的降解率 异常升高,其正常的折叠筛状结构被破坏,在纵向及周径向上均不能提供足够的弹性牵力,从而造成动脉,进一步扩张成。整个动脉弹力连接组织的裂解破坏,为动脉成奠定了基础。弹力蛋白酶活性的升高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吸烟、创伤压等可促使弹力蛋白酶的活性在原来的基础上升高2倍。

  (2)原酶的作用:研究表明,动脉患者动脉原酶浓度及活性均增加。其可能机制为原酶抑制体基因表达的缺失。另外当弹力蛋白被降解后,动脉成的球状变,也能激活原酶。在浓度和活性均增加的原酶的作用下,原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降解显著增加,使动脉壁的抗张强度明 显下降,当原的储备耗竭,无法承受因弹力蛋白失活所转嫁的压力负载时,动脉即发生破裂。

  (3)金属酶的作用:1984年Tilson等在制作动脉的动物模型时发现,小铜代谢的缺乏,将起一种含铜的金属酶——溶解氧化酶的活性下降,而该酶对原和弹性蛋白的整连接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该酶的缺乏,将导致动脉壁的薄弱,易于动脉的发生。Menkes综征的患者中也同时发现有动脉壁弹性组织的减少和铜代谢的异常,说明金属酶的异常在动脉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1994年Kare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动脉 患者当中,与锌有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的活性均增高,该酶要负责管壁中基质成分的降解,而动脉壁正常基质成分的破坏,将导致动 壁的薄弱,严重时可动脉

  5.危险因素 以上诸多因素为动脉成的基本条件,而各种危险因素则在动脉的发生发展当中起了促进作用。

  (1)吸烟:二十多年前即明确了吸烟与动脉之间相密切,动脉的发生率随着香烟消费的升高而增加。这除和香烟焦油中多种有毒成 分有外,烟草燃烧时产生的态物质被吸收入后,可以将蛋氨酸氧化成蛋氨酸亚砜,从而致α1-AT失活,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增加,加重动脉壁弹力蛋白的 降解,动脉壁力量的减弱,导致动脉的发生和发展。统计表明,吸烟者死于动脉破裂比不吸烟者多4倍,而吸烟成癖者比后者要多达14倍。

  (2)炎症反应:在4%~10%的动脉病人,手术时发现具有较厚的白色壁,与周围粘连紧密,这就是所谓的“炎性动脉”。其特征为 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常蔓延至动脉壁外远处的周围组织前认为这种动脉性变化,是动脉壁成分的自身免疫反应,脂质氧化产物——蜡样质,渗出毗邻组织 起的。

  对任何动脉动脉壁进组织检查, 均可以见到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并且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在外膜和中膜的炎症浸润范围是与触诊时的压痛和扩大的动脉直径相的。近来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活化的T、B淋巴细胞均参与慢性炎症反应。在炎症过程中巨噬细胞分泌的TL-1B和TNF-α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刺激金属蛋白酶的产生,促进结缔组织的降解,从而削弱和破坏动脉的中层,因而炎症也可能是动脉的诱因之一。

  (3)创伤的影响:有文献报道,10例病人在历剖探查术后36h出现动脉的破裂。这很可能是剖探查打乱了基质蛋白结缔组织成代 谢与分解代谢之间的动态平衡,而成为促使动脉破裂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手术创伤如肠切除、剖探查等均可动脉弹力蛋白酶活性的明显增加。

  (4)压的作用:压也是动脉的危险因子,它与其发病率的增高和破裂危险性的增加均有联系。近来动脉的紧缩棉线小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压的存在是动脉成的基本条件,特是收缩期压对动脉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是否压参与了动脉成或只促进已削弱 的动脉壁发生扩张,尚未得出肯定的结论。

  (5)高龄的影响:动脉是一种老年性疾病,50岁以下者少见。正常情况下,动脉结构的改变是与年龄相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壁的弹力蛋白纤维发生降解、断裂和钙化。老化的动脉壁无法抵制动脉性扩张因子的作用,于是在老年导致动脉的发生。

  综上所述,动脉的发生和发展是诸多动脉壁薄弱和增加其负荷的因子长期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弹力蛋白的降解和失活,将导致动脉成,这是成键因素。而原储备的耗竭则可起不可逆的、连续的动脉的扩张,乃至最后的破裂。吸烟、炎症、创伤、高龄、压等危险因素对动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动脉的诊断要靠临床症状和 结有创性或无创性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前随着高龄和动脉硬化的增多,动脉也在增加。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筛选出这类病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诊断上仍然强调病史、查体和有机配影像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否则单纯强调临床表现或影像检查都不利于诊断和治疗。

  6.病理 动脉壁一般为单个球或棱,也有多发者。组织检查可见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弹性蛋白含量减少;中膜和外膜慢性炎症,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并含大量免疫球蛋白,提示自身免疫反应。无论哪种动脉壁都有膜消失和弹力层断裂,当动脉压力超过动脉壁的膨胀极限时,动脉将破裂。几乎所有动脉都有凝块,凝块可机化和感染,凝块落可起远端动脉栓塞。B型超声波扫描随访动脉,发现体直径平均每年增长3.8mm。创伤动脉、感染性动脉假性动脉都是动脉壁破裂后成的动脉旁搏动性肿,都属于假性动脉

  病理类型:

  (1)分类:动脉壁的结构可以分为3类:

  ①真性动脉壁各层结构完整,病因多为动脉硬化性。

  ②假性动脉:为动脉破裂后成,无完整动脉结构壁由部分动脉膜和纤维组织构成,流通过动脉动脉真实管腔相交通,临床多见于创伤动脉

  ③夹层动脉动脉膜破裂后,动脉动脉膜及中膜间穿,使动脉壁分离、膨出,体远端动脉膜可另有破,与动脉真腔再相通,呈夹层双腔状。动脉成附壁栓,可继发感染壁薄弱处可破裂,起严重出而导致生命危险。

  (2)分型:体侵犯部位的不同,动脉可分为2型:

  ①动脉水平以上的高位动脉,也可称为胸动脉上型动脉

  ②动脉位于动脉水平以下,称为动脉下型动脉。临床上多见于动脉水平以下,髂动脉以上的动脉。此类型动脉体近远端都有一段动脉壁较为正常,这就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诊断

  1.疼痛 疼痛是动脉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 约在1/3的病人表现出疼痛。其部位多位于部脐周,两肋部或部,疼痛的性质可为钝痛、胀痛、刺痛或刀割样疼痛。一般认为疼痛是壁的张力增加,动脉外膜和后腹膜的牵,压迫邻近的躯体神经所致。巨大的动脉体侵蚀柱,亦可神经性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突然的剧烈腹痛往往是动脉破裂或急性张的特征性表现。动脉急性扩张起的疼痛特点与其破裂极其相似,很难区。疼痛均为持续性,为剧烈的刀割样疼痛,并且不因为体位变动而缓解。只是动脉急性扩张时出现的疼痛多不伴有压或休克。 正因疼痛的表现如此重要,故把动脉突然出现腹痛则视为最危险的信号。疼痛是和手术适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与手术的死亡率有。一般无疼痛非破裂型动脉病人择期手术的死亡率为4.9%,而在有疼痛非破裂型其死亡率竟高达26.5%,尤其是有疼痛伴压痛的患者,手术死亡率可高达单纯腹痛患者 的2倍以上。

  由于动脉的疼痛表现多种多样,不具备特异性,临床上常导致误诊及病情的急剧恶化。少数情况下,一个控制性(肿阻塞破裂等)动脉破裂的病人,由于少量失和反射性动过速,可伴有绞痛的症状,对此必须很好区,以防误诊。

  2.压迫症状 随着动脉体的不断扩大,可以压迫邻近的器官起相应的症状,临床上比较多见。

  (1)肠道压迫症状:这是动脉最常压迫的器官。由于十二指肠的活动性较小,因受到压迫可早期出现症状。可表现出部不适,饱满感,食欲下降,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排排便停止等不全或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多半误诊为肠道的其他疾病,延误了动脉的早期诊断。

  (2)泌尿系受压迫症状:由于动脉压迫或炎症性动脉侵犯到输尿管时可以出现输尿管的梗阻,肾盂积液,并且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可出现部的胀痛,甚至向沟区放的剧烈腹痛。并且可伴有血尿。由于解剖系,左侧的输尿管最易受累。

  (3)管压迫症状:临床上比较少见,患者多表现为区的不适和厌油腻食。严重者可出现周身皮肤和巩膜的黄染,小便赤红,大便为陶土色。生物化检查呈梗阻性黄疸的改变。

  3.栓塞症状 动脉栓,一旦发生落便成为栓子,栓塞其供的脏器或肢体而起与之相应的急性缺症状。如栓塞部位为肠系膜管,表现为肠缺,严重者可起肠坏死。患者出现剧烈的腹痛便,继而表现为压和休克,以及全腹膜刺激症状。栓塞至动脉,则可脏相应部位的梗塞,患者表现为剧烈的 痛和血尿。栓塞至下肢动脉时,则出现相应肢体的疼痛,搏减弱以至消失,肢体瘫痪色苍白,以及感觉异常等。

  4.部搏动性包块 这是动脉最常见最重要的体征。多数患者自觉窝部或脐周围有跳动感,约有1/6的病人自述心脏下坠到腔,这种搏动感以仰卧位和夜间尤为突出。肿块 多位于左侧部,具有持续性和向着多向的搏动和膨胀感。肿块上界与肋弓之间能容纳二横指者常提示病变在动脉以下。如无间隙,则提示动脉多位于动脉以上。同时部触诊也是诊断动脉最简单而有效的法,其准确率在30%~90%之间。虽然触知部搏动性肿块可确诊动脉,但体的大小和范围还尚需其他助检查来确定。肿块表面可以压痛,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和(或)扪及震颤。部分肥胖腹水以及查体不作的病人,可导致动脉触诊的失败。当然,临床上尚需与腺肿物,其他后壁的囊性病变或动脉症相鉴

  5.破裂症状 动脉破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外科急 症。病死率高达50%~80%。动脉的直径是决定破裂的最重要的因素。据Laplace定律,管壁的负载压力与体的半径成正比。体的直径越大,则 其破裂的危险性越大。资料表明,动脉5年的破裂率为:体直径在4cm以者10%~15%,5cm以者20%,6cm者33%,7cm以上者为75%~95%。动脉的破裂率与体直径的线系,把直径在6cm以上者称之为危险性动脉。但近来大量的影像观察表明,当动脉的 直径达到5cm时,其破裂的危险性即明显增加,这一观点已得到管外科界的共识。  

Gronenwet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伴有慢性阻塞性疾患,及收缩期压的 病人,动脉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尽管小动脉的扩张速度尚不能很好预测,但用管超声及CT的追踪结果表明,压差增大的患者,动脉的扩张速度 亦明显增加。年平均扩大率为前后径0.4cm,横径0.5cm。而在普通患者中,前后径仅为0.19cm,横径仅为0.22cm。通常动脉在横向上的扩 张速度要大于前后向,因此动脉的横面多为,这恰好与动脉的侧破裂的事实相。  

动脉破裂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决定于其破裂的具体情况。一般说来,一个典型的动脉破裂具有以下三联征:突然出现的中部或弥腹痛压乃至轻度至重度的休克及搏动性的部肿块。动脉共有5种破裂式。依其具体式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1)向放式破裂:多为体前壁的破裂,临床表现多以重度的休克,难于救治,患者多于短期迅速死亡。多数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因此实际发生率要较临床统计数据高些。

  (2)向腹膜后破裂:多为动脉后侧壁的破裂,进入腹膜后间隙,腹膜后的肿。患者表现为中部刀割样疼痛,约有1/4的病人则以部和肋部的疼痛为,并向沟区和大腿部放,同时伴有冷汗面色苍白搏细数等休克的表现。容易和急性腺炎、肠系膜管栓塞、消化性溃疡穿孔和夹层动脉等疾病相混淆,故应很好鉴

  (3)限制性破裂:即破裂孔被肿阻塞,其临床表现与向腹膜后破裂表现相似。持续时间短的约十几分钟,长的可超过24h。慢性限制性破裂有时可被误诊为沟疝,神经病变等。其最终将发展成为放式破裂,因此应早期明确诊断并进手术治疗。

  (4)向肠腔破裂:成原发的动脉肠瘘。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腹痛、感染等症状。患者先有数日或数周的间断性消化道先驱出,最终导致大出而出现休克。特在男性病人,失贫血是其要的特征,而腹痛症状比较轻微。发热常为弛张热,培养细菌则与肠道正常菌群一致。少数情况下肠道细菌向下播,可化脓性关节炎或下肢的局限性感染。

  (5)向下腔静或髂静破裂:动脉-下腔静瘘或动脉-髂静瘘。其临床发生率小于1%。多发生于巨大的动脉。患者可有力衰竭、下肢张,有些患者瘘较大而产生不足,而出现左衰的临床表现。个患者有少尿肾衰的表现。部查体,在搏动性肿块的近端可触及震颤,听诊可闻及连续性的杂音,但通常以收缩期杂音

  据本病起病缓慢的病程,部脐周围或中上扪及有膨胀性搏动的肿块,可同时伴有下肢急性或慢性缺血症状;部扪诊体有轻度压痛,一些病例并可以听到管杂音及震颤,即可怀疑动脉。进一步彩色超声检查、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显示动脉直径大小,与邻近组织系,必要时行动脉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

1.迂过长的动脉部可扪及搏动性肿块时,但迂过长的动脉常位于中线的左侧,易推动。而动脉的边缘位于脐周中线并向两侧扩张,体较固定。

2. 腹膜后肿物和腺肿 这两种肿可有矢状向传导的搏动感,但没有膨胀感,而动脉有特殊的膨胀性搏动感。

B超、CT和MRI等检查均有助于鉴

1.疼痛 疼痛是动脉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 约在1/3的病人表现出疼痛。其部位多位于部脐周,两肋部或部,疼痛的性质可为钝痛、胀痛、刺痛或刀割样疼痛。一般认为疼痛是壁的张力增加,动脉外膜和后腹膜的牵,压迫邻近的躯体神经所致。巨大的动脉体侵蚀柱,亦可神经性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突然的剧烈腹痛往往是动脉破裂或急性张的特征性表现。动脉急性扩张起的疼痛特点与其破裂极其相似,很难区。疼痛均为持续性,为剧烈的刀割样疼痛,并且不因为体位变动而缓解。只是动脉急性扩张时出现的疼痛多不伴有压或休克。 正因疼痛的表现如此重要,故把动脉突然出现腹痛则视为最危险的信号。疼痛是和手术适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与手术的死亡率有。一般无疼痛非破裂型动脉病人择期手术的死亡率为4.9%,而在有疼痛非破裂型其死亡率竟高达26.5%,尤其是有疼痛伴压痛的患者,手术死亡率可高达单纯腹痛患者 的2倍以上。

  由于动脉的疼痛表现多种多样,不具备特异性,临床上常导致误诊及病情的急剧恶化。少数情况下,一个控制性(肿阻塞破裂等)动脉破裂的病人,由于少量失和反射性动过速,可伴有绞痛的症状,对此必须很好区,以防误诊。

  2.压迫症状 随着动脉体的不断扩大,可以压迫邻近的器官起相应的症状,临床上比较多见。

  (1)肠道压迫症状:这是动脉最常压迫的器官。由于十二指肠的活动性较小,因受到压迫可早期出现症状。可表现出部不适,饱满感,食欲下降,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排排便停止等不全或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多半误诊为肠道的其他疾病,延误了动脉的早期诊断。

  (2)泌尿系受压迫症状:由于动脉压迫或炎症性动脉侵犯到输尿管时可以出现输尿管的梗阻,肾盂积液,并且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可出现部的胀痛,甚至向沟区放的剧烈腹痛。并且可伴有血尿。由于解剖系,左侧的输尿管最易受累。

  (3)管压迫症状:临床上比较少见,患者多表现为区的不适和厌油腻食。严重者可出现周身皮肤和巩膜的黄染,小便赤红,大便为陶土色。生物化检查呈梗阻性黄疸的改变。

  3.栓塞症状 动脉栓,一旦发生落便成为栓子,栓塞其供的脏器或肢体而起与之相应的急性缺症状。如栓塞部位为肠系膜管,表现为肠缺,严重者可起肠坏死。患者出现剧烈的腹痛便,继而表现为压和休克,以及全腹膜刺激症状。栓塞至动脉,则可脏相应部位的梗塞,患者表现为剧烈的 痛和血尿。栓塞至下肢动脉时,则出现相应肢体的疼痛,搏减弱以至消失,肢体瘫痪色苍白,以及感觉异常等。

  4.部搏动性包块 这是动脉最常见最重要的体征。多数患者自觉窝部或脐周围有跳动感,约有1/6的病人自述心脏下坠到腔,这种搏动感以仰卧位和夜间尤为突出。肿块 多位于左侧部,具有持续性和向着多向的搏动和膨胀感。肿块上界与肋弓之间能容纳二横指者常提示病变在动脉以下。如无间隙,则提示动脉多位于动脉以上。同时部触诊也是诊断动脉最简单而有效的法,其准确率在30%~90%之间。虽然触知部搏动性肿块可确诊动脉,但体的大小和范围还尚需其他助检查来确定。肿块表面可以压痛,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和(或)扪及震颤。部分肥胖腹水以及查体不作的病人,可导致动脉触诊的失败。当然,临床上尚需与腺肿物,其他后壁的囊性病变或动脉症相鉴

  5.破裂症状 动脉破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外科急 症。病死率高达50%~80%。动脉的直径是决定破裂的最重要的因素。据Laplace定律,管壁的负载压力与体的半径成正比。体的直径越大,则 其破裂的危险性越大。资料表明,动脉5年的破裂率为:体直径在4cm以者10%~15%,5cm以者20%,6cm者33%,7cm以上者为75%~95%。动脉的破裂率与体直径的线系,把直径在6cm以上者称之为危险性动脉。但近来大量的影像观察表明,当动脉的 直径达到5cm时,其破裂的危险性即明显增加,这一观点已得到管外科界的共识。  Gronenwet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伴有慢性阻塞性疾患,及收缩期压的 病人,动脉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尽管小动脉的扩张速度尚不能很好预测,但用管超声及CT的追踪结果表明,压差增大的患者,动脉的扩张速度 亦明显增加。年平均扩大率为前后径0.4cm,横径0.5cm。而在普通患者中,前后径仅为0.19cm,横径仅为0.22cm。通常动脉在横向上的扩 张速度要大于前后向,因此动脉的横面多为,这恰好与动脉的侧破裂的事实相。  动脉破裂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决定于其破裂的具体情况。一般说来,一个典型的动脉破裂具有以下三联征:突然出现的中部或弥腹痛压乃至轻度至重度的休克及搏动性的部肿块。动脉共有5种破裂式。依其具体式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1)向放式破裂:多为体前壁的破裂,临床表现多以重度的休克,难于救治,患者多于短期迅速死亡。多数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因此实际发生率要较临床统计数据高些。

  (2)向腹膜后破裂:多为动脉后侧壁的破裂,进入腹膜后间隙,腹膜后的肿。患者表现为中部刀割样疼痛,约有1/4的病人则以部和肋部的疼痛为,并向沟区和大腿部放,同时伴有冷汗面色苍白搏细数等休克的表现。容易和急性腺炎、肠系膜管栓塞、消化性溃疡穿孔和夹层动脉等疾病相混淆,故应很好鉴

  (3)限制性破裂:即破裂孔被肿阻塞,其临床表现与向腹膜后破裂表现相似。持续时间短的约十几分钟,长的可超过24h。慢性限制性破裂有时可被误诊为沟疝,神经病变等。其最终将发展成为放式破裂,因此应早期明确诊断并进手术治疗。

  (4)向肠腔破裂:成原发的动脉肠瘘。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腹痛、感染等症状。患者先有数日或数周的间断性消化道先驱出,最终导致大出而出现休克。特在男性病人,失贫血是其要的特征,而腹痛症状比较轻微。发热常为弛张热,培养细菌则与肠道正常菌群一致。少数情况下肠道细菌向下播,可化脓性关节炎或下肢的局限性感染。

  (5)向下腔静或髂静破裂:动脉-下腔静瘘或动脉-髂静瘘。其临床发生率小于1%。多发生于巨大的动脉。患者可有力衰竭、下肢张,有些患者瘘较大而产生不足,而出现左衰的临床表现。个患者有少尿肾衰的表现。部查体,在搏动性肿块的近端可触及震颤,听诊可闻及连续性的杂音,但通常以收缩期杂音

  据本病起病缓慢的病程,部脐周围或中上扪及有膨胀性搏动的肿块,可同时伴有下肢急性或慢性缺血症状;部扪诊体有轻度压痛,一些病例并可以听到管杂音及震颤,即可怀疑动脉。进一步彩色超声检查、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显示动脉直径大小,与邻近组织系,必要时行动脉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预防

动脉病因动脉硬化,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必须从预防动脉硬化着手;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限制高固醇类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戒对防治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益处。一旦动脉成。则更要严格戒,同时要限制活动,不宜剧烈活动,避免生气急躁,以减少外因动脉的破裂。此外,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及激肽释放酶等药物防止继发栓的成和改善下肢缺

手术前要食用高蛋白养,手术后要注意观察压、搏,注意伤。如果功能都很好,手术后没有渗,应鼓励病人早期下床。如功能较差,鼓励病人咳嗽和活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星星草

下一篇 旋覆花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