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帕里诺眼-腺综合征

帕里诺眼-腺综征(Parinaud’s oculoglandular syndrome,POGS):在猫抓病中,少数儿童病例(约6%)出现此综征,即眼肿或淋巴结腮腺区域肿胀伴结膜炎。Carithers(1978年)报道了14例不典型猫抓病伴此综征病儿,并强调其肿损伤的特点,在眼睑结膜处可见到2~3mm,甚至大于1cm的红色黄色。眼部症状的出现可能由于汉赛巴通体直接......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原体于1983年由Wear等明为多型性杆菌,革兰染色阴性,曾称为猫抓病杆菌,后Brenner等(1991)鉴定将其命为猫埃菲比体(Afipia felis)。以后多项研究均不能明本病的病原体为埃菲比体,直至Regenery等(1992)从典型猫抓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2株病原体,鉴定属于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中的一个种,称为汉赛罗卡利马体(R.henselae)。随着1993年Brenner等建议将罗卡利马体属并入巴通体属后,本病原体才正式称为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汉赛巴通体的生物性状中,其态和培养、生化反应及细胞壁脂肪酸组成等基本与五日热巴通体相同,在丙氨酸-tRNA(tRNAAla)基因序列也相同。汉赛巴通体柠檬成酶基因(gltA)序列与普氏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次体和大肠杆菌gltA基因分有65%,63%和66%的一致性。免疫印迹显示汉赛巴通体与五日热巴通体间有明显交叉反应,其中一种48.5kD显性抗原蛋白为五日热、汉赛、万森巴通体所共有。

(二)发病机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通过淋巴系统源播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汉赛巴通体的某些成分使机体产生迟发变态反应有。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病理反应是肿样和化脓;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理反应则是管增生。感染早期电镜检查,可见管壁及巨噬细胞有多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呈单个小体或成链状排列或聚集成簇,提示病原体具有亲和皮细胞。曾有研究报道本病原体可在猫红细胞发现,提示对红细胞也具有亲和性。通过患者淋巴结活检,在病变的淋巴结可见副皮质区及滤间出现星状坏死性肿。后期成多灶性小脓肿,然后通过化脓融成较大脓肿脓肿边缘可见上皮样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淋巴结被膜增厚,数星期至数月后,病变淋巴结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逐渐成瘢痕。在病程1~4周取病变组织应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检出病原体。

症状诊断

1.常规 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结化脓时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沉加快。

2.病原体培养和分离 从患者液、淋巴结脓液和原发皮肤损害处可分离培养出汉赛巴通体,则诊断肯定。但该病原体大多呈细胞壁缺陷型,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只有在含鲜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5℃二氧化碳孵箱中培养6周才可生长,再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见多性革兰阴性杆菌。因而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法,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

3.免疫检查

(1)皮肤试验:猫抓病抗原前尚未商品化,因此采用从淋巴结穿刺液加热杀菌后作抗原对诊断有较肯定的价值。皮试法:取抗原0.1ml前掌侧皮注射,48h出现直径≥5mm的硬结者为阳性,周围有30~40mm水肿红晕,此红晕一般存在48h,硬结可持续5~6天或4周。皮肤试验为迟发型变态反应,较灵敏与特异,其假阳性约在5%。间隔4周反复2次尚阴性可除外猫抓病诊断。感染后皮肤试验阳性反应可保持10年以上。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用荧光素标记的抗原,测定患者清中的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其效价≥1∶64为阳性。据报道其阳性率为88%,对照组仅3%。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两份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对诊断也有意义。本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确诊本病最易推广应用的法。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汉赛巴通体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好,有临床诊断价值。ELISA~IgG抗体敏感性较低,不能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

上述IFA和ELISA-IgM抗体作为猫抓病诊断标准,两者在清型上很少有不同,并与五日热巴通体有交叉反应。若需分型应作细菌培养,以进一步明确。

4.分子生物检测 近年来采用PCR、巢式PCR或PCR原位杂交技术,从淋巴结活检标本、脓液中检出汉赛巴通体DNA,阳性率可达96%。但这种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法实验条件要求较高,难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汉赛和五日热巴通体DNA的PCR检测,其CAT1、CAT2一对特异性物,其核苷酸序列(5’→3’)为GATTCAATTGGTTTGAA(G和A)GAGGCT和TCACAATCACCAGG(A和G)CGTATTC,可扩增出414bp段产物。

5.病理组织检查 对于活检组织作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s组织染色或组织电镜检查,有助诊断。但组织染色不能区巴通体的不同菌型或其他病原体。

感染早期电镜检查,可见管壁及巨噬细胞有多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呈单个小体或成链状排列或聚集成簇,提示病原体具有亲和皮细胞。曾有研究报道本病原体可在猫红细胞发现,提示对红细胞也具有亲和性。通过患者淋巴结活检,在病变的淋巴结可见副皮质区及滤间出现星状坏死性肿。后期成多灶性小脓肿,然后通过化脓融成较大脓肿脓肿边缘可见上皮样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淋巴结被膜增厚,数星期至数月后,病变淋巴结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逐渐成瘢痕。在病程1~4周取病变组织应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检出病原体。

鉴别

本病应与淋巴结核病热病性病性淋巴肿及艾滋病等相鉴

1.常规 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结化脓时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沉加快。

2.病原体培养和分离 从患者液、淋巴结脓液和原发皮肤损害处可分离培养出汉赛巴通体,则诊断肯定。但该病原体大多呈细胞壁缺陷型,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只有在含鲜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5℃二氧化碳孵箱中培养6周才可生长,再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见多性革兰阴性杆菌。因而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法,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

3.免疫检查

(1)皮肤试验:猫抓病抗原前尚未商品化,因此采用从淋巴结穿刺液加热杀菌后作抗原对诊断有较肯定的价值。皮试法:取抗原0.1ml前掌侧皮注射,48h出现直径≥5mm的硬结者为阳性,周围有30~40mm水肿红晕,此红晕一般存在48h,硬结可持续5~6天或4周。皮肤试验为迟发型变态反应,较灵敏与特异,其假阳性约在5%。间隔4周反复2次尚阴性可除外猫抓病诊断。感染后皮肤试验阳性反应可保持10年以上。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用荧光素标记的抗原,测定患者清中的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其效价≥1∶64为阳性。据报道其阳性率为88%,对照组仅3%。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两份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对诊断也有意义。本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确诊本病最易推广应用的法。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汉赛巴通体IgM抗体,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好,有临床诊断价值。ELISA~IgG抗体敏感性较低,不能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

上述IFA和ELISA-IgM抗体作为猫抓病诊断标准,两者在清型上很少有不同,并与五日热巴通体有交叉反应。若需分型应作细菌培养,以进一步明确。

4.分子生物检测 近年来采用PCR、巢式PCR或PCR原位杂交技术,从淋巴结活检标本、脓液中检出汉赛巴通体DNA,阳性率可达96%。但这种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法实验条件要求较高,难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汉赛和五日热巴通体DNA的PCR检测,其CAT1、CAT2一对特异性物,其核苷酸序列(5’→3’)为GATTCAATTGGTTTGAA(G和A)GAGGCT和TCACAATCACCAGG(A和G)CGTATTC,可扩增出414bp段产物。

5.病理组织检查 对于活检组织作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s组织染色或组织电镜检查,有助诊断。但组织染色不能区巴通体的不同菌型或其他病原体。

感染早期电镜检查,可见管壁及巨噬细胞有多性革兰阴性的病原体,呈单个小体或成链状排列或聚集成簇,提示病原体具有亲和皮细胞。曾有研究报道本病原体可在猫红细胞发现,提示对红细胞也具有亲和性。通过患者淋巴结活检,在病变的淋巴结可见副皮质区及滤间出现星状坏死性肿。后期成多灶性小脓肿,然后通过化脓融成较大脓肿脓肿边缘可见上皮样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淋巴结被膜增厚,数星期至数月后,病变淋巴结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逐渐成瘢痕。在病程1~4周取病变组织应用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法可检出病原体。

预防

不饲养或玩弄猫、犬等宠物。被猫等动物抓伤后立即用碘酒莫匹罗星(mupirocin)软膏(莫匹罗星)外用消毒处理,并定期观察局部淋巴结。患者一般无需隔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疱疹后神经痛

下一篇 象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