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象头花

象头花(拉丁:Arisaema franchetianum Engl. ),:红南星、母猪半夏、大半夏、独半夏、小独脚莲、芋、红半夏山半夏、红南星、大半夏、狗爪南星、半夏野芋头、南星、野磨芋、三不跳等。 天南星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扁球,颈部多肉质,肉红色鳞叶披针,膜质,淡褐色叶柄红色花序柄短于叶柄,肉红色期直立,果期下弯。肉穗花序单性,雄花紫色,长,浆......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直径1-6厘米或更大,颈部生多数柱状肉质,周围有多数直径1-2厘米的小球茎,均肉红色(故有红半夏、红南星之称),小球茎逐渐与母体分离,然后萌发为独立的植株鳞叶2-3,披针,膜质,最的长13-20厘米,淡褐色,带紫色斑润,包围叶柄花序柄,上部分离。

小,叶柄长20-50厘米,肉红色,基部粗可达1-2厘米,下部1/4-1/5鞘状。幼株叶片轮廓状箭全缘部稍狭缩,两侧基部近。成年植株叶片绿色淡,近革质,3全裂,裂无柄或近无柄,中裂卵形,宽或近倒卵形,基部短楔形至近截形,骤狭渐尖,长7-23厘米,宽6-22厘米;侧裂偏斜,,外侧宽几为侧的2倍,比中裂小,基部楔形,长6-20厘米,宽5-19厘米,均全缘侧脉5-10对,集边缘3-6毫米,有明显的网花序柄短于叶柄,长10-0厘米,粗3-6毫米,肉红色期直立,果期下弯180度。佛焰苞污紫色深紫色,具白色或绿白色宽条纹(宽1.5毫米),管部长4-6厘米,,粗1.2-2厘米,部边缘反卷约1毫米;檐部下弯成盔状,长4.5-11厘米,渐尖,有长1-2厘米或5-6厘米以上的线形尾尖,下垂。

肉穗花序单性,雄花紫色,长,长1.5-4厘米,粗2.5-6毫米,疏,雄花具粗短的柄,花药2-5,药室球裂,附属器绿紫色,伸长的锥状,长3.5-6厘米,基部粗4-8毫米,向下渐狭成短柄,上部粗约1毫米,由中部以下始下弯,有时几弯成圈,稀近直立。雌花,长1.2-3.8厘米,粗0.8-2厘米,密,子房绿紫色部扁平,近五角,下部棱状楔形,长5毫米,柱头明显凸起,胚珠2,近纺锤白色珠柄短,直立。浆果绿色,干时黄褐色,倒,长达1.2厘米,粗5毫米,种子1-2,倒卵形卵形种皮褐色质,表面沫状。期5-7月,果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灌丛或草坡。

地理分布

云南北纬23度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至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及广西西部,海拔960-30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宝兴。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

【出处】本品始载于《植物实图考》卷二十三毒草类,云:象头花云南。紫长须,旁生,一,如半夏而大,厚而淡。一似南星,其包下垂,长尖几二余,宛如屈腕,又似象垂头伸,其色紫黑,白筋凸起,条缕明匀。以上所述及附图,据其态及产地,与今天南星象头花相符。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植物象头花块茎

【采收储藏】夏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晒干。

【药材性状】性状鉴块茎扁平,块茎上周边着生数个突出的小侧芽,略似爪,直径l-6cm,表面深棕色;质坚硬,角质。微,味微辛、麻。

性味归经

辛,温。有大毒

功能

瘀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痛,乳腺炎, 疮疖肿毒,颈淋巴结结核,毒蛇咬伤

食积痛;乳痈;瘰疬;肿毒。

用法用量

3~5分,服。外用适量,捣烂患处。《全国草药汇编》

服:适量,浸酒。外用:适量,捣。【注意】服宜慎。

药理作用

象头花水浸液20g/kg给小腔注射可因抽搐死亡,氯仿或甲醇部分也有毒性。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云南民间反映块茎有毒。小腔注射20g/kg块茎的水提取液,出现呼吸困难、后肢瘫痪抽搐死亡;小腔注射块茎的氯仿或甲醇提取物1000mg/kg,出现张力增加、竖尾、呼吸困难,个动物对触觉敏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平滑肌痉挛

下一篇 西藏鸡爪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