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髋外侧肿胀压痛

髋外侧肿胀、压痛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诊断依据之一。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66~76岁。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3倍。Griffin和Boyd对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表明:伤后3个月的病人病死率为16.7%,大约是股骨颈骨折病人病死率的2倍。如此高病死率的原因为病人年龄较大;造成骨折创伤较重;骨折后失量大;治疗手术相对较大。由此可见,转子间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一)发病原因 直接暴力扭转常......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因

直接暴力扭转常致股骨转子间骨折

(二)发病机

老年人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甚易造成骨折。由于粗隆部受到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应力,翻畸和以小粗隆为支点的嵌压成小粗隆骨折,亦可由突然收缩造成小粗隆骨折。粗隆部质松脆,故骨折常为粉碎型。

检查

要诊断依据】

1.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走;

2.髋外侧肿胀、压痛;

3.下肢外旋和短缩畸明显,活动受限,有轴向叩击痛;

4.X线检查。

鉴别诊断

髋外侧肿胀压痛的鉴诊断:

1、髋部酸胀不适:髋臼发育不良所致的酸胀起初会位于膝关节,之后要位于髋部、大腿部、沟区。初期表现为髋部的酸胀不适,久站或长时间走后加重,休息后一般会稍有好转。多数患者会以为是劳累或者扭伤的缘故,而未加以重视。

髋臼发育不良又称髋关节位,是指髋臼未能得到良好发育成的一种髋部畸。其病理改变表现为髋臼变浅,致使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与覆盖不足。由于上述病理改变会使髋关节负重面积减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明显增高,逐步关节的损伤与退变,最终导致髋关节关节炎的发生,产生髋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受限。因此,髋臼发育不良的致残率很高。

小儿髋关节位,又叫小儿髋关节错缝,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发病年龄5―10岁多见,2―5岁次之,10---15岁又次之,偶有成人发生者(多为女性)。本病是儿童的多发病,女性儿童多于男性,约为6:4。此病发生后绝大多数患者必需借助手法复位可痊愈,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2、关节痛:民间俗称为胯痛。在医上,我们称其为关节痛,简称髋痛,表现为髋关节关节周围令人难受的疼痛。起髋痛的病因很多,不同年龄段各有其要原因。

3、髋撞击症:要表现为髋部疼痛,在变换髋部姿势时有弹响声,或者关节突然卡住的感觉。患侧髋部力量下降,急速奔跑或单腿支撑困难。严重的患者甚至不能侧卧。痛会使腿无法张髋关节、连走路时也可能感觉疼痛,以成人较多见的是慢性湿关节炎或退化性髋关节症。儿童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症之一的『佩特兹病』。

要诊断依据】

1.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走;

2.髋外侧肿胀、压痛;

3.下肢外旋和短缩畸明显,活动受限,有轴向叩击痛;

4.X线检查。

缓解方法

(一)治疗

1.牵疗法适应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对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较重脏疾患不适于手术者;骨折严重粉碎质疏松者,不适宜固定及病人要求用牵治疗者均适用。一般选用Russell牵法,肢体安置在带有屈膝附件的托马架上,亦可用胫。Russell牵的优点是可控制患肢外旋,对Ⅰ、Ⅱ型稳定性骨折,牵8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肢负重须持12周骨折坚实之后才可,以防翻的发生。

注意事项:

(1)牵重量要足够,约占体重的1/7,否则不足以克服翻畸

(2)持续牵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牵维持重量,一旦翻畸矫正后,不可减重太多,需保持占体重1/7~1/10的重量,以防翻畸复发。

(3)牵应维持足够时间,一般均应超过8~12周,骨折初步坚实后去牵,才有可能防止翻的再发。此法的缺点是,膝关节长期处于伸直位,易于发僵,需要很好地康复以恢复膝关节屈伸活动。因此,去牵后重点练习膝关节活动,然后扶拐下地,16周后,患肢才逐步完全负重。由于牵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病死率高,Horowitz报道为34.6%,所以前牵治疗已较少应用。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的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牢固的固定。而固定是否牢固取决于以下因素:

骼质量。

骨折类型。

③复位。

固定物的设计。

固定材料的置放位置。

近年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材料不断发展更新,其中常用的标准固定物可分为两类:

①滑动加压螺钉加侧,如Richards钉,DHS。

固定,如Ender针、带锁针、Gamma钉等。

(1)滑动加压螺钉加侧固定:20世纪70年代,滑动加压螺钉加侧始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其基本原理是将加压螺钉插入股骨头颈部以固定骨折近端,在其尾部套入一侧以固定骨折远端。Sanstegard等人对Richards钉固定的研究表明,骨折固定后,大部分负荷由Richards钉承担,而骨折部位所承受负荷很小。另外,加压螺钉穿出股骨头、加压螺钉切割股骨头等情况极少发生。Gurtler等人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髓腔固定(如Enders针)及加压螺钉加侧固定后的比较研究,发现后者的固定强度较前者高5倍。

由于滑动加压螺钉加侧系统固定后承受大部分负荷直至骨折;固定后股骨颈干角自然恢复,骨折端特部分可产生加压力,前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标准固定法。对不稳定的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转子部股骨移等提高稳定性的法,也很少应用。

操作步骤:Richards钉,DHS。

①自股骨大转子下2cm向股骨头颈部钻入导针。

②通过导针向股骨头颈部扩

③通过导针攻丝。

④拧入相应的加压螺钉。

⑤向钉尾套入侧

⑥用皮质螺钉将钢固定于股骨干。

⑦取出导针。

(2)固定:前常用的固定可分为两类,股骨髁-股骨针和股骨头-髓腔针。

股骨髁-股骨针:1950年Leizius首先应用针自股骨中段向股骨头穿入,以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1964年Kuntcher将其入点移至股骨髁。由于股骨髁皮质较薄,软组织覆盖少,因此更容易插入针。1970年Enders等人首先应用3较细而且更有弹性的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与Kuntcher针相比,Enders针更容易插入。在股骨转子部可分放置于压力、张力小梁处,提高固定的稳定性。在20世纪70~80年代曾得以广泛应用。

Enders针固定的优点:

A.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量少。

B.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快。

C.感染率低。

D.骨折延缓愈及不愈率低。

Enders针在广泛应用中,也暴出一些缺点,其中有,术后关节疼痛;出;针穿出股骨头;术后外旋畸等。近年来,Enders针的应用逐渐减少。

股骨头-髓腔针:股骨髓腔针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近年来有很大发展,要有Gamma钉、Russell-Tayler。重建钉、Uniflex钉等。其特点是通过针插入一螺栓至股骨头颈(Interlocking)。其优点:A.有固定角度的螺栓,可使股骨颈干角完全恢复。B.可有效防止旋转畸。C.骨折复位,固定使骨折端干扰减少,提高骨折愈率。D.中固定,固定物所受弯应力较钢减少,固定物断裂发生率降低。股骨髓腔针已逐渐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特是粉碎、不稳定型的首选固定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髋关节痛

下一篇 髋外侧酸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