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溶血性黄疸

黄疸是由于清中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及黏膜发黄症状和体征。正常红素最高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红素3.42μmol/L,非结红素13.68μmol/L。溶血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成大量的非结红素,超过细胞的摄取、结与排泌的能力,另一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细胞对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红素在中......
目录

病因

溶血性黄疸婴儿凡能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贫血。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型输后的溶血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肿大。

检查

溶血性黄疸清总红素增加,以非结红素为,结红素基本正常。由于中非结红素增加,结红素成也代偿性增加,从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原增加,粪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的尿原增加,重吸收至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原的能力降低,致中尿原增加,并从脏排出,故尿中尿原增加,但无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试验阳性。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诊断

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黄疸),此时清总红素>17.1μmol/L,但L,肉眼不易察觉,也称亚临床黄疸黄疸的有无决定于清总红素的量,凡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溶血性黄疸报告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黄疸溶血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红素增高为,尿原(+)、尿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

治疗

溶血黄疸的治疗,首先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清除病因(如疟疾起的红细胞破坏需疟疾才能纠正)、去除诱因(如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使用具有氧化性质的药物)、对症治疗(如对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使用上腺皮质激素浆置换,对遗传性球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地中海贫血、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切除等);其次为对症退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茵栀黄、思美泰等,但必须强调,如溶血未解除,退黄是困难的,而且效果是暂时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