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狭眼凤尾蕨

本种易与线羽凤尾Pteris linearis Poir.混淆,要区在于羽轴两侧的网眼狭长,两端通常出自裂的基部,自向外有5-6条单一小。模式标本采自拉丁美洲买加。植株高70-110厘米。直立,木质,粗壮,粗2-2.5厘米,先端密被褐色鳞片簇生;柄长40-60厘米,基部粗3-5毫米,浅褐色并被鳞片,向上为禾秆色至浅绿色,稍有光泽,无毛,偶有少数鳞片,上面有狭纵......
目录

形态特征

狭眼凤尾蕨植株高70-110厘米。直立,木质,粗壮,粗2-2.5厘米,先端密被褐色鳞片簇生;柄长40-60厘米,基部粗3-5毫米,浅褐色并被鳞片,向上为禾秆色至浅绿色,稍有光泽,无毛,偶有少数鳞片,上面有狭纵沟;叶片卵形,长40-55厘米,宽20-30厘米,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侧生羽片8-10对,斜展,对生,下部的有短柄,相3-5厘米,上部的无柄,阔披针,长15-2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具长约2-3厘米的狭披针长尾,基部阔楔形,篦齿状深羽裂达到羽轴两侧的阔翅(宽达8毫米),羽片状、大小及分裂度与中部的侧生羽片相同,但有长约1.5厘米的柄,最下一对羽片的基部下侧有1(有时2)篦齿状深羽裂的小羽片状和上侧的羽片相同但较短小;裂20-25对,互生,近平展,缺刻钝,间隔宽2-5毫米,镰刀状阔披针至镰刀状长,长1.8-3.5厘米,宽5-7毫米,部稍狭,先端钝,基部稍扩大,全缘羽轴下面隆起,禾秆色,光滑,上面有浅纵沟,沟两旁有短刺叶脉稍隆起,两面均明显,裂基部上侧一小与其上一的基部下侧一小联结成一个,在羽轴两侧各成1列狭长的并与羽轴网眼,在上有5-6条伸向叶缘的单一小网眼外的小部2-3对为单一外,其余均自基部以上分为二叉,斜向上。干后厚纸质,灰绿色,无毛;叶轴禾秆色,光滑,上面有狭纵沟。囊群线形,沿裂边缘延伸,裂最先端不育囊群盖,浅褐色,膜质,全缘,宿存。

生长环境

生于稍干的疏阴之地,海拔250-1500米。

分布范围

台湾(高雄、阿里山)、海南广东(珠江沿海岛屿、汕头)、广西(百色)、云南(莲江,临沦、勐海、思茅、允景洪、易武、金平、河市)。也产于中南半岛、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大洋洲、马达加斯加买加、巴西等热带地区。

主要价值

全草:苦,。止,收敛,止痢。用于痢疾泄泻外伤

繁殖方法

播种在线形孢子囊尚未成熟时,用塑料袋将其整个叶片套好,待到叶片孢子成熟落后剪下套袋叶片.收集孢子以备播种。播种可播在小苔上,困其保温性能好,置于半阴处.可加速孢子;当小苗高1~2厘米时.收其切块分裁于小盆 亦可播于腐土上,先把腐土过筛后置于锅消毒. 再装入盛有少量碎砖粒或木炭屑作排水层的浅盆中.把盆放人池中浸水,待干的腐湿润后.将盆端出,把孢子均匀撒播于土表,因孢子颗粒细小不要覆土.盆用玻璃或塑料薄膜盖严实.把浅盆艘在避光阴湿她.保持20~23℃ 的温度,常揭覆盖物喷雾保湿,约30 天后,孢子即可萌发长出状原始体,待其布满盆面后,将其切割成小块带土移栽于小盆中。

栽培技术

移栽

5月份结对老植株换盆时进,将株丛带切分为数株,每株带3~5,分上盆栽植,成为2株或2株以上新的植株

换盆

常年翠绿,宜用紫砂晦盆或釉晦盆,色泽用深紫、浅红、淡黄为佳,盆以较浅的盆、六角盆为多 盆土要求肥沃疏松、排水通气性好而富吉腐殖质,笔者常用腐土、泥炭土或田园土、砻糠灰或细河砂等量配制成培养土。上盆和换盆通常结分株繁殖孢子繁殖时进。一般每隔2—3年换一次盆。

养护

养护管理湿润、凉爽的环境,耐阴性强. 室外栽培应遮阳50%~60%或置于树荫下为佳生长期应勤浇水并多往面喷水,宜常保持土壤植株湿润,切忌盆土长时间过湿或盆积水 每月浇施l~2次稀薄液肥。冬季在5℃ 以上可安全越冬。

本种提示

本种易与线羽凤尾Pteris linearis Poir.混淆,要区在于羽轴两侧的网眼狭长,两端通常出自裂的基部,自向外有5-6条单一小。模式标本采自拉丁美洲买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