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
形态特征
苋菜为一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茎粗壮,绿色或红色,常分枝,幼时有毛或无毛。
苋菜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7厘米,绿色或常成红色,紫色或黄色,或部分绿色加杂其他颜色,顶端圆钝或尖凹,具凸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缘,无毛;叶柄长2~6厘米,绿色或红色。花簇腋生,直到下部叶,或同时具顶生花簇,成下垂的穗状花序。
花簇球形,直径5~15毫米,雄花和雌花混生;苞片及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透明,顶端有长芒尖,背面具绿色或红色隆起中脉;苋菜花被片矩圆形,长3~4毫米,绿色或黄绿色,顶端有长芒尖,背面具绿色或紫色隆起中脉;雄蕊比花被片长或短。胞果卵状矩圆形,长2~2.5毫米,环状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
生长习性
温度
苋菜喜温暖,较耐热,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对苋菜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10~12℃种子开始发芽,22~24℃最适发芽,超过35℃时发芽和出苗均受影响。苋菜不耐寒,生长中遇0℃以下低温就受冻死亡,温度低于10℃植株生长缓慢,最适生长温度为23~27℃,超过35℃时植株生长不良,纤维增加,品质变劣。
湿度
苋菜对空气湿度要求不严,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直播的苋菜,直根深入土层,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土壤水分充足则叶片柔嫩,品质较好。苋菜耐涝耐渍性较差,土壤湿度过大或地面积水,会影响生长以致死亡。露地生长的多枝大株丛遇大雨大风天气,易倒伏。
光照
苋菜属高温短日性蔬菜,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易抽薹开花,食用价值降低。不同品种抽薹开花也有早有迟,如广州高脚尖叶抽薹较早,而南京秋不老抽薹开花较晚。春季栽培,气温适宜,日照较长,苋菜抽薹晚,品质柔嫩,产量较高;夏秋播则较易抽薹开花,产品较粗老。
苋菜不择土壤,肥沃的砂壤土或黏壤土均可栽培。苋菜为喜肥作物,通常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最为适宜。贫瘠沙地、冷浆低湿地、结构不良的黏土地等不适宜栽培苋菜。苋菜对土壤适应性较好,酸性和碱性土壤都能生长,但最适pH值5.8~7.5。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苋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可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黏土或沙质土,偏碱性土壤最为合适,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条件下种植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采用直播,很少育苗移栽,以采收幼苗供食用。早春2~3月播种,多利用大棚和小拱棚栽培;春栽播种(4~5月),多套种在瓜类、茄果类及豆类下,或与其他绿叶蔬菜混播,分期播种,陆续采收。播种前要将菜地深翻,并撒石灰,每666.7平方米撒150千克。整地时施腐熟的人畜粪为基肥,每666.7平方米春播者约3500千克,夏播者1500千克,秋播者2000千克。畦面整细耙平,宜高畦深沟,畦宽1.2~1.5米为宜。每666.7平方米播种量0.5~0.75千克,播种期偏早,播种量稍大。播种后不盖土或盖薄土,或覆以细沙或草木灰或人畜粪尿。也可用镇土代替覆土。
播种后视天气和土壤进行浇水追肥,10天左右出苗。春季气温低,水分多,一般应控制浇水,只有在高温或干旱时才经常浇水。
从播种到长有2片真叶时,选晴天进行第一次追肥;约过12天后进行第2次追肥,当第一次间拔采收后进行第三次追肥,以后每间拔采收一次追肥一次。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每6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左右或2~3成腐熟人粪尿。并及时除去田间杂草。
夏秋季播苋菜只需3~5天出苗,出苗后应及时除草,并加强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在盛夏高温期,还需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保湿,做到昼盖夜揭,创造有利于苋菜生长的适温环境,并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在植株高15厘米左右时及时采收(可间拔,也可一次采收)。在采收前15天可追施2~3成腐熟人粪尿,在后期,追肥主要用速效氮肥,并及时浇水。否则急速开花结实,影响品质和产量。
苋菜梗即苋菜的主秆,俗称老苋菜,种植苋菜梗,是为制作霉菜梗提供原料。为了获得粗壮的主茎,要采用叶带毛秆粗壮的青绿色的苋菜梗专用品种;采用育苗移栽,按20×20cm株行距定植,施足基肥,多次追肥,使苋菜梗又粗又绿。由于苋菜梗在不少地方处于零星种植,至今尚无文献资料明确报道适于作苋菜梗的品种。
采收留种
苋菜是一次播种、分批采收的叶菜。第1次采收,多与间苗结合。一般在播种后30~40天开始采收,采收时要掌握收大留小,留苗均匀的原则,以增加后期产量。春播收2~3次,秋播收1~2次。亩产量可达1000~1500千克,春播产量高,秋播产量低。收获种子成熟后立即采收。
病虫防治
苋菜的虫害主要有蚜虫,可用40%乐果1000~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灭杀毙6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喷雾防治。苋菜病害有白锈病和病毒病。白锈病在发病初期可用58%雷多米尔一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同时每亩喷施30~50毫升增产菌或植宝素6000~9000倍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病毒病可用抗毒剂1号300~400倍液防治,由苗期开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或菌毒清200~5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开始出现不规则褐色斑块、叶背生圆形至不定形白色疱状孢子堆,直径1~10mm,严重时疤斑密布或连合,叶片凹凸不平,最终枯黄。发病初期选喷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陛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喷施1~2次即可。
主要危害叶片和茎。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灰褐色,直径2~4mm。茎部染病病斑为褐色,长椭圆形略凹陷。发病初期喷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炭疽·福荚呵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d停止用药。
褐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后期病斑中部褪色为灰褐色至灰白色,病健部分界明晰。发病初期喷50%的扑海凶。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即可。
病毒病
全株受害,早发的病株明显矮缩。迟发的病株叶片皱缩或卷曲,叶片不展平,有的出现轻花叶,有的出现坏死斑点。发病后喷施高锰酸钾600~1000倍液。或5%的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连喷数次,每隔5~7d喷1次。
成虫和幼虫均具有破坏性,在土中咬食刚播的种子的幼芽,咬断幼苗的根茎或咬成乱麻状,使幼苗倒伏、枯死。蝼蛄在土壤表层穿行形成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使幼苗缺乏肥水而枯死。
防治方法:
2、毒饵诱杀:用谷秕煮熟拌上90%的敌百虫,撒于田畦面。播种沟内,蝼蛄活动的隧道处。
种类介绍
主要品种
苋菜品种很多,依叶形可分为圆叶种和尖叶种。圆叶种叶圆形或卵圆形,叶面常皱缩,生长较慢,较迟熟,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抽薹开花较迟。尖叶种叶披针形或长卵形,先端尖,生长较快,较早熟,产量较低,品质较差,较易抽薹开花。
绿苋
叶和叶柄绿色或黄绿色,食用时口感较红苋和彩色苋硬,耐热性较强,适于春季和秋季栽培。主要品种如湖北的马蹄苋、圆叶青苋、猪耳朵青苋,南京的木耳苋、秋不老,杭州的尖叶青、白米苋,广州的高脚尖叶、柳叶、矮脚圆叶、犁头苋、大芙蓉叶等。
红苋
叶片和叶柄紫红色,食用时口感较绿苋软糯,耐热性中等,适于春季栽培。主要品种有杭州红圆叶,广州红苋,湖北圆叶红苋菜、猪耳朵红苋菜,四川大红袍等。
彩色苋
叶边缘绿色,叶脉附近紫红色,质地较绿苋软糯。早熟,耐寒性较强,适于早春栽培。主要品种有上海、 杭州一带的一点珠、尖叶红米苋,四川的蝴蝶苋、剪刀苋,广州的尖叶花红、中间叶红、圆叶花红等。
近种区别
刺苋 | |
---|---|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苋主治补气除热,通九窍。凉拌马齿苋具有清热利湿、涩肠止泻的功效;适合时有大肠湿热泄泻的人群食用。
陶弘景:苋实当是白苋,所以云细苋亦同,叶如蓝也。细苋即是糠苋,食之乃胜,而并冷利。被霜乃熟,故云十一月采。药方用苋实甚稀。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地上部分,晒后搓揉脱下种子,扬净,晒干。
性状:性状鉴别:种子近圆形或倒卵形,黑褐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淡。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通利二便。主青盲翳障;视物昏暗;白浊血尿;二便不利
各家论述:
《日华子本草》:益精。
《本草纲目》:苋实与青葙子同类异种,故其治目之功,亦相仿佛也。
《蜀本草》:《图经》说有赤苋、白苋、人苋、马苋、紫苋、五色苋,凡六种,惟人、白二苋实入药用,按人苋小,白苋大,马苋如马齿,赤苋味辛,俱别有功,紫及五色二苋不入药。
《本草图经》:人、白二苋,亦谓之糠苋,亦谓之胡苋,亦谓之细苋,其实一也,但人苋小而白苋大耳。霜后方熟,实细而黑。紫苋茎叶通紫,吴人用染菜瓜(一作染爪)者。诸苋中此无毒。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利二便。主痢疾;二便不通;蛇虫螫伤;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煮粥。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液熏洗。
注意:
脾弱便溏者慎服。
《随息居饮食谱》:痧胀滑泻者忌之。
各家论述:
陶弘景:赤苋:能疗赤下。
孟诜:补气除热。
《本草拾遗》:紫苋:杀虫毒。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
《本草衍义补遗》:苋,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与马齿苋同服下胎,妙,临产时者食,易产。
出处:《本经》
化学成份:叶含维生素C,嫩叶含99~121毫克%,较老叶含119~178毫克%。
性味:甘,凉。
陶弘景:冷利。
陶弘景:赤苋:能疗赤下。
孟诜:补气除热。
《本草拾遗》:紫苋:杀虫毒。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
注意:脾弱便溏者慎服。
《随息居饮食谱》:痧胀滑泻者忌之。
附方:
治产前后赤白痢:紫苋叶(细锉)一握,粇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苋叶,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寿亲养老新书》紫苋粥)
性状鉴别
茎长80~150cm,绿色或红色,常分枝。叶互生,叶片皱缩,展平后呈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4~10cm,宽2-7cm,先端钝或尖凹,具凸尖,绿色或红色、紫色、黄色,或绿色带有彩斑;叶柄长2-6cm。穗状花序。胞果卵状矩圆形,盖裂。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
茎含亚油酸(linoleic acid)为主要成分的不饱和脂肪酸及棕榈酸(palmitic acid)。叶中有苋菜红甙(amaran-thin),棕榈酸,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花生酸(arachic acid),菠菜甾醇(spinasterol),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glyceride),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igalactosyldiglyceride),三半乳糖基甘油二酯(trigalacto-syldiglyceride),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甾醇(sterols),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维生素(vitamin)A、C、B和核黄素(ri-boflavine)。地上部分含正烷烃(n-alkanes),正烷醇(n-alka-nols)和甾醇类(sterols)等。全草挥发油分析存在56个化学成分,包括15个醇(alchols),5个酯(esters),13个醛(aldehydes),8个酮(ketones),3个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s),9个酸(acids)和5个其他成分。
药理作用
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正烷烃类、正烷醇类、16-三十一烷酮、甾醇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皆为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和克雷白杆菌(皆为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16-三十一烷酮及甾醇类的抗菌作用强于正烷烃类。。
食用价值
苋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特别是含有较多的铁、钙等矿物质,同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民间有“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的说法,由此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常吃苋菜还可以减肥强身,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加快骨折愈合、减肥排毒、防止便秘等功效。据测定,每100g苋菜可食用部分含水分90.1g,蛋白质1.8g,粗脂肪0.3g,膳食纤维0.8g,碳水化合物5.4g,胡萝卜素1.95mg,核黄素0.16mg,硫胺素0.04mg,尼克酸1.1mg,维生素C28mg,钾577mg,钙180mg,磷46mg。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