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
物种起源
分类学
萱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魏风》中就有记载。后来的许多植物学著作中,如《救荒本草》《花镜》《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述。别名有鹿葱、川草花、忘郁、丹棘等。《花镜》中还首记载了重瓣首草,并指出它的花有毒,不可食用。由于长期的栽培,萱草的类型极多,如叶的宽窄、质地,花的色泽,花被管的长短,花被裂片的宽窄等变异很大,不易划分,加上各地常有栽培后逸为野生的,分布区也难于判断。李时珍早就注意到,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是正确的。如果只根据少数栽培植株的某些差异来进行分类,则不甚可靠。林奈在发表该种时,曾说是杂种,后来又说来自中国。他所根据的植物可能是欧洲广泛栽培的一个品种(在欧洲虽然有野生萱草,但是从未见关于果实的记载),但究竟是否自中国引去,已无从查考。在长期而又广泛栽培的情况下,要考虑到种以下多半系品种这个可能性,因而不宜轻率地定为种或变种。
名称考释
有关萱草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里提到的“谖草”即指萱草。明代传入欧洲,在欧美国家广泛种植。古代萱草,别名众多,有“宜男草”“忘忧草”“令草”“川草花”“疗愁”“丹棘”“妓女”“萱萼”等多种称谓,民间又唤作“金针草”。
先秦时期书体繁多,语言文字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词多字的现象时常发生。“萱”早期字形亦作“谖”“藼”“蘐”,《毛诗正义》:“谖,萱草也。一名鹿葱,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草。萱、谖字音同,观《释文》本作‘萱’,《说文》作‘藼’,又作‘蘸’,则为草名无疑。”《江文通集汇注》中有“萱草,忘忧草也”(卷四《悼室人十首》)之说。《太平御览》引《述异记》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为忘忧草。”(卷九九六《百卉部》)从这些记载可看出,中国古文献中有关萱草名称的内容较为丰富,随着萱草的广泛种植,其称谓也逐渐增多。
栽培史
萱草生长适应性强,适合大面积栽培,栽植历史悠久。唐宋以后民间种植已十分普遍,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关于萱草的种植栽培很早就有记载。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载:“萱草,处处田野有之”。《救荒本草》记载:“萱草花俗名川草花,人家园圃中多种。”《农政全书》中提到萱草“春间芽生移栽。栽宜稀,一年自稠密矣”。说明早在数百年前,中国已经普遍种植萱草且产量较高。《陕西通志》亦记载:“萱草,山中多有之。”(卷六八《物产》)萱草多生长在山坡地中,适应性极强,易于繁殖成活,栽植范围十分广泛。《本草纲目》对萱草生长时间和环境记载较为详细:“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可知萱草的播种时间为春秋两季,适宜种植在温暖地区,既喜湿也耐寒。我国古代关于萱草的记载很多,也多记录在地方志等典籍中,为现代萱草的栽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古代萱草的栽植地区广泛,也得益于其形态和颜色十分美观。晋夏侯湛在《忘忧草赋》中对萱草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写:“体柔性刚,蕙结兰芳。结纤根以立本兮,嘘灵渥于青云。顺阴阳以滋茂兮,笑含章之有文。远而望之,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观之,晔若芙蓉鉴绿泉。萋萋翠叶,灼灼朱华。炜若珠玉之树,焕如景宿之罗。”可见萱草的姿态十分柔美、形体统一、花色艳丽。《风土记》亦记载:“其叶就地丛生,两边分垂,叶似菖蒲叶而柔弱,又似粉条儿菜叶而肥大。叶间撺葶,开金黄花,味甘无毒。根凉亦无毒。叶味甘。”对萱草的形态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并记载了萱草的疗病功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具肉质纤维根,多数膨大呈窄长纺锤形。叶基生成丛,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约2.5cm,背面被白粉。夏季开橘黄色大花,花葶长于叶,高达1m以上;圆锥花序顶生,有花6~12朵,花梗长约1cm,有小的披针形苞片;花长7~12cm,花被基部粗短漏斗状,长达2.5cm,花被6片,开展,向外反卷,外轮3片,宽1~2cm,内轮3片宽达2.5cm,边缘稍作波状;雄蕊6,花丝长,着生花被喉部;子房上位,花柱细长。
本种的主要特征是:根近肉质,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叶一般较宽;花早上开晚上凋谢,无香味,桔红色至桔黄色,内花被裂片下部一般有∧形采斑。这些特征可以区别于本国产的其他种类。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栽培方法
繁殖方法以分株繁殖为主,育种时用播种繁殖。分株繁殖于叶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进行,将根株掘起剪去枯根及过多的须根,分株即可。一次分株后可4~5年后再分株,分株苗当年即可开花。种子繁殖宜秋播,一般播后4星期左右出苗。夏秋种子采下后如立即播种,20天左右出苗。播种苗培育2年后开花。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简单粗放,株行距0.5×1米左右,每穴栽3~5株。栽前施足基肥。由于萱草适应性强,几乎随处可种,任其生长,株丛可年年不断扩大,但在庭园配植时应按株高和花色进行搭配,以提高观赏效果 。
栽培要点
喜温暖湿润环境。土壤以稍带粘性较好。可在田坎、水沟边、住宅旁等处栽培。分株繁殖。10~11月地上部枯萎后或春季植株未萌芽前,挖起全株,每2、3等分为一丛。
栽前,按行、株距各40cm开穴,穴深17~20cm,每穴栽一丛,根要向四面平铺,盖土压紧。浇水或灌浇人畜粪水。自第二年起,每年中耕除草和追肥3次,第一次在3月出苗时,第二次在6月开花前,第三次在10月倒苗后,每次中耕除草后,施用人畜粪水。
采收加工
采收:采收季节一般为6-8月底,采摘的最佳时间为13-14时。采收的最适期为含蕾带苞,即花蕾饱满未放、中部色泽金黄、两端呈绿色、顶端乌嘴、尖嘴处似开非开时,加工成品色泽差,产量低;太晚则咧嘴开放,加工时汁液易流出,产品质量差,不易贮藏。采回的花蕾要及时蒸制,以防咧嘴开花。
采后处理:经挑选分级的花蕾上筛,要注意装料均匀,多留空隙,使蒸气顺畅,受热一致,蒸制时间为上大气后15分钟,花蕾转为黄白色,体积缩小1/3时即可。蒸制的花蕾切忌立刻拿出晒干,须凉一个晚上,时间不少于10小时,然后晾晒或进行烘干。水分自然回潮到14-15%时,密封包装。
病虫防治
萱草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叶枯病、锈病、炭疽病和茎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蓟马、潜叶蝇等。
防治病虫害:首先要搞好农业防治,在黄花菜采摘完后,地上部随即枯死,应及时割蔸并运离黄花菜地外,以减少菌源、虫源;搞好黄花菜的追肥、冬培工作,以增强抗病能力;适时更新复壮老蔸;选用抗病品种等。适时用药防治,病害可用75%的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可用艾美乐3000倍喷雾防治。
种类介绍
1、 黄花萱草( 金针菜)H. flava:原产中国,叶片深绿色带状,长30-60cm,宽0.5-1.5cm。拱形弯曲。花6~9朵,花 柠檬黄色,浅漏斗形,花草高约125cm,花径约9cm。花蕾为著名的"黄花菜",可供食用。
2、 黄花菜(黄花)H. citrina:叶较宽,深绿色,长75cm,宽1.5~2.5cm,花序上着生花多达30 朵左右,花序下苞片呈狭三角形;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尤其在湖南省祁东县官家嘴镇为最多,是国家 黄花菜原产地。
3、 大苞萱草H. middendo:叶长30~45cm,花序着花2-4朵,黄色、有芳香,花瓣长8~ 10cm,花梗极短,花朵紧密,具大形三角形苞片。花期7月
4、 童氏萱草H. thunbergh:叶长74cm,花葶高120cm,顶端分枝著花12~24朵,杏黄色,喉部较深,短漏斗形,具芳香。
5、 小黄花菜H.minor :高30~60cm。叶绿色,长约50cm,宽6cm。着花2~6朵,黄色,外有褐晕,长5~10cm,有香气。傍晚开花。花期6~9月,花蕾可食用。
6、红色海盗萱草:抗病能力极强,对土壤要求很低,耐涝抗旱。高度25到30厘米,花期五月下旬至十月初,年分蘖率8个。
7、海尔范萱草:高度40--45厘米,颜色为复色,花期6~9月,年分蘖率5-7倍,在零下20度的环境里能自然越冬。
8、z300萱草:高度30-35厘米,花期5月底~10月初,花色为红色, 年分蘖率15-20倍,对土壤要求低,抗病虫害能力强,在零下30度的环境里能自然越冬,是园林绿化中的优良萱草品种!
9、秋红萱草:高度35-40厘米,花期5月~10月,年分蘖6个。
10、橙花萱草:高度30-35厘米,花期5-10月,年分蘖率12个;儿童节日萱草,高度35-40厘米,花期6-10月,年分蘖率6个。
11、长管萱草(Hemerocallis fulva(L.) L. var.disticha(Donn) Baker):花桔红色至淡红色;花被管较细长,长2-4厘米;内花被裂片宽1-15厘米,很少接近2厘米。中国江西有栽培。
12、重瓣萱草(Hemerocallis fulva(L.) L. var.kwansoRegel):花桔黄色,花被裂片多数,雌雄蕊发育不全。中国北京等地有栽培。
13、常绿萱草(Hemerocallis fulvavar.aurantiaca(Baker) M. Hotta)。对于这个种,多数作者认为是日本植物,而大井次三郎则认为是中国植物,引入日本。胡秀英说是一个杂种。但据调查,萱草在海南岛一年四季常绿。很可能它是萱草的一个南方地理宗。这个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萱草不等于黄花菜。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的一种,但除黄花菜外的萱草属植物多半不可食用。我们日常种植玩赏的萱草花不是黄花菜,而是 大花萱草、卷丹之类;黄花菜一般出现在菜地里,而非花坛中。切勿从花坛中采“萱草”来吃,以免中毒。
黄花菜花朵比较瘦长,花瓣较窄,花色嫩黄。观赏用萱草的花则接近一些漏斗状百合,花色一般呈橘黄色,有的甚至接近红色。
新鲜黄花菜含有少量 秋水仙碱,应该先制成干品,经过高温烹煮或炒制,才能食用。
橘黄、橘红色的萱草含大量秋水仙碱, 哪怕在热水里烫了又烫,也不能食用。如果不小心吃了,会刺激肠胃和呼吸系统,还会口干、腹泻、头晕。
因为花形相近,不少文献都混淆了萱草、黄花菜。请大家牢记,如果文中说萱草能吃,它指的一定是菜地里的黄花菜,而不是花坛里的萱草花。
其他价值
萱草在现代化学染料出现之前,还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另外,萱草对氟十分敏感,当空气受到氟污染时,萱草叶子的尖端就变成红褐色,所以常被用来监测环境是否受到氟污染的指针植物。
营养成分
嫩叶和花蕾经晒干烹制后可食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粗纤维含量平均为1.308%,花蕾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主要成分为蒽醌及2,5一二氢映喃酸胺衍生物,同时还含有烟酸、生物碱、皂苷和黄酮等多种化学成分。
观赏价值
花色鲜艳,栽培容易,且春季萌发早,绿叶成丛极为美观。园林中多丛植或于花境、路旁栽植。萱草类耐半荫,又可做疏林地被植物。观赏:萱草属植物花色艳丽,花姿优美,可供观赏。黄花菜是代表性种类,为中国的传统蔬菜之一。 园林中,可在花坛、花境、路边、疏林、草坡或岩石园中丛植、行植或片植。亦可做切花。
生态价值
萱草根系发达,可拦淤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用于腮腺炎,黄疸,膀胱炎,尿血,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经不调,衄血,便血。外用治乳腺炎。
利水,凉血。治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疸,衄血,便血,崩漏,乳痈。
①《本草拾遗》:治沙淋,下水气,主酒疸黄色通身者,捣绞汁服。
②《本草衍义》:研汁一盏,生姜汁半盏相和,时时细呷,治大热衄血。
③《滇南本草》:治乳结红肿硬痛,乳汁不通,乳痈,乳岩,攻痈疮,汉中产者,其性补阴血,止腰疼,治崩漏,止大肠下血。
⑤《本草正》:治带浊。
⑦《分类草药性》:滋阴补神气,通女子血气,消肿,治小儿咳嗽。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治妇女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月经来时腰酸腹痛,又可健胃补脾。
用法用量
2~4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
①治通身水肿:鹿葱根叶,晒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服。(《圣惠方》)
③治大肠下血,诸药不效者:漏芦果十个,茶花五分,赤地榆三钱,象牙末一钱。以上四味,水煎服三次。(《滇南本草》)
④治黄疸:鲜萱草根二两(洗净),母鸡一只(去头脚与内脏)。水炖三小时服,一至二日服一次。(《闽东本草》)
⑤治乳痈肿痛:萱草根(鲜者)捣烂,外用作罨包剂。(《现代实用中药》)
⑥治男妇腰痛:漏芦根果十五个,猪腰子一个。以上二味,水煎服三次。(《滇南本草》)
药理作用
①对血吸虫病的治疗
萱草根(麝香萱根)对实验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疗效,文献报道不一,有认为减虫率达80%以上,有认为减虫率不高,也有认为虫数不减少;曾有人进一步研究认为,萱草根对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小白鼠无预防作用,与广木香、槟榔、黄连、黄柏、南瓜子浆粉合用均无效,与酒石酸锑钾合用亦不表现增效。萱草根(包括镇江产的黄花萱草)对血吸虫成虫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虫体萎缩和生殖器官退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可逆的,停药后迅速恢复,家犬治疗后粪便孵化可以转阴,或毛蚴减少,经一定时间后仍可转阳。由于萱草根对宿主有强烈的毒性,安全度小,在宿主致死情况下,尚不能杀死虫体,故临床价值较低。企图通过化学方法将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分离,但初步看来两者很可能是同一物质。
②抗结核作用
萱草根在治疗血吸虫病时,其有效部分与毒性部分不易分离,加温后毒性可显著降低,但对血吸虫病的治疗作用亦丧失,而对结核菌的抑制力却不变,不仅试管实验有效,对豚鼠实验性结核亦表现疗效,在临床上也有一定效果。进一步分离董草根的各种成分,萱草乙醚浸膏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萱Ⅲ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减轻病变作用虽尚不够显著,但也未见到动物视神经萎缩等严重毒性反应。
根、叶可入药,药用价值较高,具有健脑和明目等功效,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黄花菜含铁量很高,对补血止血有奇效,可作为妇女补血佳品。
毒性
萱草根对宿主具有强烈的毒性,对小白鼠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脊髓白质部和视神经纤维索普遍软化和髓鞘脱失,灰质部的病变一般均较轻微;此外,肝、肾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浊肿,肺部有郁血或斑状出血;家兔、犬中毒症状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失明、后肢瘫痪和膀胱潴尿等而致死亡;家兔在萱草根中毒时出现尿蛋白,但无胆红素,血清转氨酶也正常,说明受损害者,主要为肾,而未伤及肝,从出现尿糖及葡萄糖耐量降低,看出糖代谢异常。萱草的毒性主要集中于根中,其毒性因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加热60℃以上可使毒性减弱,甚至完全破坏。萱草根在体内有很大的蓄积作用,感染血吸虫的动物对萱草根的耐受较未感染者低,用米泔水泡制不能减低药物的毒性,黄连、黄柏可部分解除它的毒性。
植物文化
主要含义
中国母亲花
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花语
2、放下他(她)放下忧愁。
3、隐藏起来的心情。
5、同时又是中国的母亲花。
历史记载
萱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魏风》中就有记载。后来的许多植物学著作中,如《 救荒本草》《花镜》《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述。《花镜》中还首记载了重瓣首草,并指出它的花有毒,不可食用。
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 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古代文化
相关诗词
萱草(明·高启)。
萱草(宋·苏东坡)。
萱草(唐· 李峤)。
萱草(宋·苏辙)。
萱草(宋·朱熹)
对萱草(唐·韦应物)。
游子诗(唐·孟郊)。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唐·白居易)。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陈子昂)。
惜馀春慢/选冠子( 陈德武)。
赠李彦深(黄庭坚)。
牡丹( 李商隐)。
庭前( 陆龟蒙)。
萱草(李咸用)。
所思( 李中)。
医药典故
明·高启《萱草》。
萱草,俗称黄花菜,它不仅是名花佳卉,也是佳肴良蔬,自古以来就为历代诗人所吟咏。在历史文献中,不仅留下许多明诗佳作,而且还有动听的传说。
传说故事
相传,大泽乡起义前的陈胜,家境十分贫困,因为家中无米下锅,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加之营养缺乏,他患了全身浮肿症,胀痛难忍。
有一天,陈胜讨饭到一户姓黄 的母女家,黄婆婆是个软心肠,她见陈胜的可怜模样,让他进屋,给他蒸了三大碗萱草花让他吃。对当时的陈胜来说,能解决饥寒交迫的萱草花是那样香甜可口,不亚于山珍海味。只见他狼吞虎吞,不一会三大碗萱草花全进肚子里去了。几天后,全身浮肿便消退了。陈胜十分感谢黄家母女,并表示今后会报答的。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称王之时,他没有忘记黄家母女,为感谢黄家母女的恩情,便将她们请进宫里。每天摆酒设宴,那无数佳肴珍膳都引不起陈胜的食欲。突然,陈胜想起了当年萱草花的美味,便请黄婆婆再蒸一碗给他吃。黄婆婆又采了一些萱草花,亲自蒸好送给陈胜。陈胜端起饭碗,只尝一口,竟难以下咽,连说:“怎么回事,味道不如当年了,这可太奇怪了。”黄婆婆说“实际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真是饥饿之时萱草香,吃惯酒肉萱草苦啊!”一席话,羞得陈胜跪倒在地连连下拜。黄婆婆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忙把陈胜扶起来。
从此,陈胜将黄家母女留在宫中,专门种植萱草,并时常吃它。同时,又给萱草另外取了二个名字,一名为“忘忧草”,一名为“黄花菜”。因为黄婆婆的女儿名叫金针,而且萱草叶的外形像针一样,所以人们又叫它“金针菜”。
相关作品
植物学史
分类学
萱草(3张)萱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魏风》中就有记载。后来的许多植物学著作中,如《救荒本草》《花镜》《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述。别名有鹿葱、川草花、忘郁、丹棘等。《花镜》中还首记载了重瓣首草,并指出它的花有毒,不可食用。由于长期的栽培,萱草的类型极多,如叶的宽窄、质地,花的色泽,花被管的长短,花被裂片的宽窄等变异很大,不易划分,加上各地常有栽培后逸为野生的,分布区也难于判断。李时珍早就注意到,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是正确的。如果只根据少数栽培植株的某些差异来进行分类,则不甚可靠。林奈在发表该种时,曾说是杂种,后来又说来自中国。他所根据的植物可能是欧洲广泛栽培的一个品种(在欧洲虽然有野生萱草,但是从未见关于果实的记载),但究竟是否自中国引去,已无从查考。在长期而又广泛栽培的情况下,要考虑到种以下多半系品种这个可能性,因而不宜轻率地定为种或变种。
名称考释
有关萱草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里提到的“谖草”即指萱草。明代传入欧洲,在欧美国家广泛种植。古代萱草,别名众多,有“宜男草”“忘忧草”“令草”“川草花”“疗愁”“丹棘”“妓女”“萱萼”等多种称谓,民间又唤作“金针草”。
先秦时期书体繁多,语言文字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词多字的现象时常发生。“萱”早期字形亦作“谖”“藼”“蘐”,《毛诗正义》:“谖,萱草也。一名鹿葱,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草。萱、谖字音同,观《释文》本作‘萱’,《说文》作‘藼’,又作‘蘸’,则为草名无疑。”《江文通集汇注》中有“萱草,忘忧草也”(卷四《悼室人十首》)之说。《太平御览》引《述异记》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为忘忧草。”(卷九九六《百卉部》)从这些记载可看出,中国古文献中有关萱草名称的内容较为丰富,随着萱草的广泛种植,其称谓也逐渐增多。
栽培史
萱草生长适应性强,适合大面积栽培,栽植历史悠久。唐宋以后民间种植已十分普遍,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关于萱草的种植栽培很早就有记载。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载:“萱草,处处田野有之”。《救荒本草》记载:“萱草花俗名川草花,人家园圃中多种。”《农政全书》中提到萱草“春间芽生移栽。栽宜稀,一年自稠密矣”。说明早在数百年前,中国已经普遍种植萱草且产量较高。《陕西通志》亦记载:“萱草,山中多有之。”(卷六八《物产》)萱草多生长在山坡地中,适应性极强,易于繁殖成活,栽植范围十分广泛。《本草纲目》对萱草生长时间和环境记载较为详细:“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可知萱草的播种时间为春秋两季,适宜种植在温暖地区,既喜湿也耐寒。我国古代关于萱草的记载很多,也多记录在地方志等典籍中,为现代萱草的栽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古代萱草的栽植地区广泛,也得益于其形态和颜色十分美观。晋夏侯湛在《忘忧草赋》中对萱草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写:“体柔性刚,蕙结兰芳。结纤根以立本兮,嘘灵渥于青云。顺阴阳以滋茂兮,笑含章之有文。远而望之,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观之,晔若芙蓉鉴绿泉。萋萋翠叶,灼灼朱华。炜若珠玉之树,焕如景宿之罗。”可见萱草的姿态十分柔美、形体统一、花色艳丽。《风土记》亦记载:“其叶就地丛生,两边分垂,叶似菖蒲叶而柔弱,又似粉条儿菜叶而肥大。叶间撺葶,开金黄花,味甘无毒。根凉亦无毒。叶味甘。”对萱草的形态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并记载了萱草的疗病功效。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