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营养不良性水肿

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edema)又称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是一种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时间的负氮平衡,以致浆蛋白减少,体渗透压降低,出现全身性水肿为其特征。本病常发生于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如非洲地区,是当今世界最流的一种养不良,多见于6个月(断奶后)至5岁小儿。本病在我国较为少见。近期调查表明,我国龄前儿童的热能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尚显不足,尤其是优质......
目录

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于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如非洲地区,是当今世界最流的一种养不良,多见于6个月(断奶后)至5岁小儿。本病在我国较为少见。近期调查表明,我国龄前儿童的热能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尚显不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

病因病理

蛋白质吸收障碍

长期腹泻,慢性痢疾以及肠结核等在起病原因中占重要地位。这些疾患既影响食欲,又妨碍蛋白质的吸收。个婴儿由于幽门痉挛或梗阻而致长期呕吐,或由于缺乏蛋白酶而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质,也可发生水肿

蛋白质消耗过多

脓胸脓肿腹水、大量失、外科伤流及严重灼伤等可使体蛋白质大量丢失。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疟疾等使体蛋白质过度分解,都可致养不良性水肿

蛋白质成障碍

肝脏成各种浆蛋白,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酶原,亦能成部分球蛋白。肝脏疾病如硬变、炎都使功能减退,虽然蛋白质的供给和吸收正常,但成蛋白质的功能降低,因而浆蛋白低下,遂发生水肿腹水症状

喂养不当

膳食中供给的蛋白质总量和优质蛋白长期不能满足需要,而能量供给尚能维持最低水平,多见于婴儿母乳量长期不足又未添加乳类制品,或仓促断奶。

临床表现

水肿出现前小儿已有养不良症状,如生长发育落后,消瘦、松弛,苍白无力,怕冷,精神不振或易激动,先贪食,后厌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则逐渐出现水肿,但在泻痢患儿亦可短期出现水肿,最短者仅十余日。

水肿是本病征,两侧对称,先见于下肢,尤以足为显著。病程较久者部、骶部、外生殖器,甚至手,均见显著的凹陷性水肿。严重病例可于壁、面、眼睑以及结膜等处发生水肿面部水肿大都为浮肿而不见凹陷现象。下肢的水肿显著,与胸及上肢的瘦削相比,适成对照。腹水胸腔积液仅偶见于极重病例。

婴儿时期的轻度水肿,往往因皮肤弹力很好,不易认识,须注意体重的突然增加,在一天增长几百克,是水肿的可靠标志。

其它症状常表现一般虚弱和精神抑郁,并缺乏抗感染的能力。皮肤干发凉,有鳞屑,或呈鸡皮状,失去弹性,易生褥疮,伤也缓慢。毛发干变黄,并易落。指甲生长迟缓。尿量减少。搏与压减低,电图各波的电压都低下。

辅助检查

1.浆蛋白低降尤以浆白蛋白的降低最有诊断价值。水肿严重时,浆总蛋白量大都在45g/L(4.5g/dl)以下,浆白蛋白大都在20g/L(2g/dl)以下。至水肿完全消失时,则浆总蛋白大都达55g/L(5.5g/dl),浆白蛋白大都在25g/L(2.5g/dl)左右,可称为水肿的"临界水平"。浆球蛋白的变化甚大,有时正常,有时增加或减少。球蛋白增加时,若仅测验浆总蛋白是不可靠的。此时浆总蛋白可能正常,而浆白蛋白已低于临界水平。

2.尿检查正常蛋白质阴性。水肿加剧时,尿钠盐量减少。

3.贫血由于体缺乏蛋白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均可降低,且患儿多同时缺乏其它物质,更使贫血加重。

临床诊断

1.病史 有食物摄取蛋白质不足或消耗增多等,婴幼儿最小生理安全需要量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

2.临床特点 以水肿要表现和相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人体测量结果。

3.生化检查特点 浆蛋白降低最具特征性外,其余同养不良消瘦

4.治疗反应 予以高蛋白饮食治疗迅速奏效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源性水肿要是右衰的表现,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侧,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常卧床者以骶部为明显。面部一般不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2.源性水肿可见于各型肾炎肾病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

3.源性水肿失代偿期硬化起,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养不良性水肿的特点是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皮下脂肪减少所致组织松弛,组织压降低,加重了水肿液的潴留。水肿常从足部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治疗

分析和治疗病因与调整养同时进。对严重患者,须首先卧床休息,减少其热能与蛋白质的消耗。在水肿消失及并发症痊愈后,即宜鼓励活动,制定适当的生活制度。

对严重水肿病例应暂时限制食盐,待水肿消退后,应及时恢复食盐量,以免食欲减退而不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传统疗法

通常养不良性水肿的传统治疗法是行气健脾湿,通化痰,活祛淤。“治水先治水自退。”民间治疗本病的良妙药有:

木蝴蝶40克、党参25克、姜黄25克、苏梗20克、鲜竹沥15克、神曲15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茜草10克。

用法:一起成汤,加2500毫升水,大沸腾,转为小一小时。每服两次,饭后一个半小时服药汤,每天服一,三为1疗程。

疗效:用药1疗程,有效率达85%。

饮食

饮食应注意及时补充蛋白质。对未肠道疾病,应迅速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于数日可达每日每公斤体重2~4克。在摄入大量蛋白质后2~3日,以至2~3周,患儿尿量增加,体重减轻水肿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注意限食盐。待水肿消失,应及时恢复盐的入量,以免食欲减退。而不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发烧脱水时,尤为重要的是矿物质的补充,应注意低钠,足量的钾,镁及适量的;补充多种维生素,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C;饮食应从少量始,随生理机能的适应和恢复而逐渐增加,并应少量多餐;据小儿的年龄、病情采用流质,半流质或软食等。饮食最好供给,必要时可采用肠外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运动损伤

下一篇 隐球菌感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