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西施舌

西施舌 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车蛤)是帘蛤蛤蜊科动物,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浅滩。西施舌位于贝壳缘中部稍靠前,高出缘,面边缘;小月面近于,椐面狭长,呈披针状;贝壳表面平滑;壳紫色黄褐色,贝壳面淡紫色;前后侧齿发达,呈薄状;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浅,呈半。它喜欢生活在潮间带下区及浅海沙滩。西施舌是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
目录

外形特征

西施舌是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 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 帘蛤(Veneroida)、 蛤蜊科(Mactridae) 海洋 贝类。贝壳2,大,质薄,略成三角,长约5~7厘米,高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壳位于贝壳缘中部稍靠前,高出缘,其前略凹,后较为凸出,面边缘。小月面近于,椐面狭长,呈披针状。贝壳表面平滑,具有黄褐色发亮的外皮,生长纹细密而显明。壳紫色黄褐色,贝壳面淡紫色。铰部较宽,左壳齿1枚,呈人。右壳齿2枚,呈八;前后侧齿发达,呈薄状,左壳1枚,右壳2枚。外韧带小,黄褐色,韧带极发达,棕黄色。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浅,呈半。前痕略成缘延长呈带状,后痕卵。足状,肉发达。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下区及浅海沙滩,埋栖深度60-70mm,繁殖为春、夏季间。现我国西施舌人工育苗高产技术已取得成功。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滩, 福建长乐漳港一带为其著的产地,故又称之为“ 漳港海”。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现已进人工养殖。

繁养方式

可人工养殖。

动物文化

但是 中国的美女众多,为什么不叫“ 昭君”、“ 贵妃”、“ 貂蝉”,单单叫“西施舌”?

这里有个传说: 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使 美人计灭了 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 贝壳类“ 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尽诉 冤情。

有一种说法是:男人在吃这个“ 沙蛤”时,想的并不是冤情,而是自作多情,很香艳的幻想自己是在与西施的香纠缠不休。女人在吃时,却觉得这个贝壳象是 有难言,长得美只能被利用,长得不美又没有传奇。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女人要 践灭她的美色。未了化为“ 沙蛤”,却也逃不过厄运,只成为大众的之欢。

西施舌的来历,确实很惹人遐思,尤其文人客,更是颇多考究。 郁达夫的文《饮食男女在 福州》中就曾 作过探讨:

福州海味,在春二三月间,最流而肥美的要算来自 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闽小记》里所说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得适宜,长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品。

郁达夫在这里将产于蛤中的西施舌误作了。其实,西施舌产于蛤中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宋 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诗说隽永》中的话说:“福州岭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并又吕居仁咏西施舌的诗:

海上凡不识,百千生命一杯羹。

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

说“西施舌”是“海上凡”可谓致。细究起来,西施舌并不限于福建一地,只不过是福建长乐沿海一带的西施舌产量最高。据我所知,自 辽东沿海到南海岸,凡浅海中皆产之。 旅顺的餐馆中就有“瓜西施舌”; 天津一带也有,清人 张焘《 津门杂记》曾有诗咏西施舌

楼台一望,放怀那惜倒金0。

朝来饱啖西施舌,不负津门鼓棹来。

诗虽平平,但可见出作者以西施舌的兴致。渤海以南, 青岛一带也产西施舌。清人 郑桥在《潍县竹词》中就写道:“更有 诸城来美味,西施舌盘中。”他说“西施舌”这种海产品都被 豪门贵胄之家食用了。30年代, 梁实秋先生在青岛顺兴楼第一次品尝西施舌:“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人曰西施舌,含在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 不虚传。”至今 南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西施与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了,她自知孤单而易招不幸,于是故意咬断了自己的头吐于河中。头恰巧落在一只正张着壳的河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当然也不一般,竟然在存活了。并由河中进入大海,成为今天的美人。看来这西施舌沿着海岸从南到北,并不少见,可见当年西施随 范蠡扁舟一路,云影波光处留下了香痕缕缕。浣沙人去犹在,故事本身尽管有些凄美,但后人能享受到美味和美,西施也算得到慰藉了。

如今,在北的自助锅餐馆见到西施舌,那种锅一涮的吃法,总觉太匪了些,既糟踏了她的鲜美,又辜负了她的芳。友人曾告诉我地道的吃法是先将带壳的西施舌水氽过,取出除去脏洗净;准备一些菠菜水烫一下,然后放入 汤碗中;将沸汤调好味,放入西施舌锅后撒上韭黄和 香菜末,起锅倒入汤碗中即可。此菜的特点是汤清见底,飘动,肉质白嫩,清鲜可

美味,凡人吃品,到此也就为止,切莫 想入非非。

主要价值

食疗价值

蛤蜊科动物西施舌的肉。西施舌又称 车蛤、土匙、 沙蛤。分布于我国沿海。获得后,取肉洗净鲜用。

味甘、咸,性凉。能滋阴生津,凉,清热息。用于胃热烦渴,肝热目赤及热伤阴动等。

养价值

西施舌鲜肉含水量为82.31%,粗蛋白11.18%(占干基质量的63.19%),粗脂肪0.54%,灰分2.36%;西施舌蛋白质中含有18种编码氨基酸,其中含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20.93%(干基),占氨基酸总量的36.28%,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占干基的7.80%、5.57%和6.70%;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4(EPA)和C22:6(DHA)分占脂肪酸总数的20.41%和10.20%;对西施舌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Gly,Asp、Glu和丙氨酸(Ala)4种呈味氨基酸占水解氨基酸总量的44.77%,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2.94%;氨基酸评分(SAA)和化评分(SC)结果都显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其SAA值和SC值分为0.73和0.43,必需氨基酸指数(IEAA)为64.91,牛磺酸含量丰富,质量比为13 830 mg/kg(干基);西施舌含有较丰富的Fe和Zn,在其干基中的质量比分为130.0 mg/kg和52.0 mg/kg。

典菜谱

汤菜西施舌

此外, 还有一道以海鲜贝类蛤或 沙蛤制成的汤类,也被赐以“西施舌”的美,相传唐玄宗东游 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 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菜美味非 同响。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西施舌

制作原料:净西施舌(沙蛤)350克、水发香菇10朵、净冬笋15克,芥菜 叶柄20克,绍和白油各1匙、上汤50克;香油、生粉、糖各适量。

制作法:(1)将西施舌肉去裙,每只均成相连的两扇,洗净。芥菜叶柄切成边长2厘米的菱形香菇每朵切成3;冬笋切2厘米长、1.5厘米宽的薄。白油、味、糖、绍、香油、上汤、湿淀粉调成卤汁。(2)将好的西施舌肉放入滚水中烫一下捞起,滤干水。烧热锅,下油烧热,将芥菜叶柄香菇、冬笋放入略,随即倒入卤汁滚勾芡,汁粘时放进西施舌,迅速翻几下即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躯干畸形弯曲

下一篇 西归芹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