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障碍
发病原因
精神因素
1、创伤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躯体形式障碍与创伤有密切关系。创伤特别是儿童期的创伤,对躯体化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创伤导致心理与身体分离,从而产生躯体化症状。在癔病的研究中也有相似观点并认为创伤性事件是童年期性创伤。受严重虐待的儿童及青少年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躯体形式障碍。
2、慢性压力
慢性压力可以引起自主神经活动增强。研究发现暴露在慢性压力环境中,如生活在战争环境中,与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相关。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价值因素也可能影响精神问题和躯体症状间的联系。在一个对某类宗教教徒的调查发现,在躯体化症状的得分上,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表明文化社会背景能够影响精神痛苦的表达。
躯体症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可以有多重象征意义并具备某些社会功能。由于环境,人口,医疗设备的限制,综合医院一般医师缺乏精神专科训练,很少对病人进行定期心理治疗,病人只能在繁忙拥挤的医疗机构中隐藏起情绪症状,而以一些直接的,易被接受的躯体症状为主诉。初诊时主诉躯体化症状可以视为一张获得医疗服务的入场卷。由于社会文化所决定的行为准则鼓励躯体症状的表达,这种表达可以寻求别人的注意和同情,可以操纵人际关系,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躯体化成为病人对待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的一种方式。
生物因素
有证据表明生物因素与许多功能性症状相关。Rief等认为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氨基酸及神经递质可能起作用,他发现躯体化综合症病人有免疫功能变化,单核细胞活化(IL-IRA增加),T淋巴细胞活动降低(CD8和IL-6降低)。[2]
临床表现
本病最早以模糊的躯体不适主诉形式出现于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特殊的症状和出现频率有跨文化差异。典型的症状是头疼,恶心和呕吐,胀气,腹部疼痛,腹泻和便秘,月经不调,性冷淡,尿失禁。
男性病人常主诉勃起不能和射精障碍。常见各种神经系统体征。虽然本病以躯体性症状为主,但也可伴有焦虑和抑郁。
通常病人在陈诉时,显得戏剧化和情绪化,称这些症状“不能承受”,“难以描述”,或者“难以想象”。
病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他们越来越多地寻求帮助和情感支持,一旦不能满足,便勃然大怒。他们常表现得富有表演性和诱惑性。他们以威胁和自杀相恐吓,以达到操纵别人的目的。对治疗一旦不满意,他们会不断更换医生。
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反映出病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被人照料的强烈愿望。这些症状在帮助病人逃避作为成年人所应承担的责任的同时,也是对病人自己的惩罚,给其带来痛苦,它事实上反映了病人情感深处的无价值感和内疚感。
检查咨询
病人不知道疾病的病因所在,所以要求医生给予检查和治疗。而医生通常也是通过许多检查以排除可能的可以解释其症状的躯体疾病。由于这些病人与此同时可能伴发其他躯体疾病,所以当躯体症状发生显著改变时,应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查体和实验室检查。
即便病人和医生已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专科医生的咨询常常也是需要的。
诊断标准
包括躯体症状起病于30岁以前,疼痛至少累及身体四个部位,两项以上的GI症状,至少存在一项性或生殖系统方面的症状,至少存在一项神经系统症状(疼痛除外)。
1、主诉症状的戏剧性以及病人具表演性,依赖性,操纵性的个性素质和自杀行为都是对本诊断的支持。
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非常棘手。如果告诉病人其症状完全是心理因素所致,他们会有挫折感进而大怒。药物治疗常常无效。即便病人同意精神治疗,心理治疗也少有效果。通常最有效的治疗是建立平稳,牢固和支持性的医患关系,以帮助病人减轻症状,避免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性程序。
认知行为
被认为是目前躯体形式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减少躯体形式症状。行为治疗包括:
1、明确治疗目标。通过评估,询问的方式,帮助病人认识问题的实质,从而减少躯体形式症状。
2、在接受病人体验症状痛苦事实的基础上,与病人一起讨论症状的生物学和精神病学机制,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疑虑和想法。
3、与病人一起,对疾病的解释进行评估,对病人提出的论据进行审视。
4、减少不恰当的病态行为,改变通过过度医疗行为作为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的行为模式。
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或其他抗抑郁药。
中医中药
疾病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