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新生儿全身水肿

水肿(edema)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突出表现是体重增加,系由体液在组织间隙积聚过多,致使全身或局部发生肿胀。出生时已有全身性水肿胎儿水肿(hydropsfetalis),并常伴浆膜腔积液。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新生儿水肿,多见于四肢、面和会阴部。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胎儿水肿,过去前者多见,近年来由于应用抗RhD清预防Rh型不溶血病,发病率已降低,非免疫性成为病因。......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因

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胎儿水肿,过去前者多见,近年来由于应用抗RhD清预防Rh型不溶血病,发病率已降低,非免疫性成为病因

1.心血管疾病

感染所致的炎、严重律失常、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各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瓣和三尖瓣畸动脉瓣狭窄、发育不良、房室共同通道、室等所致的力衰竭;或由于腔静、胸腔压迫腔静,使静回流受阻,压力增高而发生水肿

2.严重贫血

由Rh型不起的称免疫性胎儿水肿,此外在东南和西南各省如广东、广西、四川可因G-6-PD缺陷、alpha;地中海贫血胎儿非免疫性水肿。胎-母或胎-胎输严重者也可起。

3.浆蛋白低下

先天性肾病胎儿尿蛋白排出过多,先天性炎或硬化蛋白质成减少均可使浆蛋白低下胎儿水肿

4.其他

发育不良、淋巴管扩张症、肠道梗阻、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s综征)、翼状颈综征(Noonan综征)、21-三体综征、胎盘异常和孕妇患糖尿病及妊娠压综征等均可使胎儿发生水肿。少数查不出原因,如律失常未能及时发现。

(二)发病机

1.外液体交换障碍

在正常情况下,液与组织间液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要是受管通透性和渗透压的影响。全身毛细管都具有一定的通透性,水、无机盐类、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能相当自由地通过管壁,而大分子的浆蛋白等体物质则不易透过。当液流进毛细管时,动脉端滤出力量大于回流的力量,浆中的晶体物质随水进入组织间隙,组织间液。阻止液体由组织间隙回吸收入液的因素是毛细的液体静压(毛细管压)和组织间液的体渗透压。在静端回流量大于滤出量,大部分组织间液的晶体物质又随水透过毛细管壁返回液。阻止液体由滤出和促进液体从组织间隙返回液的因素是组织间液的液体静压和浆的体渗透压。另一部分组织间液则通过淋巴管回流入管。临床常见、外液体交换障碍的因素有:

(1)毛细管压增高:在全身或局部环障碍时,静端的毛细管压增高,阻碍组织间液回吸收到环,使淋巴液增加。当淋巴液生成量超过淋巴回流能力的限度时,遂使液体积聚组织间隙而水肿。此种情况见于力衰竭、硬化等。

(2)体渗透压降低:体渗透压是水分的要维持者。当体渗透压降低时,水分渗出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液积聚过多,水肿体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浆蛋白。当浆总蛋白低于4.5g%、白蛋白低于2g%或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时均可发生水肿先天性肾病征、硬化养不良性水肿均属于这种情况。

(3)毛细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不易透过正常的毛细管壁,但在病理情况下,毛细管壁的通透性可增加,大分子的蛋白体物质可透过毛细管壁而进入组织,使组织间液的体渗透压增高,组织间液增加,从而造成全身或局部水肿毛细管壁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

组织缺氧、代谢紊乱、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氢离子浓度增高等,均可使毛细管壁细胞基底膜和网状纤维成分发生蛋白变性、液化。

②某些细菌代谢产物分解。

③体产生某些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及慢性反应过敏物质等。

④炎症、受冷。

⑤由药物过敏起的水肿,也与毛细管壁通透性增加有

⑥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特发性水肿浆蛋白过低,除因分解代谢增强外,也和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有密切系。

(4)淋巴流障碍:在正常情况下,一部分组织间液由组织间隙直接返回管,另一部分由淋巴返回。因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很强,组织间液的蛋白质可以自由通过。正常人每天约有100g蛋白质从液滤出到组织间液,其中95%左右通过淋巴管导管回流入液。当淋巴系统受压,如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等,使组织间液不能淋巴管回流入液时,组织间液体渗透压增高,从而导致水肿力衰竭、硬化腹水等所起的水肿,与淋巴液生成速度超过返回静速度有

(5)细胞、外液水钠排泄障碍: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保持平衡,要由于晶体渗透压的作用,而后者又受钾、钠离子浓度的影响。钠离子为细胞外液的要成分,而钾离子则为细胞液的要成分。钠离子是影响细胞外液平衡的要因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要决定于钠离子浓度。当体钠潴留时,为了维持细胞外液的平衡,则通过摄入水分或脏调,使水滞留,从而导致细胞外液量增多而产生水肿。临床所见疾病起的水肿,即属水钠潴留。

2.体液排泄障碍体液的排泄要通过脏。脏对水盐平衡的调,是通过小球的滤过作用和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来完成。新生儿每天小球滤过液为14L,而由尿排出80~100ml。由此可见99%的滤过液又被近小管、襻、远小管和集管重吸收。当这些部位功能发生障碍时,则出现水肿

在新生儿期发育尚未成熟,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差,而且分泌系统(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和酶系统功能不成熟,往往影响脏对水和电解质的调,易造成水肿脱水、酸中毒。在未成热儿,上述功能要差,更易出现水肿

检查

1.生理性

正常新生儿的体液总量占体重的80%,高于其他年龄组,增加的部分要在细胞外液,因此正常新生儿具有一定程度的水肿早产儿尤为明显,甚至可出现指压痕,以手、足及眼睑等处明显。与新生儿尤其早产环中的利钠素水平较低有,影响脏排钠的作用和水分的排出。随着生理性体重下降,多余的液体排出后,水肿自然消失。

2.贫血

各种原因起的严重贫血可在新生儿出生后出现水肿,且水肿贫血程度不一定完全平。新生儿尤其体重维生素E贮存少,生后生长发育快,维生素E需要量大,缺乏时在新生儿后期出现水肿,以下部、外阴及大腿较明显,至生后6~8周贫血更明显,此时网织红细胞增高,增加或出现固缩红细胞。用维生素E治疗后,尿量增多、水肿很快消失。

3.源性

各种严重律失常、炎、先天性心脏病和弹力纤维增生症均可在新生儿期发生功能不全,而出现水肿。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增加(每天增加80~100g),吃奶时面部多汗,呼吸急促率加快,音低钝,可有奔马律,搏减弱,心脏大。先天性心脏病可有发绀心脏杂音。两末可闻及细湿?音。性肿大。水肿始位于眼睑和胫前,严重时水肿加重,并有少尿无尿。四肢张力低。肢体末端凉。X线检查显示心脏增大,搏动减弱,纹理增多增粗,电图往往有各种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动过速),并伴有房或室传导延迟,QRS低电压,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在V4RV1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超声动图可提示左室扩大和室功能损害。检查显示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谷草转氨酶、乳酸氢酶和磷酸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可有不同程度升高。

4.源性

新生儿尤其早产功能发育不成熟,小球滤过率低.如钠摄入量或静输液量过多易发生水肿。其他如先天性肾病泌尿系统各种畸成也均可水肿。先天性肾病多数有宫窒息,生后可有苍白、异常哭声、呼吸困难水肿水肿为凹陷性。严重时,胸腔、腔可产生积液。尿液检查除大量蛋白尿外,常见镜下红细胞,也可见轻度氨基酸尿和糖尿低蛋白血症清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降低。alpha;2-脂蛋白上升。固醇可升高或不增加。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压不高。母孕期常妊娠中毒症,早产胎盘大,常超过婴儿体重的25%,可达40%,绝大多数于生后1年死于感染。也有移植成功的报道。

5.低蛋白血症

浆蛋白低于40g/L或白蛋白低于20g/L时可水肿。见于等疾病。其临床表现是水肿多见于面、眼睑、下肢、上肢及颈、骶部,为凹陷性水肿水肿可随体位改变而加重。皮肤发凉、苍白,率较慢,尿量减少等。浆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尿正常或轻微异常。

6.新生儿硬肿症

冷季多见,与冻伤、感染、低氧血症等因素有,可因毛细管渗透性增加,间质液增多,呈可凹性水肿。又可因皮下组织饱和脂肪酸凝固,是非可凹性水肿。硬肿始于小腿,以后波及部、躯干、面部。硬肿处伴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凉,呈暗红色,严重者呈青紫色。体温低,哭声弱,吸吮力弱或拒食。肢体活动少。早产儿发病率较正常新生儿高。

7.分泌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有黏液水肿,皮肤粗厚,为非可凹性水肿,常伴反应低下、生理性黄疸延长及便秘症状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上腺皮质醛固酮代谢障碍均可发生新生儿水肿发性呆小病于新生儿后期出现,眼睑周围可有黏液性水肿,压之无凹陷。皮肤可呈纹状。体温低、嗜睡、少哭、喂养困难、吸吮缓慢,甚至拒食腹胀便秘。呼吸不畅。有鼾声生理性黄疸延长。反射收缩正常而舒张较慢。X线检查可见股骨远端和胫近端发育障碍。清蛋白结碘降低,无甲状腺者更低。清促甲状腺素放射免疫法测定,若出生72h清促甲状腺素浓度高于每毫升20微单位,便可确诊。清T3、T4浓度降低或在边缘水平。甲状腺吸碘率明显降低。糖及清碱性磷酸酶降低。

8.低钙血症

可导致新生儿全身性或仅两下肢水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离子参与调小管上皮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如钙离子减少,渗透性增高。钙离子与管的通透性也密切相,也可致毛细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皮下组织间隙。补充钙水肿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或母亲有糖尿病或妊娠压综征所生的新生儿。常于生后3~5天发生症状,其特点是两腿伸侧面有不同程度水肿,压之为凹陷性。水肿也可发生于四肢伸侧,呈局限性。同时伴有低钙性惊厥钙一般低于7.5mg/dl,磷正常或升高,清碱性磷酸酶正常。白蛋白量偏高,及gamma;球蛋白偏低。电图检查可有Q-T间期延长,有时偶见传导阻滞动过缓。本症预后良好,病程为3~7天,可自然恢复。

9.特发性水肿

原因不明,小儿一般状况好,水肿可自然消退,称为特发性水肿

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血尿化验等可对新生儿水肿病因做出诊断。对某些罕见的病因则需进一步特殊的免疫、分泌、染色体等检查。胎儿水肿应在产前即做出诊断,可从B超测出胎儿皮肤厚度,如5mm或有胎盘增大、浆膜腔积液可得出初步诊断。也可通过B超发现心脏,或通过羊水检查胎儿型、型免疫物质、红素、染色体核型或DNA以及血红蛋白电泳等,有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

鉴别诊断

1.淋巴水肿要见于特发性遗传性淋巴水肿,又先天遗传性橡皮病或Milroy病。由于外周淋巴管扩张起淋巴回流障碍。肢体肥厚,无指压痕,以下肢多见,不对称。个乳糜和(或)乳糜胸

2.单侧肢体肥大症:为先天发育异常,单一或单侧肢体肥大,无其他异常。

1.生理性:正常新生儿的体液总量占体重的80%,高于其他年龄组,增加的部分要在细胞外液,因此正常新生儿具有一定程度的水肿早产儿尤为明显,甚至可出现指压痕,以手、足及眼睑等处明显。与新生儿尤其早产环中的利钠素水平较低有,影响脏排钠的作用和水分的排出。随着生理性体重下降,多余的液体排出后,水肿自然消失。

2.贫血性:各种原因起的严重贫血可在新生儿出生后出现水肿,且水肿贫血程度不一定完全平。新生儿尤其体重维生素E贮存少,生后生长发育快,维生素E需要量大,缺乏时在新生儿后期出现水肿,以下部、外阴及大腿较明显,至生后6~8周贫血更明显,此时网织红细胞增高,增加或出现固缩红细胞。用维生素E治疗后,尿量增多、水肿很快消失。

3.源性:各种严重律失常、炎、先天性心脏病和弹力纤维增生症均可在新生儿期发生功能不全,而出现水肿。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增加(每天增加80~100g),吃奶时面部多汗,呼吸急促率加快,音低钝,可有奔马律,搏减弱,心脏大。先天性心脏病可有发绀心脏杂音。两末可闻及细湿?音。性肿大。水肿始位于眼睑和胫前,严重时水肿加重,并有少尿无尿。四肢张力低。肢体末端凉。X线检查显示心脏增大,搏动减弱,纹理增多增粗,电图往往有各种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动过速),并伴有房或室传导延迟,QRS低电压,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在V4RV1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超声动图可提示左室扩大和室功能损害。检查显示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谷草转氨酶、乳酸氢酶和磷酸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可有不同程度升高。

4.源性:新生儿尤其早产功能发育不成熟,小球滤过率低.如钠摄入量或静输液量过多易发生水肿。其他如先天性肾病泌尿系统各种畸成也均可水肿。先天性肾病多数有宫窒息,生后可有苍白、异常哭声、呼吸困难水肿水肿为凹陷性。严重时,胸腔、腔可产生积液。尿液检查除大量蛋白尿外,常见镜下红细胞,也可见轻度氨基酸尿和糖尿低蛋白血症清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降低。alpha;2-脂蛋白上升。固醇可升高或不增加。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压不高。母孕期常妊娠中毒症,早产胎盘大,常超过婴儿体重的25%,可达40%,绝大多数于生后1年死于感染。也有移植成功的报道。

5.低蛋白血症:当浆蛋白低于40g/L或白蛋白低于20g/L时可水肿。见于等疾病。其临床表现是水肿多见于面、眼睑、下肢、上肢及颈、骶部,为凹陷性水肿水肿可随体位改变而加重。皮肤发凉、苍白,率较慢,尿量减少等。浆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尿正常或轻微异常。

6.新生儿硬肿症:在冷季多见,与冻伤、感染、低氧血症等因素有,可因毛细管渗透性增加,间质液增多,呈可凹性水肿。又可因皮下组织饱和脂肪酸凝固,是非可凹性水肿。硬肿始于小腿,以后波及部、躯干、面部。硬肿处伴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凉,呈暗红色,严重者呈青紫色。体温低,哭声弱,吸吮力弱或拒食。肢体活动少。早产儿发病率较正常新生儿高。

7.分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有黏液水肿,皮肤粗厚,为非可凹性水肿,常伴反应低下、生理性黄疸延长及便秘症状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上腺皮质醛固酮代谢障碍均可发生新生儿水肿发性呆小病于新生儿后期出现,眼睑周围可有黏液性水肿,压之无凹陷。皮肤可呈纹状。体温低、嗜睡、少哭、喂养困难、吸吮缓慢,甚至拒食腹胀便秘。呼吸不畅。有鼾声生理性黄疸延长。反射收缩正常而舒张较慢。X线检查可见股骨远端和胫近端发育障碍。清蛋白结碘降低,无甲状腺者更低。清促甲状腺素放射免疫法测定,若出生72h清促甲状腺素浓度高于每毫升20微单位,便可确诊。清T3、T4浓度降低或在边缘水平。甲状腺吸碘率明显降低。糖及清碱性磷酸酶降低。

8.低钙血症:可导致新生儿全身性或仅两下肢水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离子参与调小管上皮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如钙离子减少,渗透性增高。钙离子与管的通透性也密切相,也可致毛细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皮下组织间隙。补充钙水肿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或母亲有糖尿病或妊娠压综征所生的新生儿。常于生后3~5天发生症状,其特点是两腿伸侧面有不同程度水肿,压之为凹陷性。水肿也可发生于四肢伸侧,呈局限性。同时伴有低钙性惊厥钙一般低于7.5mg/dl,磷正常或升高,清碱性磷酸酶正常。白蛋白量偏高,及gamma;球蛋白偏低。电图检查可有Q-T间期延长,有时偶见传导阻滞动过缓。本症预后良好,病程为3~7天,可自然恢复。

9.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小儿一般状况好,水肿可自然消退,称为特发性水肿

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血尿化验等可对新生儿水肿病因做出诊断。对某些罕见的病因则需进一步特殊的免疫、分泌、染色体等检查。胎儿水肿应在产前即做出诊断,可从B超测出胎儿皮肤厚度,如5mm或有胎盘增大、浆膜腔积液可得出初步诊断。也可通过B超发现心脏,或通过羊水检查胎儿型、型免疫物质、红素、染色体核型或DNA以及血红蛋白电泳等,有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

缓解方法

1.孕妇保健和养:胎儿的健康完全依赖母体的健康和养状况,因此首先做好孕妇的保健,保障充足的养,防止发生贫血、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等,防止维生素E、、碘等的缺乏,预防胎儿发生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预防发生胎儿新生儿水肿。同时避免发生各种感染,如孕早期病毒感染,常先天性心脏病等等。做好孕妇保健,避免早产,可预防多种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硬肿症等。

2.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产前检查型可以及早了解胎儿情况,尽早准备好新生儿溶血症的各项监测措施。

此外,还应对O型的孕妇进抗体效价的测定。检查时间为:第1次在妊娠16周,第2次在妊娠28~30周,此后每2~4周复查1次。半数以上该型孕妇在28周后产生抗体。当抗体效价1∶128时,警惕溶血发生的可能。另外B超检查也可帮助发现胎儿溶血,当发现胎儿有皮肤水肿、胸腔积液、肿大、胎盘增大,应考虑是否存在母胎型不的可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血小板聚集增强

下一篇 绣球防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